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cnzjhzxhcsc

[转帖] 杭州日报:城北为何有很多以省内城市命名的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7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nzjhzxhcsc 于 2010-9-16 21:51 发表

教一路是西溪河下拓宽时用的临时名字

YEP~
发表于 2010-9-17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丸尾花轮 于 2010-9-16 14:36 发表
莫干山路最早叫京杭国道,  湖墅路、武林路、湖滨路、南山路原来叫拱三路,怕是这个记者都不晓得了,而且开口闭口就是省城中心,看来也是个外地甚至是外省来的YP人。


下来可以考考他长征路、红卫兵路、学工路、学农路曾用于哪里?
 楼主| 发表于 2010-9-17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燕园里的小葱 于 2010-9-17 09:24 发表


下来可以考考他长征路、红卫兵路、学工路、学农路曾用于哪里?

武林路、机场路、文一路、文二路
发表于 2010-9-17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姜峰 于 2010-9-16 22:07 发表
这几个墩还不够土吗? 这个名字呀,也是众口难调,人的文化层次也存在差别, 用别的城市名,不得不说是个好办法。
象长安街、振兴路、解放路、人民路,这些还是经久不衰的。杭州现在搞二个青年路就有点重复了。
...

看来姜老师没有复习历史么。
发表于 2010-9-17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燕园里的小葱 于 2010-9-17 09:24 发表


下来可以考考他长征路、红卫兵路、学工路、学农路曾用于哪里?

学工 文一
学农 文二
学军 文三
所以叫学军中学。
发表于 2010-9-17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ack-ing 于 2010-9-17 00:28 发表

什么叫拖后腿,照你这么说,当初市政府如果这么担忧,那何必撤市建区呢?完全没有必要,萧山余杭区只是跟主城区功能上不同,萧山余杭注重的是工业,主城区注重商业、服务业,缺一不可


有些无谓的说法,不用去理会。
发表于 2010-9-18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姜峰 于 2010-9-16 09:28 发表
丽水路, 金华路,  绍兴路,  都是挺好记的路,

比起古墩路,  好听多了.   什么土墩的?

古墩里 古荡到三墩
很好记
发表于 2010-9-18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兰州的更夸张,主城区里面的道路大多数都是以甘肃省内的县市地命名。
我觉得这种命名方式适可而止为好,否则像兰州一样,太没城市特色了,很单调。
发表于 2010-9-18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温州路、宁波路、嘉兴路等,大多命名于2002-2003年之间

明显黑说么,我爸爸小时光就有温州路、宁波路、嘉兴路这种叫法的··杭州地名办什么时候成立的啊···
发表于 2010-9-18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教一路。
西溪河下路刚刚延伸改称保叔北路时,也就是大概4-5年前吧,在西溪河下路天目山路路口向北约30米的地方路东边,还竖着教一路的牌子。当时报纸登的是,西溪河下路延伸改称保叔北路。那时看到就有些疑问。因为,十多年前开始走西溪河下路时就只知道叫西溪河下路,不知何时冒出个教一路的说法。
发表于 2010-9-18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些年来,杭州城的变化的确是巨大的。单说这几条路,新建了、拓宽了、拉直了,交通顺畅,出门便当。经济发展了,城市在扩大,谁不高兴呢!

但说起这个路名,总感到美中不足,有些个不仅乏味还难找。

1),同一条路不同路名。  文苑路、文三路、文晖路为东西向的同一条路;文新路、文二路、潮王路也为东西向的同一条路。同路不同名,让人匪夷所思。

2),取名不慎,取了再改。  教三路、教四路、教五路,教工路以西几条后建的路,没有“教二路”。据说有人调侃:若起名“教二路”,用杭州话讲出来就有点“那个”了,所以,回避了这个用名。后来,教三、四、五路更改为学院路、古翠路------了,不知是不是这原因。取名中的败笔,令人皱眉。

3),起名随意,路名混乱。 《古艮山门》的石碑立在环城北路与建国北路叉口的西北角,而“艮山西路”则自环城东路与环城北路叉口起一直往东,一直“西”到了路过钱江二桥引桥处,沪杭高速公路下方穿过后才见“艮山东路”。前段辰光,电视上在放:青春门外出现了两条“太平门直街”。指东说西,路名重复,外地人难懂、本地人懵懂,给人麻烦。

4),道路方位识别系统被破坏。  许多原先称“街”的,后来改称了“路”;与“街”一样,“巷”、“弄”、“里”的路称也正在淡出。前几年,一家企业老在电视上做广告:“------厂址:秋涛路近江路”,人听了还以为这个厂在两个地方,秋涛路又那么长。实际上,近江路只是秋涛路上的一条支路。南北东西、主次大小都叫“路”,路的方位感、主次性功能被削弱了,使人惋惜。

有人说,路名路名,有个名就行了,有啥西好多罗嗦的,其实不然。

地名产生于人类的社会活动,人类的各项活动又依赖与地名。城市在扩大,道路在发展,规范的道路称谓对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和延续杭州的历史文化都有好处,对游客也大有方便之处。

地理学家将地球的坐标系统作南北、东西之分,南北向称“经”,东西向称“纬”。 一清二楚,分得明白,地球人都知道。

城市的道路也有经纬之别,北方有的城市干脆取路名为“经五路”、“纬三路”的。

杭州的路,历史上有一种规范的定位,既,东西向的称“街”:清波街、河坊街、惠民街、清泰街、解放街、平海街、青春街、长庆街、教场街、文一街、文二街、文三街、望江门外直街、清泰门外直街------; 南北向的称“路”:建国路、中山路、吴山路、延安路、湖滨路、东坡路、武林路、湖墅路------。

  路(街)的次一级称为“巷”;再次一级称为“弄”。“巷、弄”的两端是贯通的,进入其内,不必担心走不通,看路牌、听路名就晓得了;再后便是“里”了,走不通的,且只有很短的一段。

  如此,南北、东西方位分明,主次、大小分清,颇有规律,足以证明取名之讲究。这种规律使所有的市民能很快地、明确地熟记,且一听路名即知其方位,对处来乍到的外来客更为方便有加。

有人说,路名,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是“本地人的脸、外地人的眼”。话语说得有道理。

路名,有其社会功能,一旦确立,马上就融入了城市的生活之中:公安部门的户籍、身份证,邮政部门的投递,国土资源部门的土地使用,房产部门的房产权属,工商部门的营业执照,还有电信、电视、网络、社会保险、文教旅游、新闻出版、交通测绘------,牵一发而动全身啊。

街路区分的道路方位识别系统,是前人给杭州地名文化留下的一笔宝贵遗产。

命名要慎重,万不可忽视路名的规范性、严肃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6-15 06:25 , Processed in 0.24802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