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96|回复: 111

[新闻] 【口水堂】在杭州,你还在家讲方言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26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杭州,你还在家讲方言吗?

2016-10-26  


新华社昨天报道

普通话最标准的地方不是北京而是小县城滦平!

有家长规定孩子在家必须说杭州方言

80后小伙为了在杭州买一套能听得到绍兴方言的房子

特地去跳广场舞考察

昨天,新华社一篇讲普通话起源的文章,在网上传得有点火。文章说,与北京一山之隔的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因为独特的历史渊源,成为50年代普通话语音采集地之一,这个山区小县,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儿,人人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被称为普通话之乡。

这个冷知识,让很多人觉得好玩。网友“王天源”说,今天终于明白了,我们讲的普通话都是滦平话!网友“林二三”感慨:这地方全村人都是普通话一甲。还有网友打趣,滦平恐成全国唯一没有方言的地区。

说到普通话,很多人想起了小时候的趣事。学拼音,有各种儿歌,比如“ü见j、q、x,脱帽行个礼。”再比如“黑化肥会挥发”的绕口令。不过,也有人想到了一个新问题:现在很多新杭州人,来自全国各地,组成家庭,生下小孩,普通话是肯定要学的,不过学不学方言呢?

记者 胡信昌 (浙江绍兴)

学普通话和学绍兴话 并不对立

朱老师是建德人,小学语文老师。先生是公务员,绍兴人。

朱老师说,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她鼓励孩子学点绍兴话。现在爷爷奶奶在带孩子,读大班的儿子会用绍兴话说洗手、吃饭等。“爷爷讲的话,小宝能听懂,能互动,也能与爷爷培养良好的感情。从小生活在杭州,学绍兴方言,也是一种不忘本的亲情教育。除了绍兴话,儿子也会说点建德话,回到建德,跟外公外婆那边的亲戚讲几句建德方言,老家人都非常开心。”

朱老师和她先生在家里,都跟儿子说普通话,但她觉得,学普通话和方言是不对立的,有时候还会特地带儿子去听绍兴的地方戏“莲花落”,培养对故乡的感情。“小的时候学会方言,那是根。孩子大了,出去了,再学方言就难了。普通话,只要跟着学校的进度,是不成问题的。虽然浙江的普通话普遍都不标准。”

大学毕业一度想学杭州话

女朋友翻了我一个白眼

我出生在绍兴农村,在镇上读小学和初中,记忆中,村小的同学,都是说本地方言的,不过上课都是讲普通话的,也有例外,那就是老师发飙骂人的时候,都说绍兴话。

到了杭州读大学,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不讲普通话,混不下去。那时候,反而好奇各自的方言了。我记得我们第一节班会课,我让大家用方言讲一句“我是一棵秋天的树”,那个叫芳芳的嘉兴女同学,看上去很文静,讲得真是好听,现在还记忆犹新。

大学毕业后,一度很想学点杭州话,也许是因为想融入这座城市。找了个杭州女朋友,结果人家翻了个大白眼说,杭州话有什么好学的。

给爸妈找了一处

有家乡话的楼盘

前几天我到处看房子,看了彭埠的房子,也就是城东新城的房子。我傍晚带孩子去看当地居民跳广场舞,又去那边的小店逛,发现那边的人说话跟绍兴话一模一样,一问,原来多是从萧山迁来的(绍兴话和萧山话基本一样)。当时就决定买那边的房子了。

我爸妈没文化,不会普通话,以后爸妈要是来杭州了,住在这里,不会因为语言不通太孤单吧。

记者 张 娜 (苏北宿迁)

全班35个同学 只有一人会说杭州话

我来自苏北小城宿迁,小学到高中,同学之间不讲普通话,上课下课基本都说方言。没有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和老师也有不少关系,中小学里遇到的近半老师,都是一口方言走天下。

后来,我大学考入一所师范院校,普通话是基本功,练得比较多。

昨晚,我采访了一位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刘老师,她所在学校位于市中心的老城区,不少学生的祖辈都住在附近。

刘老师说,在学校很少听到学生说杭州话,课间休息时,偶尔能“刮到”(杭州方言,意思是不小心听到)一两句杭州话。“不说方言,主要是因为没有语境,父母有一方不是杭州人,家里基本也就不说杭州话,我是杭州人,我爱人不是,所以我家里也不说杭州话。

“班上35个孩子,父母都是杭州人的只有五六个,这样的家庭才有说方言的氛围。但是有了氛围,也不代表一定会说,在这五六名同学里,只有一名男生会说杭州话。”

越是大城市

对方言的放弃越是厉害

联系上另一名教了十几年小学语文的周老师,他和爱人都是杭州本地人,儿子今年读二年级,会说一些杭州话,主要是家里有充分的语言环境。

儿子还在妈妈肚里时,全家就一起讨论过,将来对孩子说什么话?意见一致:说杭州话。至于原因,周老师说有这几条:

一、方言需要学,毕竟是一种文化传承;

二、杭州方言对以后古诗词的学习很有帮助。因为杭州方言是四声七调,保留了很多古汉语发音。绍兴方言更好,四声八调。举个例子,杜牧的诗歌《山行》里有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这里的“斜”读作xia,和杭州话读音一致。

再比如“借东西”的“借”,在古汉语中读作jia,和杭州话读音一致。

儿子3岁读幼儿园之前,都说杭州话。全家人都没有提前教普通话,为此入园前还很担心,专门找老师说:“儿子没说过普通话,只会说杭州话,还请老师多多关照。”

谁知道,进园一个月不到,儿子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同时,杭州话一句也不说了。为了引导他说杭州话,周老师有时要求他说,比如儿子想吃面包,就一定要用杭州话说出来,才会给他。

但是,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很多,身边都没人说杭州话,回家受到的影响他很少,现在基本不说了。

“没办法。越是大城市,对方言的放弃越是厉害,因为小城市人口流动没这么快。不过,有些孩子高中毕业,到了大学,反倒又拾起方言,也不知道为什么。很希望儿子也能这样。”周老师说。

记者 韦嘉蓉 (浙江东阳)

大学四年 我用东阳方言闯北京

“你说的是哪国外语?”——这大概是我在北京上大学的四年里被问最多的一个问题。因为只要我用方言接电话聊天,北方同学都是问号脸,哪怕同样来自浙江的同学也听不太懂,只能猜测出几个词。

其实,我说的是东阳话,一种吴语方言,保留着大量的古语成分,比如五更(泛指早晨)、吕雉婆(指行事厉害的女人)、浼侬(请人)等。大体上又以东阳江为界,分南乡话和北乡话,同样是玉米,像我这样土生土长的东阳北乡人就会叫“六谷”,而南乡人更习惯称之为“腰芦”。

东阳话基本不分平翘舌,多少也影响到我说普通话。上小学、初中、高中的时候还好,班里基本都是“东阳土著”,大家在学校习惯用普通话交流,一出校门就是南北乡方言乱侃,有时候还会互相“嘲笑”和模仿对方的口音。

一到大学我就自卑了,全年级大部分是北方人,最多的是北京人。他们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基本都是拿一级乙等,个别同学甚至达到一级甲等。而我只有二级乙等的水平,有时候上课发言,说着说着就会“吃螺蛳”。有个北京姑娘看不下去了,给我想了个气人的“怪招”:“你以后就少开口,走高冷路线,别说是或者不是,直接回答好、不好、对、不对……”

虽然因为普通话不好被北京人怼了,但我用东阳方言争回了面子。那一年,电影《失恋33天》爆红,尤其是男主角王小贱大骂渣男的经典片段广为流传。当时,人人网上开始出现不少用方言重新配音的版本。一位选修课的老师在课上突发奇想,让我们也试试方言配音。不少同学自告奋勇上台,但只有我的东阳话版把同学老师唬得一愣一愣的。因为他们一句没听懂,还颠覆了对“吴侬软语”的认知。而我呢,从此自称“东阳北乡话小公主”。

还有一次,我跟一个高中同学相约去秀水市场。这是传说中老外到北京最爱逛的地方之一,连老布什也曾经去血拼,售货员都是中英文双语服务。鉴于在秀水购物的最大乐趣是砍价,我们只好使出杀手锏,全程用东阳话交流砍不砍、砍多少、怎么砍。等我们都商量好才用普通话“吓唬”她:“可别骗我们,我们是中国人!”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6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言要从小就教,等到变成一种习惯,一般就不会忘记了。
发表于 2016-10-26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人可讲啊。。。讲了别人也听不懂。
发表于 2016-10-26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保护方言这点上,杭州还是要向隔壁的魔都学习
发表于 2016-10-26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家里就讲方言,外面就普通话。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6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随风er 发表于 2016-10-26 09:20
无人可讲啊。。。讲了别人也听不懂。

你周围就没有本地人?
发表于 2016-10-26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大胆地预测:
1.方言在大城市用的较少,在郊区和农村用的比较多。比如九堡人群使用比景芳人群更频繁。
2.而杭州的郊区,九堡、下沙是吴方言太湖片苕溪小片,三墩、蒋村、留下、转塘双浦也是划在苕溪小片的,滨江、萧山划在临绍小片。
3.这样的划分,导致真正的太湖片杭州小片只有主城区(基本是限行区域以内)的部分。
4.长久之后,杭州小片基本可以说会被周边方言同化,特别是被环余杭的苕溪小片同化。
5.以后的方言划分,也许主城区的东北西和苕溪话划一起,钱塘江沿线复兴一带可能和临绍话划一起了。这样太湖片的6个小片就变成5个小片了。
发表于 2016-10-26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hlyy 于 2016-10-26 10:22 编辑
冷雪飘飞 发表于 2016-10-26 09:29
本人大胆地预测:
1.方言在大城市用的较少,在郊区和农村用的比较多。比如九堡人群使用比景芳人群更频繁。 ...

就本地土著来说,九堡、下沙,包括乔司,甚至属于临平新城的南苑街道都应算入临绍小片,三墩、蒋村、留下、转塘、双浦是苕溪小片。


其实,临绍小片,这个临(安) 和绍(兴),口音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发表于 2016-10-26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6-10-26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貌似有些小学已经开始杭州话试点教育了
发表于 2016-10-26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担心方言的消失,香港却在担心被“普通话”化,那部《十年》。。。
发表于 2016-10-26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保存好就行了,杭州方言消失是必然的。
发表于 2016-10-26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jason 发表于 2016-10-26 09:26
你周围就没有本地人?

没有,孤身一人创杭州
发表于 2016-10-26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jason 发表于 2016-10-26 09:10
方言要从小就教,等到变成一种习惯,一般就不会忘记了。

我家Y头就在老家,很好奇的是家乡话也不怎么会说,全是普通话,还真邪了,甚至家乡的小孩全说普通话
发表于 2016-10-26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宗”的杭州话就是北方官话逐步与吴语方言杂糅同化中形成的,这跟杭州当过京城的历史有关
发表于 2016-10-26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yhlyy 发表于 2016-10-26 10:12
就本地土著来说,九堡、下沙,包括乔司,甚至属于临平新城的南苑街道都应算入临绍小片,三墩、蒋村、留下 ...

不是,九堡下沙临平明显的苕溪话,和桐乡西片和湖州方言就很近,大城东和海宁西片的非常相近的。
而跟萧山就算大江东的,也明显有区别。
发表于 2016-10-26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小鬼班里面加上他和班主任只有3个杭州人,已经没有人说杭州话了,他们这辈现在能听懂说不了,估计到了再下一辈听也困难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6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a160607 发表于 2016-10-26 10:14
杭州也是普通话非常好的城市

基本上本地人一般不会和不确定对方会不会杭州话的人开口就说杭州话,这点不太像珠三角。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6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yjchz 发表于 2016-10-26 12:59
我小鬼班里面加上他和班主任只有3个杭州人,已经没有人说杭州话了,他们这辈现在能听懂说不了,估计到了再 ...

我女儿现在满口杭州话,关键在于家长愿意不愿意让他学。
发表于 2016-10-26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hlyy 于 2016-10-26 14:23 编辑
冷雪飘飞 发表于 2016-10-26 11:48
不是,九堡下沙临平明显的苕溪话,和桐乡西片和湖州方言就很近,大城东和海宁西片的非常相近的。
而跟萧 ...

这个你可能弄错了,城东基本都是临绍小片,当然指的是土著,彭埠、三堡、七堡,九堡,下沙、乔司都是明显的临绍。最神奇的是,文晖大桥东下面,城中村的原住民,口音居然也没有多少杭州市区话成分,居然也是偏临绍。造成这个现象,主要是城东大多都是萧山绍兴过来的移民。

临绍和苕溪用词、语气区别还是明显的,城东这里,只有临平老城区(含)以北是苕溪。

另外,也有临绍与苕溪杂糅的,比如临平新城的南苑街道、星桥一带。

发表于 2016-10-26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yhlyy 发表于 2016-10-26 13:42
这个你可能弄错了,城东基本都是临绍小片,当然指的是土著,彭埠、三堡、七堡,九堡,下沙、乔司都是明显 ...

对这片很熟悉啊,说得很对。
发表于 2016-10-26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hlyy 于 2016-10-26 15:25 编辑
森林风马甲1 发表于 2016-10-26 14:41
对这片很熟悉啊,说得很对。

对这一带土著方言,我还是耳熟能详的,毕竟生活几十年,交流也多,城东不可能是苕溪。
典型的苕溪是塘栖方言,而临平老城区的方言是苕溪与苏沪嘉的杂糅

发表于 2016-10-26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yhlyy 发表于 2016-10-26 14:51
对这一带土著方言,我还是耳熟能详的,毕竟生活几十年,交流也多,城东不可能是苕溪。

其实三里亭 南肖埠 景芳等地土著基本上都会讲市区口音
发表于 2016-10-26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jason 发表于 2016-10-26 13:10
基本上本地人一般不会和不确定对方会不会杭州话的人开口就说杭州话,这点不太像珠三角。

主要是粤语影响力太大以及粤语区尽管方言也分小片但差别不大
但吴语区不同地区口音差别太大 以及外来人口太多 这也造成了吴语的衰弱
发表于 2016-10-26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枯井底污泥处 发表于 2016-10-26 14:52
其实三里亭 南肖埠 景芳等地土著基本上都会讲市区口音

离市区太近了,可以说三里亭、南肖埠、景芳本身就是市区,互相杂糅也是正常现象,但母语不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5-24 04:52 , Processed in 0.23336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