|
楼主 |
发表于 2006-5-29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九篇
读余华的《兄弟》
阿紫
知道余华是偶然翻电视频道时晃过的看到了一眼,听到了他说的几句话,意思是说,他作品的语言为什么比较朴实,没有过多的华丽词语,是因为他生长的年代,没有能很好地学习机会,没有学到那么多美丽的词语,在他的词库里就那么多的词,所以只能写这样朴实的话了.呵呵,我一听,我就象他,没有华丽的辞藻,是因为我没有华丽的词语,所以我只能写朴实无华的东西,并不是我不想写,而是词穷让我写不出来.有这么一个相同之处,让我一下子记住了余华这个名字,尽管我常记不住各个方面冒出来的名字.而余华的名字我记住了.
最近听说他的<兄弟>很火,于是已极少看书的我,有了想看<兄弟>的欲望.女儿让她的同学在前天给我拿来了,当晚我就打开了第一节.还没看上几页,我就仿佛走进了一个臭气熏天的世界,真想掩鼻而去,它让我恶心,想吐.尽管我也和作家一样,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可是,我总喜欢美好的东西来让自己的心情愉悦,总是逃避那些丑陋的事物.过去那些苦难的东西,总是让我包裹的严严实实,贮存在心灵最最隐秘的地方,永远地都不去翻开.。
余华的《兄弟》,它让我回到了一个扭曲的时代,读书的教材永远是伟人的语录,老三篇也许这辈子也不会忘了,还是小不点儿的我,也常常追逐在游街的队伍后面,看抄家是我们最快乐的事情,我们没有痛苦,只觉得游戏般的好玩,兴奋着,快乐着。那时常常羡慕能大串连的大哥哥大姐姐们。恨母亲为什么不能早点让我们出世。自己的父亲,那时应该在乡下也受着折磨,可是父母亲,总是想尽办法不让我们知道,如同兄弟里的父亲宋凡平,总是想让自己的孩子,尽里少地受到伤害。想来父母总是伟大的,他们护卫着自己的孩子,让所有的痛都自己来承受。我的父母是幸运的,他们没有让孩子过多地受到伤害,他们的孩子的童年还是那样的幸福。于是他们也就可以有欣慰了。虽然他们担当了一切的痛苦。
记得,那时家里家徒四壁,母亲有一个堂舅看到后,说把他以前留在杭州的一些东西给我们,可是妈妈哪敢要呢,他可是国民党资本家,一旦让那些红卫兵知道了,那我们家还有出路?六个孩子怎么办?穷还是咬咬牙可以挺过去。父亲的海外关系,已让一家不能起直起身做人了,我印象中,我的哥哥姐姐们,很听母亲的话,什么派别也不参加,什么运动也不掺和,两个哥哥,总是去抓鱼捉鸟,来补充一家的食物,母亲小心翼翼地隐藏了许多秘密,当然母亲学校的同事们都很好,从来不挖母亲的历史,母亲后来常常对我说,幸亏没和你爸一起去农村,否则这个家可以毁了。也许我也是受那个时候的影响,总是习惯站在众人身后的活法,从来不敢搞清楚父母以前家里的情况,隐约知道,解放前,妈妈家的男子都是留学国外的,父亲的弟弟是解放前随军医大学去台湾的,这可都是一家人要命的黑资料。很本能地保护着自己,到现在才知道,妈妈过去的大家庭,那些堂舅们都是文革专政的对象,有一次,母亲带我们去看上海的一位舅舅,说他曾经是那样的风光,而文革中受尽了折磨,我们悄悄的去,他来看我们也是那样,都不敢与左右邻居多说什么,只说是一位过去的亲戚。
还刚刚看完上删,感态万千。下删不知怎样,继续吧。
2006-5-27
[ 本帖最后由 淡淡的紫色 于 2006-6-7 15:00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