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寒香盈袖

灯花集 (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4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司令另开贴写读书笔记。
发表于 2009-8-11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MS 大家最近都读了不少书。我看来近期没有时间读了,只好看看你们笔记度日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8-14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飞翔小孩 于 2009-8-11 12:15 发表
MS 大家最近都读了不少书。我看来近期没有时间读了,只好看看你们笔记度日了



你可是在读一本人生最有趣的“书”啊!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漫卷云舒 于 2009-8-4 19:26 发表

这么快?还是你神速。要不我这里还有一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捷克作家昆德拉写的,你看不?


看过了,我也有一本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甘地随想录》

对印度圣雄甘地不甚了解,也无多大兴趣。乔治.奥威尔这篇关于圣人与政治、宗教与人性的论文式的随想录,我居然能耐心读完,完全是因为文章的第一句话:“圣人在没有证明清白无辜之前应该总是被认定有罪的”。这是典型的奥威尔式幽默的严肃——不是“严肃的幽默”,而是“幽默的严肃”——总是能够一下抓住我,让我迫不及待地继续搜寻他的类似论断。

果然,他在后文里继续摇头晃脑:
“在判断像甘地那样的一个人的时候,你似乎从本能上就应用高标准,因此,他的有些美德就几乎放过去了而没被注意。”
为什么我们会不自觉地对另一个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呢?原因只有一个:当我们面对他时内心本能的自卑。用对自己更高的标准去要求他,无非是想发现他的缺点不足,以满足我们自己失衡的心理。实际上,高标准一提出,便已承认了自己与那个人的巨大差距。高标准首先是出于嫉妒。在这种根不红苗不正的高标准之下,当然就看不到人家的优点美德,只一味挑剔不满了。就像对待甘地这样的圣人,从来没有人发现他腐败,或者发现他有任何庸俗的野心,或者做过什么出于害怕或恶意的不当行为,人们就会想,他到底也是人啊,是人就一定会有人性的弱点啊。于是对他的判断,往往变成了一种不怀好意的追查。不就有人把甘地要求家人吃素当作没有人性的罪状么。

说到人性,奥威尔又不无幽默地指出:“烟酒等等是圣人必须避而不碰的东西,但是,圣人的境界也是普通人必须避而不碰的东西。”看到这里,不由得让人莞尔一笑。他接着又议论道:“许多人真诚地不希望做圣人,很可能,那些达到了或者希望达到圣人境界的人从来没有感到多大做普通人的诱惑。”我终于哈哈大笑起来。忽然想起一位一直吃素的朋友,当我们饥饿难耐地走进餐厅,见到面前一桌丰盛的鸡鸭鱼肉,每个人都忍不住食指大动时,只有她微微皱起眉头。我十分怀疑地问她,你真的不来点么?她却告诉我:“其实,荤腥只会让我恶心。”崇尚“自然人”的人面对圣人或者希望成为圣人的人,也许就像荤腥不拒的人面对素食者一样,不知道自己嗜好的恰是人家厌恶的。

现在不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标榜充满“人性”的NATURE人么?所谓NATURE的人性,不言而明地包含了所有普通人身上带有的德性,在很多时候尤其着重于坏德性。而那些提倡不断修养心性、力图做到高尚完美的人,在NATURE们的眼里无疑成了虚伪的伪君子。

NATURE们是不相信有圣人存在的,起码,在现在这个社会不存在,因为在他们看来,圣人根本就不是人!

[ 本帖最后由 寒香盈袖 于 2009-8-20 07:5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5-27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忽而盛放,烦不胜烦

那天去博库取书,照例到一楼新书堆里逛了逛,看到一本新书,名字很特别,叫《忽而盛放》。一时好奇,拿起来翻翻,原以为是写花草的,不想翻开来却见许多古画,未及细读文字,随手就拿了一本回来。

夜晚无事,便拿这本来看。车前子写的序,很敷衍,把几个作者写给他的词有精无神地咬文嚼字一番。序中提到另一个女作家,叫作什么丽的,我记得那个丽作家的一本集子也是车前子写的序——我忽然意识到,车前子似乎成了娘子军的党代表,一队吴清华都对他情有独钟,暗暗跟着他操练举手抬腿,然后等着请他点评——我知道自己有点不厚道,天生眼尖又嘴薄。这本书的作者笔名也特别,明显ID风格、矫情的小女人味道,挺胸抬头故作潇洒,却又低眉斜眼观人脸色,成了说不出的味道。其实,对此不应多说,身为博客主人、论坛酸菜,面对那许多从网文变成的铅字儿,说多了人家只当你发酸呢。

书看了一半不到就看不下去了,好像吃什么吃倒了胃口。记得小时候曾经吃荔枝吃倒了胃口,荔枝太甜,一口气吃多了,最后被甜得反胃,好长时间都厌恶荔枝。任何东西都不能一下子吃太多,苦的太多了会要命,甜的太多了也会要命,就连白水一气喝多了也会肾脏中毒的。这本书的文字,就是太甜,不光是甜,作者还极力想要加点酸、加点苦进去,为了形容一幅画里的一片落叶,她不惜工本地用上一连串意思不同的词语,就这样,从一片落叶开始,到一整幅画,到观画的感觉,满篇满篇的形容词,以及被滥用为形容词的名词、副词、数量词。我想她写作的时候一定是很痛快的,绝不是挤牙膏似的挤,由此可见她的才华,也可见她表现才华的方式,她是故意要拔开大号的水龙头,让那水哗哗地喷涌给你们看,还没玩没了地喷涌着。看的人呢,一开始是惊讶:哇!好大的水。然后就有了疑惑:怎么这么没节制?接着就厌了:没必要这样孤注一掷吧。

原先读车前子的文章,真有惊艳的感觉。其实,惊的不是“前无古人”,而是“居然后有来者”。这样的敏锐艳丽在张爱玲那里就有,她才是娘子军的近代先祖,那种细如丝利如锥的敏锐和五色杂陈的艳丽是她的绝活,至今难有人企及——难就难在恰到好处的分寸,多一分则肥腻,少一分则瘦弱。后来,忽而盛开似的冒出来不少摆弄这门绝技的人,效仿本不错,就怕痴迷得走火入魔。像美女化妆,第一个是胭脂轻点,后面的却把大罐大罐的胭脂垒墙似的往脸上糊。一队才华横溢的后来人急不可待地想要像祖奶奶出名趁早,又不懂得祖奶奶四两拨千斤那样的火候功夫,只会拔开龙头任才华哗哗横溢。那些孙辈不再正宗张氏,勉强可算是子辈车氏偏房所出。比如这本忽而盛开,一下开得红红绿绿蓝蓝紫紫,也不知道能开多久。

不过,有一个例外,那个叫须兰的,也是个女作家,她可谓深得张氏真传。敏锐艳丽,但似乎轻描淡写不着痕迹。看她的书不会厌烦疲倦,看完了,书合上了,还觉那明晰的色彩萦绕眼前。可惜,她很少出书。即使出书,也不要人写序——实在也没人合适多说点什么。
 楼主| 发表于 2010-5-27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草草看完那书里的 插图古画,还是好好读读余华的《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那样的文字看得人舒服!
发表于 2010-5-28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已经很少读当代人写的东西了,年青人写的东西没有阅历,只有自恋自艾。

有空的时候还不如重新翻翻三国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11-21 20:58 , Processed in 0.25107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