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84|回复: 45

[论坛成长] 【回复“290喝尿素”一文的杭报记者】媒体啊媒体,记者啊记者,也常有三聚氰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20 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本应该在“[消息] 这辆匪夷所思的‘尿车’,过几天要在290线上路了![转载自杭州日报A11]”中跟帖的,只是这篇跟帖太长了,所以特意另开新帖。
    为了方便阅读,先把孙磊记者的稿件做个链接:http://bbs.hangzhou.com.cn/thread-5097023-1-3.html,可以参照着,以便阅读。


    哎,本来真是不想来说的。因为像我们这样的老年人,不太想和小辈们计较,看到小辈们说错了话做错了事,也就当看笑话,说一句“到底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啦”。可是,可是啊,老年人一般也都很顶真,没办法,谁让这年头多了太多唯上的人,没看见各级公仆各部门最怕的就是老年人么,就因为老年人不太唯上更愿唯理。

    所以呢,就让我这个老年人给杭报这篇也能算匪夷所思的报道,挑挑刺。挑的刺稍多了点,年纪大了容易话多。说错了,望原宥,只当是老年人老糊涂,跟不上新能源的时代新潮了。

[ 本帖最后由 所思在远道 于 2008-9-20 06:0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9-20 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说技术性的。

导语:

    如果孙记者是新闻专业毕业的,想必上过消息写作课。关于导语的多种写作方式自然不用老朽多说,因为我看到孙记者运用得很自如,可惜不算好。

    援引一下孙记者稿件的导语部分:“你见过喝尿素的公交车吗?你见过能用屁股思考的公交车么?”文无定法,非要这样写也没什么大不了。但是,刺来了——

    第一,很像广告的开头,很多广告就是这样写第一句话的,在新闻领域中,广告味太浓的导语算不上好的新闻导语。

    第二,用这样一个带有反问语意的句子,言下之意是“你没见过、你肯定没见过”,这就把报纸放在了高于读者的位置上。中国的媒体以喉舌自居,或许很多年前,新闻可以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面对民众,但随着国门打开、交流日增、视野渐宽、网络普及,民智是任何人都不该小视的了,媒体也早就不再高高在上、貌似手握真理了。

    新闻人能提前知晓某些事,无非是因为手中有报道权。但首先要记住,是由于民众有知情的权利,政府需要架起与民众沟通的桥梁,才孕育了新闻媒体、赋予了新闻记者以报道权。所以,新闻媒体没有理由滥用报道权。

    现代新闻报道与读者的关系,更多的是平等。

    我想,孙记者写这个导语时,不可能想那么多,也未必就是有什么居高临下的意思,但如果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就得时时有质疑、自省。老朽多言了。


    第三,用屁股思考这样的用词,不敢苟同啊。老朽明白,孙记者是想让稿子行文生动活泼,让一则技术性、专业性比较强的稿子变得通俗易懂,但是这样的形容恰恰说明了文风的媚俗和八卦。关于文风,留待下文探讨,这里仅点到为止。


[ 本帖最后由 所思在远道 于 2008-9-20 06:0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9-20 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个小标题:

    第一个小标题是“喝的是尿素,排放出氧气”。

    小标题就有问题。但凡说车子(不仅仅是公交车)喝的是××,按照正常理解,这个××应该指的是车辆的动力来源。比如,喝的是柴油,说明用柴油作动力;喝的是汽油,说明用汽油作动力;喝的是天然气,说明用天然气作动力;如果无轨电车也有喝电一说的话,也应该是指用电力作动力。以此推论,“喝的是尿素”,应该是指混合动力车以“尿素”为动力。

    但是,孙记者在本小标题下的第二小段明确写道:“尿素的功用,是跟尾气‘和亲’”,是为了消减尾气,也就是说,尿素压根不是动力。

    这就自相矛盾了,所以,喝的是尿素这个说法有误,不能成立。

[ 本帖最后由 所思在远道 于 2008-9-20 06:0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9-20 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个小标题下的正文:

    正文的第二段,冒出了一个名字“洪淳捷”。他是谁?

    老朽不得不遗憾地说一句了,新闻要素竟然缺失到这种程度。没头没脑就冒出来一个名字,并且前后行文没有任何身份交代。读者不疑惑才怪呢?他是谁啊,凭什么来“指点迷津”?第一个小标题和第二个小标题下的正文,也就是孙记者在导语中提出的两个最吸引读者目光的问题,都是由这个“洪淳捷”回答的。但是,看完这两个小标题下的正文,他的身份竟只字未提。他毕竟不是涛哥、温宝宝这样的名人,到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地步啊。

    直到第四个小标题“跑一天,它能省下132元”的正文中,“洪淳捷”的身份终于有了一个含糊的交代:北大桥工作人员。那么,这是否可以视为新闻要素的完整了呢?不,远不。

    北大桥工作人员?门卫保安,还是卫生保洁员,还是线路调度员或机修人员?貌似这些都可以称为北大桥工作人员。但这些身份,都不适合于做孙记者笔下的“指点迷津”。

    如果没有权威的身份,“喝尿素”、“用屁股思考”、“跑一天,它能省下132元”等说法,也同样失去了权威性,其真实性也要打上个问号。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孙记者是杭州日报的记者,如果仅说明孙记者是记者,由孙记者来介绍新华社如何如何,这合适吗?孙记者所介绍的新华社的情况可信吗?

    消息来源的身份,岂可如此马虎?


[ 本帖最后由 所思在远道 于 2008-9-20 06:1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9-20 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个小标题下的正文:

    这里有这样一段文字:“‘290’采用驱动电机,代替了变速箱,时速0~20公里以内,它依靠超级电容带动车子,时速到20公里,就靠发动机和超级电容一起带动车子,速度再往上爬,就单纯依靠发动机发力;假如突然停顿,或者遇到障碍、加速,发动机会和电容重新结合。”

    老朽不是质疑这段文字的真假,而是质疑记者少了质疑思考的精神。

    采访不是听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记者时刻都要保持着怀疑的态度。上述文字说,时速20公里以内,车辆就要断油靠电容驱动。那么,记者就应该想到,以杭州这样的道路交通状况,时速20公里以内的情况多不多呢?如果多的话,电够不够用呢?这超级电容又是怎么充电的呢?一次充电需要多久?充足电又能用多久?万一在时速20公里以下时,遇上电不够了,车子是变得死车不动了呢还是可以靠柴油驱动?一辆车上的电容使用寿命是多长?成本是多少?如果经常一会儿用柴油,一会儿用电容,会不会对发动机或电容造成损害呢?然后再思考这项技术是否成熟、是否先进、是否可以推广。


[ 本帖最后由 所思在远道 于 2008-9-20 06:1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9-20 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个小标题下的正文:

    这里有一句很白痴的话:“强,多国混血啊!它还有个正儿八经的学名,叫做:12米级低入口油—电混合动力空调客车。啧啧,混血儿就是不一样,名字都老长老长的……”

    最白痴见上面下划线处。我真不愿意说白痴这个词,但暂时找不到更合适的词。

    按孙记者的原话,推理一下:因为是混血儿,所以名字老长老长的;不混血的公交车,名字是不可能老长老长的。

    第一,关于油电车的混血,孙记者有交代,是指“配置了美国康明茨欧Ⅳ排放标准柴油发动机、美国大冷王空调、德国ZF前桥、空气悬架(配置ECAS系统)、法国欧克佳CAN总线系统和ABS等……”(原文)。而油电车老长老长的学名是“12米级低入口油—电混合动力空调客车”,请问,这个学名中哪一点和混血沾哪怕一点点关系了,哪一点可以看出油电车复杂的血统?不如改成“美德法中12米级低入口油—电混合动力空调客车”……

    第二,不混血的公交车,名字也是可以老长老长的,因为名字是人取的啊,比如12米级低入口空气悬挂欧Ⅲ标准自动变速空调客车。我还可以取得更长。

    第三,现在公交集团新引进的公交车,多是混血的,配置也都是东一个国家、西一个国家的。所以,油电车的多国混血没什么“强”的!

    所以,不如把这句嗲兮兮的白痴话删去,前后行文照样通顺。


[ 本帖最后由 所思在远道 于 2008-9-20 06:1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9-20 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个小标题下的正文:

    再引一句原文:“它的发动机是欧4排放标准,与同类欧Ⅱ排放标准客车相比,环保性能不可同日而语——燃油消耗下降了18%左右,污染物排放下降了60%以上。”

    问题一:“欧4排放标准,与同类欧Ⅱ排放标准客车相比”,我不知道这里的可比性在哪里?欧4排放的油电车和欧2排放的柴油车,怎么能算“同类”呢?这两种本来就是不同的车嘛,难道欧2标准的柴油车也装了电容,还是油电车只用柴油不用电容?

    就算要比较,也应该拿欧4排放的油电车与同样欧4标准的柴油车相比,至少它们的排放标准是一样的,这样得出来的节油、环保数据还有点说服力。拿欧4和欧2比,白痴都知道欧4标准比欧2标准好呀,污染物少呀,就如同举重比赛,让腰圆膀粗的大力士和弱不禁风的林妹妹举同一个重量,这不是欺负人么?所以才要设性别和级别。

    问题二:为什么要和柴油车对比,而不是和无轨电车对比?

    老朽虽然年纪大了,但至少还记得290路在2008年9月22日改成油电车之前一直使用的是无轨电车。既然290路一直用的是电车,某些领导又说290路舍弃电车而“采用更环保的油电混合动力车”,那么,就更加应该来对比一下油电车和无轨电车嘛,拿出数据来,用事实说话,说说油电车到底比无轨电车环保在哪里?是燃油消耗下降了?还是污染物排放下降了?也好一解我等心中疑虑。

    老朽不明白,为什么没有这样的对比和数据?是不敢?还是油电车底气不足,根本就对比不了?连出来遛遛都不敢,看样子,油电车终究是骡子,成不了良马。

    这个小标题下的正文中,还有一根刺,再拔一下吧。在“燃油消耗下降了18%左右,污染物排放下降了60%以上”之后,为了把抽象的百分比转化成形象点,“洪淳捷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但是奇怪的是,只算了燃油消耗,怎么没算算污染物排放下降的账?或许,是因为这个账,北大桥工作人员是算不清的,需要环保部门人员来算?

    还有,我对燃油消耗下降了18%左右,污染物排放下降了60%以上之间的关联度也表示怀疑,这油才省了18%,污染物排放就能下降60%?那要是油省了50%,污染物排放该下降多少呢?(当然,对于这两者间的关联度,我只是怀疑而已,我想其中的关系不会是加减乘除这么简单的。

[ 本帖最后由 所思在远道 于 2008-9-20 06:1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9-20 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个小标题下的正文:

    关于“一脚刹车,回收能量”的情况,很专业很技术,老朽不懂,不敢置喙。

    所以,只说说最后一句话:“对于杭州人来说电车不仅是一种怀旧,也是一种环保出行的理念,新型290路电车的面世,对众多巴士迷来说,还真是一个好消息。”

    老朽怕自己真的是老了,所以特意在写下面的文字前,打开杭州日报电子版,把这句话之前的内容,从标题到正文反复看了看——简直就是前言不搭后语,前面的大标题、小标题、正文只字未提290路是电车,说的都是“喝尿酸的公交车”、“用屁股思考的公交车”、“12米级低入口油—电混合动力空调客车”、“国内首批采用超级电容为储能装置的混合动力空调客车”,怎么突然到最后,摇身一变,成电车了?

    读者看到报道最后,才发现,哦,原来290是电车啊?哦,原来还是什么新型电车啊?

    这篇报道里,怎么经常这样莫名其妙呢?不知道连新闻要素都丢三拉四、连What都没弄明白的记者,杭报是怎么招进来的?堂堂党报、党的喉舌,脸都丢到南极去了,不知道同城竞争媒体看到了,是不是笑倒了满口钢牙?(过了过了,一时激愤,言辞就尖酸了。老年人早就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了,但偶然也会控制不住情绪。

    可是,孙记者说这“喝尿酸、用屁股思考的公交车”是电车,它就是电车了?就能攀上“创业创新”的粗胳膊和高枝,成劳什子的新型电车了?

    非也非也。

    看样子,孙记者连“什么是电车”这个基本道理都不懂啊,那还写这个稿子做甚呢?

    貌似环顾公交集团,谅谁也不敢放言:这柴油电池混合动力车,叫做电车!就算是某些领导,如果他想把油电车直接简称为“电车”,也得先想想,会不会显得自己很官僚地无知,明明连知晓皮毛都谈不上却想混充内行!

    孙记者是不是以为,凡是用了电的,都叫电车?

    什么叫是电车?查查资料吧,可以到百度、谷歌上输入“电车”。它们都会告诉你,电车有无轨和有轨之分,电车有线网,有辫子,电车的优点是不污染城市空气,与公共汽车相比,运行成本低、使用寿命长,并具有较高的起动加速度和上坡能力,等等。老朽就不来上课了。

    所以,装了辅源电池的电车,也就是杭州新推的那批电—电混合动力车,可以叫电车。而油—电混合动力车,还不配叫电车呢。油电车这个称呼前的“油”字,是省不掉的。

    再有,孙记者说,“对于杭州人来说电车不仅是一种怀旧,也是一种环保出行的理念”。看来,孙记者也承认电车是环保的,只是不知道,从尾气零排放的电车“升级”为“燃油消耗下降了18%左右,污染物排放下降了60%以上”的油电车,是环保的进步还是倒退啊?这环保性能果然不可同日而语。

    至于对众多巴士迷来说,到底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孙记者凭空武断了一点。不知道采访了哪位巴士迷,何以知道是好消息?貌似属于合理想象了。倒是聚集了杭州本地最多巴士迷的巴士之家论坛,我看到的是一片骂声,关于这一点,论坛里的否定评论够多了,我就不再赘述。

[ 本帖最后由 所思在远道 于 2008-9-20 06:1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9-20 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完了技术性的,再说文风和理念。

    前文老朽已经讲了,老朽很明白孙记者想让文章更加生动活泼有趣的用意,才会想出“用屁股思考”、“啧啧,混血儿就是不一样,名字都老长老长的”等话。但也正如老朽前文所说,这样的写法流于媚俗,几近八卦,如同街头小报,按照新闻的归类法,可以列入“黄色新闻”(如果孙记者是新闻专业毕业的,肯定会明白此黄色非彼黄色)……

    新闻的力量是什么?是真实。如果能把新闻写得美、雅,当然好,但如果暂时做不到,先做到真实。严复先生提出的“信、达、雅”,虽然是针对翻译界,同样适用于新闻写作,信排第一,雅在最后。信与达,可谓是硬件要求,需要有科学的精神,雅则是软件要求,是为了增加文章的魅力。

    如果事实不够,料不够猛,往往会追求夸张的说法,以华丽、噱头的语言来博取眼球。话就容易说满了,说过头了。

    从孙记者的稿子中再找一处:“以后在站台等车,大家不必捂着鼻子了。”这话就是典型的说过头了,浮夸了。首先,难道大家现在在站台等车,都是捂着鼻子的?再次,用了油电车,就敢保证以后不必捂着鼻子了?油电车在整个杭州数千辆公交车里,不知道有没有占到1%的比例,就敢这样大言不惭地说以后不用捂鼻子了?

    就新闻而言,华丽永远不如平实能打动人。我们需要忠实地记录,理性地评说。整那些个花里胡哨有啥用呢?

    老朽窃以为,当一个记者很简单,只要高中文凭,能把事说得文从字顺,就可以当了,所以如今记者遍地都是。但要想当一个好记者,就不是会写几个字这么简单了。

    记者需要有独立的思考。媒体需要有独立的品格。在形形色色的社会百态前,如何坚持媒体的责任?如何固守记者的操守?如何维护新闻的真实?如何做出合乎价值的判断?如何倾注人文精神?都得用脑子想想。

    就拿290路电车改成油电车一事,难道政府说什么,那什么什么就是百分百正确,记者就变成“两个凡是”地赞同了?记者不是政府的传声筒,要不然每天政府文件抄抄好了,哪怕每天写稿子1万篇,也终是禄蠹,成不了名记的。

    请恕我援引论坛里另一位网友的一段发言,评论的就是此事,正好用得上(应该不侵犯版权吧):

   按照某些头头的逻辑思维,油电车就是比电车“环保”,因为那是新能源,是紧跟时代潮流的,是跟国际接轨的,是符合省里“创业创新”精神的,是年终总结时可以在节能减排上重重添上一笔的,是在政绩单上能多列一行行字的……
    这诸多好处,岂是发展电车所能比的?
    要换了我等草民坐在那个位置上,说不成也是这么强奸民意的。
    忘提了,不排除还因为需要引进更多类似的新车而得到某些好处,比如拉高了某些经济数值啦,再比如不是一点点的个人利益啦。这没有实据,只是腹诽妄断,我等本来就是沉默的大多数,所以私底下嘀咕几句、质疑几声,也不为罪。
    坐在领导的官位上,以领导的屁股高度来看,无轨电车是啥呀?是老的,是旧的,是需要更新的,所以也就是需要淘汰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么。
    就算壮大了电车,还不是前任栽的苗、播的种,自己只是乘了乘凉,没有开天辟地的作为、创造历史的壮举。
    同理,不难推导出为什么领导对建有轨电车青眼有加,因为那也是新能源,也是创新之举,说不定为建有轨还能去法国公费考察一圈呢。
    所以,我们要理解,理解领导,理解万岁。”


    关于290路改油电车的合理性,关于杭州电车被逼得只剩下一条,关于在能源紧张、油价高企的背景下,为什么有些领导就是不肯发展电车,我们不奢望孙记者能铁肩担道义,也不指望孙记者能辣手写文章,但是起码,把事实搞搞清楚,把油电车不是电车搞搞清楚,也别动不动就把油电车的面世视为是对众多巴士迷的一个好消息,越俎代庖,合理想象啦。

    这两天,国内正在闹毒奶粉,在好好的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

    想想当下的媒体和记者,又何尝没在新闻报道中添加三聚氰胺呢?

    媒体和记者,常常失声,常常一屁股坐在领导和有关部门那边,常常明明听见民意却有意忽略,常常为了利益发出虚假消息,那不是添加三聚氰胺又是什么?

    媒体应该是社会的保健医生,媒体的职责主要是帮助社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媒体如果屡屡失声,媒体本身的健康状况不好,还怎么治病救人?媒体自己在添加三聚氰胺,又怎么让政府了解民意,又怎么起到监督的职责?

    媒体自然有媒体的难处,记者也有记者的苦衷,但媒体可以选择把新闻做得味道淡一点,那只是如同奶粉掺点水,至少不流毒于民,至少好过添加三聚氰胺。

    鲁迅先生说,年轻时读向子期的《思旧赋》,奇怪为什么只有寥寥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向秀时逢司马氏,所以话少,言语支吾,幸好现在不是司马昭时代了,所以我们才能大放厥词啊,不过,老朽貌似说得也太多了点。

    最后再多说一句,老朽知道,孙记者写稿子,必是经过一道道关卡的审核,所以有些话未必就是孙记者说的,也未必就是孙记者本意,不过,既然是挑刺,总得有个对象,只好针对写稿子的人了。望恕则个。

[ 本帖最后由 所思在远道 于 2008-9-20 06:3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9-20 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END=========================
发表于 2008-9-20 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挖~~~LZ辛苦~~~这么一大早就写了那么大篇回复...从文章本身的角度来客观公正地评价了"尿素"车一文.....很有道理~~~
奖励豆浆一杯~~~辛苦辛苦哒~~~
发表于 2008-9-20 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8-9-20 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END=========================
发表于 2008-9-20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喝的是尿素,排放出氧气”。

但尿素也会产生三聚氰胺啊!
发表于 2008-9-20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实在是太精彩了
孙磊这样的文章出现在堂堂党报上,真的是应该让人感到羞愧,无地自容。
在很多境外媒体,比如德美,偶尔也会出现这样文风的文章,但是一般这样文风文章的内容都是在质疑当地 /联邦政府的政策。到了杭报,却是在黑心愚民。
发表于 2008-9-20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尿车,SUI车~
发表于 2008-9-20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的好文,
发表于 2008-9-20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漂亮,,,
发表于 2008-9-20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啊,洋洋大观,有理有据,针针见血。
一看这位老先生也是圈内人士,说不定是同道来砸场子的,嘿嘿。不晓得有没有下文……
发表于 2008-9-20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好啊!!!
发表于 2008-9-20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先生” 文笔卓越,有理有节,有理有据。

顶上来
发表于 2008-9-20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说几句,孙记者这样写可能人家也有人家的难处,毕竟人家是党报,ZF搞出来的先进车型她敢唱衰吗?不想干了啊?她唯一的错误就是用了我们巴家的旗号用了我们的图片以及说那个车“对巴士迷来说是个好消息”
发表于 2008-9-20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所思在远道 于 2008-9-20 05:56 发表
请问,这个学名中哪一点和混血沾哪怕一点点关系了,哪一点可以看出油电车复杂的血统?不如改成“美德法中12米级低入口油—电混合动力空调客车”……


我认真地在阅读,但是看到这个地方,我实在忍不住笑出了声……
发表于 2008-9-20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所思在远道 于 2008-9-20 05:57 发表
问题二:为什么要和柴油车对比,而不是和无轨电车对比?

    老朽虽然年纪大了,但至少还记得290路在2008年9月22日改成油电车之前一直使用的是无轨电车。既然290路一直用的是电车,某些领导又说290路舍弃电车而“采用更环保的油电混合动力车”,那么,就更加应该来对比一下油电车和无轨电车嘛,拿出数据来,用事实说话,说说油电车到底比无轨电车环保在哪里?是燃油消耗下降了?还是污染物排放下降了?也好一解我等心中疑虑。


    老朽不明白,为什么没有这样的对比和数据?是不敢?还是油电车底气不足,根本就对比不了?连出来遛遛都不敢,看样子,油电车终究是骡子,成不了良马。


这点是很多论坛成员质疑的地方,拿油电混合动力与普通柴油车去比较,得出一个欣欣然的数据,然后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换掉既有的无轨电车。这不是自欺欺人是什么呢?

杭报一直是我很崇拜的一个媒体,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它的一些专栏。但这次事件,让我对杭报有了很大的改观:原来也是属于街头小报之流!!!
发表于 2008-9-20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所思在远道 于 2008-9-20 05:59 发表
这篇报道里,怎么经常这样莫名其妙呢?不知道连新闻要素都丢三拉四、连What都没弄明白的记者,杭报是怎么招进来的?堂堂党报、党的喉舌,脸都丢到南极去了,不知道同城竞争媒体看到了,是不是笑倒了满口钢牙?(过了过了,一时激愤,言辞就尖酸了。老年人早就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了,但偶然也会控制不住情绪。


楼主损人貌似可以一箭双雕么,这个帐我们日后再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12-26 08:27 , Processed in 0.27348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