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燕子掌

[其它] 西湖景区管委会:对“断桥移柳”表示歉意,将强化公示制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15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杭州西湖7棵柳树的“柳暗花明”:一座城市的民意对话
发布时间:2022-05-14 23:54:32 Sat  来源: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是“留”的意象,自汉代,便有折柳送别、折柳寄远的习俗。杭州西湖断桥边的7棵柳树牵动了整座杭城,一场让柳树留下来的心愿在城市蔓延开来……

回顾此事件,5月11日下午3点,杭州西湖管委会对“柳树换月季”第一次作出回应:北山街(断桥东侧至保俶路口)约100米路段处种植的这7棵柳树生长在高大的悬铃木下,长期得不到从足的光照,已经出现老化、空洞、‘驼背’和严重倾斜的情况,部分柳树存在安全隐患,所以将其移植,并改种花期时间长、色彩多样的月季后,引发了广大市民的热议和质疑,并建议留下柳树。3个小时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在官方微博发表声明,将对7棵柳树进行补植。

5月13日,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从零点到5点连夜补植新的柳树,并在早上10点公开向市民发表歉意,并深刻反省。

从事件发酵、回应补种、到表达歉意,历时 48小时,“换柳”到“还柳”的背后是“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尊重,更是杭州善治之举的城市效率。


舆情发酵:

西湖边的这7棵柳树,为何能牵动整个杭州?

亚运会暂时延期、48小时常态化核酸检测……近期杭州的新闻热点并不少,但似乎没有任何一种场景、一件事情、一个话题,可以如一池西湖水那样,从根本上拨动杭州人内心的涟漪。或许,因她承载着杭州悠久的历史,涵养着这座城市独特的人文气质,而柳树之于西湖,是不可缺的“眉”与“目”。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长庆二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西湖修堤种柳;“令人却忆湖边寺,垂柳阴阴昼掩扉”,熙宁八年,在密州上任的苏轼难以忘怀西湖垂柳的美景。

如同中国画里的文人印章,总是成为视觉的落脚点所在,西湖文化景观的形成与演进,离不开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人们与自然的相互依存,“柳浪闻莺”、“间株杨柳间株桃”、“烟柳画桥”这些关于西湖柳树的景致,是千年来的美学基调,是每个世世代代生活杭州的人们血脉流淌的文化记忆,在很多人心中,西湖的风韵就在垂落的绿丝绦中。

可持续的文化遗产保护是一种遗产再生产的过程,柳树作为历史承袭的自然景观,早已与西湖融为一体,凝结成杭州的文化意象、审美意识,延续在城市建设发展中。

哲学家恩斯特·卡希尔说过,“科学在思想上给人以秩序,道德在行为上给人以秩序,艺术则在感觉现象和理解方面给人以秩序”。

引用世界遗产名录对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的评价:西湖文化景观“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一个理想化的融合”。

因此很好理解:这个“理想化的融合”,构建起来承载了几多的不易,维持下去就有着对等的苛刻期许——

当时只道是寻常,一旦不见了,就会顿生“明日来看已非故”的失落之情,刻在骨子里的审美情趣是不可被替代的。西湖断桥边的这7棵树就是如此,这也是7棵柳树如此让人牵肠挂肚的原因。


回应期待:

城市的脉搏不在别处,而在每一份民意中

柏拉图的《理想国》这样阐述政府与人民的关系:一个国家样式的方方面面都隐含在它的人民中间。

这次杭州政府听取民意,迅速做出反应补植柳树,类似这样的过程,并不是第一次,有心梳理者可以发现,它大体遵循了“冲突——对话——和解”的传播学过程。

比如2017年的3月底,北山街保留的一处清末至民国时期的代表性建筑秋水山庄,被使用单位——杭州新新饭店在修缮过程中涂上了颜色过于鲜艳的黄色,引发了热议。

杭州市园文局立刻做出补救措施,面对无法考证建筑门头原貌,提出:“不论采用哪种方案,都会先报市文物部门审核,文物部门请专家审核后,将方案在园文局官网或媒体上公示,听取民意后,再请有文物保护资质的施工单位来施工”。

如今的秋水山庄庄重静逸,依旧伫立在西湖边,在它的一砖一瓦中记录下了杭州人民对它的爱护。

每一次纠正、反思的背后,是政府面对民意质疑时的敬畏之心。充分听取民众意见,就是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的重要形式。

作为浙江的省会,杭州在全国城市中获得过多次“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挂冠,所谓幸福感,并不仅仅是城市的现代发展,GDP的数值高低,其根本在于生活在这座城市人们能否得到人格的尊重与权利的尊重。


共谋未来:

城市的美好,在规划里,更在每一次良性互动中

再回到柳树这一事件本身,这也不是第一次杭州人民为柳树“努力”。

早在1988年8月8日,十二级台风直击杭州,白堤142株柳树倒了123株,倾斜了18株,只剩下独独一株依然屹立。

杭州媒体发出“救救大树”的倡议后,十万杭州人自发上街,扶正大树、搬运断枝,“救活每一棵树。”成为当时每个杭州人心中的信念。

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市民的群体文化自觉,形成了市民发自内心的认同与归属。

西湖与民众的互动从来都是相互的,自西湖申遗以来,杭州提出还湖于民、还园于民、还景于民。2002年,西湖拆除围墙、取消门票,成为国内首个免门票的5A级景区,3.5公里开放式环湖绿色长廊、18处恢复的人文历史景观被交还给市民和游客。

2014年,西湖周边30家高档会所改造转型,以文史展览、书画、茶艺等新形象对公众开放,让普通老百姓可进入、可消费……

一次次的“柳暗花明”,彼时看来相互孤立,回首梳理气韵相通——市民与城市之间相互的尊重与成全,让一座城市有了人文的光泽和温暖的“烟火气”,这些经历告诉我们,一座完善的国际化都市,不仅是硬件的恢弘、科技的赋能、影响的日增,更要有根植于大地,面向于人民的大气、谦和、自信与包容。


作者:记者 王潇雨 首席记者 徐文杰  编辑:徐洁



发表于 2022-5-15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湖景区应该找一个或几个老杭州人做顾问。
发表于 2022-5-15 20:31
极品飞车121 发表于 2022-5-15 19:50
西湖景区应该找一个或几个老杭州人做顾问。

聘老王做顾问就好了,西湖西进,西溪变身,都是他的杰作。
发表于 2022-5-15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倒是觉得,其实西湖一圈湖岸至少万米,有几段不同风格的湖岸,更能让人耳目一新。
发表于 2022-5-16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22-5-16 11:28
仔细的捉摸这个事情,其实种柳树还是种月季,并不是事情的真正症结,症结是在于,做这个事情的时候,缺少了一个公示的程序,以至于最后弄得尴尬了。从这个角度去看的话,重新补种柳树,是标志了行政思维的一种进步。
回想起来美国的那个辛普森杀妻案,其实并不能肯定辛普森没杀人,只是因为警方取证程序不合法,法庭就判决警方吃壁。
发表于 2022-5-16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发表于 2022-5-16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仔细的捉摸这个事情,其实种柳树还是种月季,并不是事情的真正症结,症结是在于,做这个事情的时候,缺少了一个公示的程序,以至于最后弄得尴尬了。从这个角度去看的话,重新补种柳树,是标志了行政思维的一种进步。
发表于 2022-5-16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侧重点不同,西湖管委会是从植物学方面考虑问题。反对者是从文化方面考虑问题。
发表于 2022-5-16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上面的几个照片,我感觉管理方的真实意图是不让游客靠近西湖,所以在岸边种花,并且加上了护栏。

以前一些游客喜欢在天热的时候坐在湖边泡脚,新闻也报道过。弄一个隔离带,不让你靠近湖边,就没办法泡脚了
发表于 2022-5-17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吃辣椒 发表于 2022-5-16 19:35
看了上面的几个照片,我感觉管理方的真实意图是不让游客靠近西湖,所以在岸边种花,并且加上了护栏。

以 ...

其实,光是湖水泡泡脚,对于湖水的污染,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主要是,这样的景象,看上去不文明。
然而文明这个东西,也会因为情景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我们建造若干专门供给人们直接接触湖水的亲水场所,也是可以成为别样景致的,当然,要有个度,不能没个边,要让人感觉这样的嬉戏,既滋润身心,又不失文明。
发表于 2022-5-17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次柳树事件,提出了一个问题,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是不是就必须维持原状,不能有丝毫的改变了?
发表于 2022-5-17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龙相公 发表于 2022-5-17 16:38
这次柳树事件,提出了一个问题,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是不是就必须维持原状,不能有丝毫的改变了?

多种几棵柳树没有问题,在柳树间种种花草也没有问题,断桥两头没有护栏,如果从安全出发,装上护栏行不行呢?
发表于 2022-5-17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上百度查找关键词 “断桥移柳”,可以搜出大量相关信息和评论,总的看,“断桥移柳种花” 是错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11-17 06:51 , Processed in 0.23324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