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14|回复: 0

[文档] 【杭州日报·城纪】西方人看大运河 百年前的如画风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16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沈弘
  清末民初,那些怀着各种目的来到杭州,或是匆匆走过的西方人,无不为大运河所吸引,他们用文字和绘画留下了对大运河的景仰。运河边这些早已消逝的场景,如今看来依然新鲜而生动。这些笔墨留痕,也成为运河文化的珍贵记录。
  采菱船、临河民居、杭州夜色——百年前的运河图景
  谢娃对运河的文字描述很精彩,而图像则更为直观。清末民初,有不少西方人在大运河上旅行或游览时,觉得光用文字来记述他们的感受还不够尽兴,转而诉诸他们的画笔。他们笔下的采菱船、临河民居、运河夜景,再现了百年前的运河风情。
  植物学家福钧的采菱图
  1848年,英国植物学家福钧(Robert Fortune)受东印度公司的派遣,秘密潜入中国内地,其目的是为了到中国盛产茶叶的地区去考察和挑选出最好的茶树苗和种子,以便将它们带到印度的喜马拉雅山区去试种。在大运河上,他看到一个令他大为惊奇的场景:
  “离开古老的嘉兴城继续行驶,我们进入了一片面积相当大的水面,也许有支流将大运河与太湖相连接。这儿的水深度较浅,有一大部分水面被一种中国人称作菱角的水生植物覆盖,这是一种形状特别的水果,有点像公牛的头和犄角。水面上到处可见坐在木盆里的妇女和儿童在采集菱角。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发明能比这些木盆更适合采菱了,木盆里既可以坐人又可以存放菱角,这些圆形木盆可任意在那些水生植物间穿行,而不会对它们造成任何损伤。
  在穿越这个水面之后,我们目力所及的河岸上和乡间的大部分地区都密密麻麻地种着桑树。丝绸显然是中国这一地区的主要产业。在两天的时间里和大约100英里行程之内,我们除了桑树之外,几乎没有看到其他的树。桑园里显然是精耕细作,保持着最佳状态,以确保能生产出上好的,大而有光泽的桑叶。”(福钧:《访问中国和印度的产茶地区》)
  美国画家韦尔登的插画
  1894年,美国画家韦尔登(C. D. Weldon)来江浙大运河沿岸采风,以便为《哈泼杂志》(Harper's Magazine)记者拉尔夫(Julian Ralph)在中国江南水乡创作的一本短篇故事集画插图。
  韦尔登以简练的笔触和透明的色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杭嘉湖地区的江南水乡特征。由于创作灵感来自真实的生活,所以他笔下的人物和景观无不显得栩栩如生。上图中的船,即韦尔登租用的“燕子号”住家船。
  英国青年师必蒙的水彩画
  民国初年,师必蒙(Harold Speakman)千里迢迢来到上海,这位富有冒险精神的英国青年初来乍到,便在上海雇了一位能说洋泾浜英语的当地向导,并租下一条住家船,开始实地考察上海周边的江南水乡风情。他的第一站就是沿着大运河来拜访杭州。
  师必蒙才情横溢,不仅文笔清新,且画得一手漂亮的水彩画。后来他出版了一部游记《上海周边地区》(纽约,1922年),书中八幅插图均出自作者之手,其中有三幅直接表现大运河,虽然时间已近百年,但这些写生画作却依然色泽鲜艳,气韵生动。

细雨,石桥,堤岸,农舍还有唱歌的船夫……
民国初年,美国女子朱迪丝·谢娃(Judith Scewa)曾在大运河上旅行,她用细腻优美的文字记录下当时的感受。    “……我们的船正慢悠悠地沿着大运河往南,朝着天堂城市杭州行驶而去。天上正下着小雨——这是6月份的那种蒙蒙细雨,雨声淅沥,润物无声。柔软的条纹状雨幕悬挂在岸边,整条浅灰色运河都在雨点撞击下微微颤动。这是一个被雨幕所包围的宁静世界——望不见天空,也几乎看不到河岸,人们只能感受到身边雨滴的淅淅声和听见船夫的摇橹声。  在颤动的雨幕后面,正对着我们航道的前方,影影绰绰出现了一座石拱桥。那桥洞看上去似乎很低,我们船的桅杆肯定过不去。那座桥用巨大而古老的条石筑成,石块缝隙里长出一簇簇湿漉漉的野草。船在不断地靠近,眼看着就要撞上去了,突然间,我们的船加快了速度,只要再往前一点点,后果将不堪设想……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船夫一个箭步上前,穿过了油亮的甲板,松开索具,放倒了那高大而滑溜的桅杆。我们悬在嗓子眼的那颗心终于放了下来。这样的险境在一天之中足足发生了二十次。每次遇到这样的石拱桥,我们的性命都是由那位身材矮小,但身手敏捷的船夫所搭救的。  雨慢慢地停了下来。最后一阵雨滴从天上飘落下来,就像是向我们告别的一声轻轻叹息,接着便沿着运河飘然而去。河岸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堤岸上种着一排排桑树,农夫们背负着一筐筐还在滴水的桑叶。  我们下船走向运河边的一个潮湿而不起眼的小镇。街道两旁排列着密密麻麻的店铺;一长串破旧的石阶从岸上通向下面的河道,石阶的坑坑洼洼之处盛积着雨水;在一座乡村寺庙的翘角屋檐上,有一些小动物站成一排,傲视天空,它们的身体因刚接受过洗礼而显得闪闪发亮;湿透了的荷叶后面有一个花蕾含苞欲放;农田的中央矗立着矮小的黄褐色农舍,这正是土地的颜色,但在农舍的屋顶之上,却可见一簇簇在不断摇曳着的浓绿翠竹;运河边有一群鸭子在歇息,就像给堤岸盖上了一条棕白色相间的被子……  暮色苍茫,运河上温馨的一天天就是这样度过的——船悄无声息地从半月形石拱桥和岸边的村庄下滑过,经过岸边的稻田和水牛,桑树和鸭群。从早到晚,耳边最熟悉的只有船夫的摇橹声。晚上,船会停泊在岸边某个寺庙的阴影下。晚间的运河与河岸,被笼罩在层层叠叠的白色雾霾之中,但在雾开之处,你可以看见一轮圆月慢慢地升向天顶。穿过月光下的雾霾,远处飘来一位船夫的歌声——一艘幽灵般的平底帆船突然从雾霾中显现出来,那位唱歌的船夫仿佛是手持撑篙的一个精灵。”  这篇题为《探访大运河》的文章最早发表在美国著名的《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上,随后又被一家在上海创办的英文报纸《大陆报》(China Press)转载在1926年7月28日的第13版上。在沪杭铁路贯通之前(1909年),要来看西湖似乎只有从上海坐住家船经大运河来杭州。即使在铁路通了之后,许多旅游者仍然选择水路,为的就是想要亲身体验一下这原汁原味的运河风情。  谢娃对运河风光的描述十分生动和传神,对于那些在运河边长大的老杭州人来说,这一切显得是那么的熟悉和亲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5-3 13:51 , Processed in 0.18438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