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寒香盈袖

灯花集 (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2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岂敢岂敢。我也就懂得了那么些
发表于 2009-7-13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可气了,我是说这个何翻译的太拗口,理解起来就差。不知你读的是谁的版本?
 楼主| 发表于 2009-7-14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苦舟 于 2009-7-13 21:34 发表
太可气了,我是说这个何翻译的太拗口,理解起来就差。不知你读的是谁的版本?


就是这个版本,还算是名译呢。可能是古罗马文太难翻译。
 楼主| 发表于 2009-7-16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如细雪——读《细雪》

“往常他们总是星期六下午动身,在南禅寺的瓢亭提早吃夜饭,看了一年一度必不可少的京都舞,归途去祗园看夜樱,当夜就住在麸屋町的旅馆里。第二天,她们去嵯峨和岚山,在中之岛附近的临时茶棚里打开带去的盒饭吃饭。下午再回到市区,去平安神宫的神苑里看花。赏花的惯例到这天就算结束了。”

这是谷崎润一郎最伟大的小说《细雪》中的一段。我把它摘录下来,作为日后有一天去日本旅行赏樱时的参考。实际上,我摘录的部分还有很多。这本小说,好比是一部生动细致的日本京坂地区的风俗风景记录,是将去日本旅行的外国人很好的预习资料。

当然,我并不完全是为着旅行才拿起这本书的。阅读多半出于好奇——萨特曾盛赞这部作品为“现代日本文学的最高杰作”——我是想要领略它的杰出。厚厚一本看完,颇费了些时日,像看一副长长的工笔画卷,舍不得匆匆掠过,一边看一边就忍不住频频回顾。这是一部关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大阪、东京地区中上层阶级生活习俗的详细描写记录,也许,其中的人物和故事是作者丰沛的想象力的杰作,但历史背景和生活场景则完全写实,其实,任何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何尝不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而得呢?打开书本,读者就成了一位亲临其时其地的旁观者,设身处地地看着书中人物每日的生活起居、待人接物,感受着他们的所思所想、喜怒哀乐。

许多优秀的日本文学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有着细腻优美的特点,而这部《细雪》则细腻优美到了极致,堪称“唯美”:柔美的女人——莳风家族四姐妹以及她们来往的各色朋友,华美的服饰——从和服到西服、秀美的风景从大阪京都到东京,优美的情谊——丈夫和妻子之间、姐妹之间,友人之间、邻居之间,精美的习俗——春天赏樱、夏夜捕萤、戏剧和舞蹈—— 一一呈现于优雅的文字。似乎唯一不美的,就是故事所发生的那个军国法西斯时代。作家对法西斯当局的反感是明确的,对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的态度也是鲜明的,对这场战争带给日本人民的困苦生活更是毫不避讳。谷崎润一郎也因此在作品创作之初就遭到当局的封杀,这洋洋三卷大作正是作家在四处藏匿逃难中完成的,并且不顾压力无视禁令自费印刷二百本分赠请朋好友。直到日本战败之后,才得以正式出版发行,并在世界文坛广受好评,而作者也成为日本文学唯美派大师。

谷崎润一郎曾花费六年心血将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译为现代语本,这无疑对他后来创作《细雪》产生了深刻影响。也许可以说,《细雪》是一部堪与《源氏物语》相辉映的现代古典巨著。
发表于 2009-7-17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柔美的女人——莳风家族四姐妹以及她们来往的各色朋友,华美的服饰——从和服到西服、秀美的风景从大阪京都到东京,优美的情谊——丈夫和妻子之间、姐妹之间,友人之间、邻居之间,精美的习俗——春天赏樱、夏夜捕萤、戏剧和舞蹈—— 一一呈现于优雅的文字。


       今生所求啊!
 楼主| 发表于 2009-7-17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过完美,所以我不奢望
不希望就不失望
发表于 2009-7-17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遇则喜,不遇坦然.
妖已经懂得了不苛求
发表于 2009-7-20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寒香的介绍,觉得很美。
发表于 2009-7-21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曾经有他好多书,都被别人买走。。现在,想看也看不到了。
发表于 2009-7-21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刚读完《追风筝的人》,准备还书与芳汀,要不寒香下次见我带来此书,书非借不看也,哈
 楼主| 发表于 2009-7-22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呀!不过于书一事我可小气,一般人咱不借给他,就是好朋友,借书也有个条件,非交换不可 你也带本书来推荐给我。

[ 本帖最后由 寒香盈袖 于 2009-7-22 08:07 编辑 ]
发表于 2009-7-22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寒香盈袖 于 2009-7-22 08:05 发表
好的呀!不过于书一事我可小气,一般人咱不借给他,就是好朋友,借书也有个条件,非交换不可 你也带本书来推荐给我。

同好!一要好女友借我书,第一句就是不客气的两个字:"要还!"
发表于 2009-7-22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寒香盈袖 于 2009-7-22 08:05 发表
好的呀!不过于书一事我可小气,一般人咱不借给他,就是好朋友,借书也有个条件,非交换不可 你也带本书来推荐给我。

那就《最风筝的人》吧,不知道你是否看过?
 楼主| 发表于 2009-7-23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你倒鬼,把芳汀的书换给我?
这本书我去年就买了。同时买的还有一本《第十三个故事》、一本《豹》也非常好看。
发表于 2009-7-23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寒香盈袖 于 2009-7-23 08:18 发表
哈哈,你倒鬼,把芳汀的书换给我?
这本书我去年就买了。同时买的还有一本《第十三个故事》、一本《豹》也非常好看。

哈,你错怪云姐了。她觉得好,在什么网上自己又订购了一本。
 楼主| 发表于 2009-7-23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啊,还真错怪了她。
不过这书我有。还得让她推荐另外的书。

[ 本帖最后由 寒香盈袖 于 2009-7-23 13:1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7-23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苦舟 于 2009-7-21 21:25 发表
曾经有他好多书,都被别人买走。。现在,想看也看不到了。
t

他还有本《痴人之恋》也想找来看看。你那还有不?
发表于 2009-7-24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看书,我睡觉.
发表于 2009-7-28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淡淡的紫色 于 2009-7-24 10:22 发表
你们看书,我睡觉.
哈,紫姐回来了么?
 楼主| 发表于 2009-7-30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PHAEDO》-----至卡玛尔

回来就见到你惠赐的这本书,连同信封一起,被恭敬地放在我书桌上那一小叠杂七杂八的纸本之上。就因为我偶尔的好奇,你便特地跑进城从一家家书店里寻得来,又远远地邮寄过来。我该怎么感谢才好呢!虽然我不在家,可我的家人也知道,这看似薄薄的一本书实在是太珍贵了。


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打开书页,开始一个新的旅程—— 一次精神之旅——飞越时空,到公元前400年的雅典,在那个逼仄压抑而又光辉灿烂的牢狱里。这次旅行显然比北京之行要久远,我在圣贤脚下徘徊又徘徊,用了一个星期才勉强从那殿堂里走出来。这趟遥远的跋涉让我满载而归,却没有给我丝毫的劳累疲惫,倒像是一片生病了蔫黄了的橄榄树叶,被注入了新的营养,终于又饱满鲜亮了起来,更有了崭新的面貌似的。


你一定早就读过这本书了,所以才会在我一提起它时,便能那么侃侃而谈。事实上是我太孤陋,我竟是在最近才听说到这本“对西方文化仅次于《圣经》”的著作。就在今天,人们犹对生死惶惑不已,对灵肉矛盾争论不休,而2000多年前的远古圣人们早已将它看得那么透彻那么淡然了。

你相信灵魂的存在吗?你相信所谓的幽灵确有其事吗?你相信灵魂的转世吗?

人有没有灵魂?这道千古之迷,是哲学的终极命题,是宗教和科学的分水岭。

我们听到太多关于灵魂的神秘传说,不管人们如何嘲笑其荒谬,而科学发展至今,不是也没有人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吗。人类的力量真是微渺,几千年来的努力,我们可以穿越太空,却依然无法解破最初的迷题,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让人对无涯无穷不可知的自然充满敬畏了。科学可以控制人的肉体,却无法控制人的精神。也许有一些无形的东西就像那宇宙中的黑洞,永远是科学无法触及的,只能依靠哲学的思考,靠抽象的计算去抚摩和感知它的方圆。


很多时候,科学的牵强干涉令人扫兴,甚至失望。同一对父母同一个家庭里生养出来的孩子性情迥异,科学解释为基因的差别;人生中美妙的似曾相识的感觉,科学东拉西扯地说是潜意识里记忆积木的偶然叠合;中医用一根银针和几个穴位治愈了病痛,西医举着他无用的柳叶刀,翻着白眼说那不过是心理安慰的暂时效果;那些转世的现象,科学无法解释了,便强词夺理斥之为臆造胡说——很多时候,现代科学傲慢地否认自己的无知,倒像中世纪的大主教一样蛮横霸道。


灵魂的有无,把人类分成了两派,一派人信其有,一派信其无。信其无者,要么看不到生命的意义而活得浑浑噩噩,要么毫无后顾之忧而活得恣意妄为。信其有者,要么因畏惧那“最后的审判”而活得委琐卑微,要么因憧憬那美妙的天堂而活得自律坦然。你愿意把自己放在哪一群人中间呢?你若问我,我当然是选择最后那一群人——我愿意相信,我有我的灵魂,在人世的生命结束之后,我还将开始新的旅行——我因此不惧怕死亡,也不惧怕生活。


许多人文学者乐于将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中国的孔子相提并论,无论从生卒时代到对后世的影响,这二者之间都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可他们对与死亡的看法却迥然不同。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而苏格拉底却宣称,他一辈子追求哲学,无非是在学习死,追求将灵魂摆脱肉体。对于死亡,对于这一直困扰着人类的艰奥问题,孔夫子显然太谨慎太犬儒了些,少了他一向所提倡的大无畏。我倒是更欣赏苏格拉底,尽管他的一些理论并未能像说服Simmias 和Crito那样让我信服,但我相信,懂得死亡的奥秘,将能让人更从容泰然的生活。在这一点上,苏格拉底倒近于老庄。他追求的“把肉体当作仇敌,让灵魂超脱肉体而独立自守”,不正是庄子所谓“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10),不以故自持”,“丧吾而闻天籁”吗。他说“万物的本质是不变的无形的,看不见的,只能用智慧去捉摸。”,不正是老子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吗。

可是,要怎么样才可摆脱肉体杂欲的纠缠,脱离谬误、愚昧、痴嗔及一切人间的罪恶,让灵魂进入纯洁、永恒、不朽的境界,让“我”不再迷迷惘惘,而是安定大气地和真知交融,达到真正智慧的状态呢?那该是一个多么美好快乐的境界啊。我真希望自己能修得几分那样的绝美,这样,当我离开人世开始新的旅途,我就不会两手空空了,因为,我相信苏格拉底的名言:灵魂到另一个世界去的时候,除了修养什么也带不走。


接下来,我恐怕暂时不会再读其他的东西了。我需要继续思考,来消化这次旅行所得。还记得句临终遗言吗,“We owe a cock to Aesculapius。Pay it and do not neglect it。”也许,我也该向 Aesculapius 献上一只公鸡。
发表于 2009-8-1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严重同意

原帖由 莲舟 于 2008-6-11 09:41 发表
是科技发达使文明衰退消亡的又一例证


深有同感。
 楼主| 发表于 2009-8-2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姐儿,《穆斯林的葬礼》看完了
发表于 2009-8-2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了《地球的红飘带》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读了它。当然军事小说也是我爱读的。用了不到三天。

老实说,魏巍写得并不好。和王愿坚比,差距很大。具体地说,从小说的故事性,人物的刻画上,语句的提炼,都不是极品。而且由于长征本身的内容的厚重,所以虽然是厚厚的一部长篇,但还只是像编年史那样地把长征的经过叙述了一遍。还有,它只是描写了中央红军的长征经过,对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基本没有涉及。至于红军长征前后,方志敏的出征,留在原根据地打游击的陈毅们的情况(这几条线我觉得是值得写的)等,则完全没有写到。对此,作者这卷首语中说,“想必读者也不会求全责备。”我倒是想,如果让作者把这些也写上,可能会吃不消。——其原因我感觉是作者的年龄和精力的缘故。

当然,由于艺术描写的成分相对较轻,书中的内容史实性就重了,可信度也高了。但作家在这里的责任显然不是叙述历史。

魏老行文中诗意很重,有着较深的思考和较活跃的想象力。夹叙夹议,抒情味很浓。秉承了《谁是最可爱的人》和《再见了,亲人!》(好像都不是原题)的一贯风格。如第十四节题记:“(遵义会议后)人们心底的烟云散去了,岩石下的野花也露出了春意。但是敌情仍紧,前路依然难以预料。”第五十一节题记:“谁也想不到会有这样的考验,中国革命要在几根光溜溜的铁索上前进。这里(的)每一步都面临着死亡。”第五十八节题记:“越过雪山是那(这)样艰难;(但)人们发现还有比雪山更难越过的路障,这(那)就是一颗充塞着权位欲的野心(指张国焘)。”但不是毛泽东那种豪放的诗意,也没有达到巴金的深刻和犀利。

应该说,这个题材,用诗或诗化的散文来反映,的确不是在最佳手段。长征的内容太繁杂了,内涵也太深刻了。蒙古族长诗《嘎达梅林》是成功的,但它的情节相对简单,主题也是比较单纯的。另外,以口头传唱继承为主的大型文学作品,多以诗歌的形式存在,因为这便于记忆和传唱。也是和文化水平普遍很低的民间民众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

毋庸讳言,这本书当然是深深地震撼了我。但我也深深感到,里面的精神固然宝贵,是后人永远的财富,但它们正在离我们渐渐远去。当今社会,即使能保留它的几分之一,也是善莫大焉。而书中所写的当时的黑*,却正在当今重现。唉,国是,莫谈啊。

也要向不久前去世的,我们所尊敬的,给我们指出人民军队的优秀品质的魏巍老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你就是最可爱的人!

[ 本帖最后由 司令仪容 于 2009-8-4 22:24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西湖小妖 + 5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8-3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司令早安!

毋庸讳言,这本书当然是深深地震撼了我。但我也深深感到,里面的精神固然宝贵,是后人永远的财富,但它们正在离我们渐渐远去。当今社会,即使能保留它的几分之一,也是善莫大焉。唉,国是,莫谈啊。

民族的根,即前辈留下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正因为这些正在离我们远去,所以很多人越来越找不到自己.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司令仪容 于 2009-8-2 20:24 发表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读了它。当然军事小说也是我爱读的。用了不到三天。

老实说,魏巍写得并不好。和王愿坚比,差距很大。具体地说,从小说的故事性,人物的刻画上,语句的提炼,都不是极品。而且由于长征本身的内 ...


建议司令另开一帖发司令的读书笔记。有这样的好帖子,咱不用为论坛省空间的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11-23 17:34 , Processed in 0.28084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