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姜峰 于 2013-6-20 20:42 编辑
少两三个座位就可以多挤五六个人,对上班快要迟到的人来说多这点空间也是好的 。
早高峰的城西、滨江、丁桥、三墩等大型居住区,客流量密集,增加大站车、区间车仍解决不了问题。
前门挤不下,有些乘客就刷了卡从后门上,如果后门都挤不上了,站台上的乘客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车开走,祈祷下一辆能挤上。
我认为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车太小”,10年前的主线公交都是超长版的通道电车,而如今的通道车都用在了BRT郊区线。市区的车型只有:实际空间11米的12米混动,手动档的12米柴油,10米老车等。
前段时间17路更新的一批青年10米车,以及西湖环线的9米新车,都表明了“公交小型化的趋势”。
而且第一排前轮空间是浪费的,据知情人透露,这是由于车身结构所决定的,因为前悬和前门宽度的长度就这么点。
不过,也有网友指出:“车辆的座位设计应该根据乘客的需求设计,倒座确实可以考虑改地铁座,这样就不用俩位乘客去挤尴尬的一人半座位“。另外“现在的车厢前部都差不多是“1+1”的座椅设置,能否不要千篇一律?可以根据不同的线路特点做适当的个性化设计。(如景区观光、跨区直达等座位适当多设一点)
尽管低地板公交车具有乘客上下车迅速等优势,但这种快捷是以牺牲车内有效使用面积作为代价的。由于采用低地板结构,轮罩部分在车厢内异常突出,给车内布置正向座椅带来一定难度,且位置较高,乘客乘坐时安全感和舒适感较差,另外,低地板公交车成本较高,在中西部地区,二踏甚至三踏车依然是城市公交的主流。二踏的载客利用率比较高,横排座位的舒适度肯定比一个宽体座坐两个人来的舒服。
公交运力不改善,其实是一个恶性循环:“很多人挤不上车,所以去买车,车多了道路就更堵,班次间隔不正常了就会有更多的人挤不上车”。
所以,现阶段的乘车矛盾:
是“拥挤的人群和小型化的公交”之间的矛盾。
是“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和摆渡式大容量站立思维”的矛盾。
是“道路拥堵引起的龟速和长距离站立渴望座位”的矛盾。
是“打造彩色公交专用道和某些时段允许社会车辆借用公交专用道”的矛盾。
是“郊区农民坐地铁进城”和“主城区居民挤公交上下班”的矛盾。
造个车,乘客给灭火器让座,麻木麻木!天天挤公交的声音在哪里?
人性化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