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729|回复: 54

[图档] 粤冬大环游(3)黄花岗和陈家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27 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长今3 于 2013-3-27 03:33 编辑

       浑厚的陵园大门坊是清一色的灰颜色,在灰蒙蒙的天空下越发显得低沉。这个广州市区一个小山坡,记载着100年前动荡的岁月,民族精英们对于自由的向往。1911年4月27日下午,黄兴连发三弹,率队攻入两广总督衙门。由于清朝部队人数众多,起义队伍得不到接应,各路队伍虽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但仍相继失败。
        事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多方设法收殓烈士遗骸72具,合葬于城东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那些年轻人是用自己的生命,前赴后继地为他们的子孙后代铺设通往自由的道路。

 楼主| 发表于 2013-3-27 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长今3 于 2013-3-27 03:34 编辑

        烈士墓落成之初纪功坊上曾仿照美国及法国设有象征共和理想的自由女神像,由美洲华侨党员赠送,神像约有两米多高,头戴七束光芒冠冕,左手挟着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法律书《临时约法》,后来由于各方势力的反对被换成国民党党徽。今天的建筑是80年代重建的。
        坐地铁到西门口站下,出站后直接走上光孝路,沿马路走约2百米,就到光孝寺了。光孝寺在西汉武帝时,是南越王赵佗玄孙赵建德的家宅。三国时一个被贬到岭南的重臣改建寺庙,明朝时才得此名。

 楼主| 发表于 2013-3-27 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门内的第一进供奉着弥勒佛。弥勒佛背后是手持金鞭韦驮,他是佛教中国化后引入的护法神。

 楼主| 发表于 2013-3-27 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香烟缭绕的大雄宝殿,不知有几分虔诚,几分功利?
        诵经的善男信女倒是一直在喧闹中心无旁骛。

 楼主| 发表于 2013-3-27 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光孝寺内还有“洗钵泉”(俗称“达摩井”),为佛教禅宗祖师达摩西来歇脚之处。
        西铁塔建于963年,东塔于967年建造,是中国仅存最古老和最完整的铁塔。东铁塔保存完整,以南汉皇帝刘鋹的名字铸造,四方形,共七层,高7.69米,塔基为石刻须弥座,塔身上铸有900余个佛龛,每龛都有小佛像,工艺精致。因塔身以盘龙和宝莲花装饰,每层四周遍铸佛像,初成时全身贴金,又名“涂金千佛塔”;西铁塔现存底座以上三层,该塔是刘鋹的太监龚澄枢与他的女弟子邓氏三十三娘联名铸造。日本侵华期间因房屋倒塌,四层被压烂,现在只保留底座以上三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3-27 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长今3 于 2013-3-27 03:47 编辑

        精细的雕刻工艺固然可圈可点,但是一看铭文上的“玉清宫”就知道这玩意儿是三教合一的产物。
        如果没有这座瘗发塔,这样的寺庙,有一些起伏,却终究还是波澜不惊;如果没有这座瘗发塔,这样的寺庙,有一点光彩,却终究不是灿烂辉煌。
        中国古代的高僧大德当中,惠能应该是最特别的一个了,一个对于中国文化发生了莫大影响的人居然是一个文盲,这在许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一个文盲而成为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在古今中外,也许并不多见,无论在《坛经》里,还是在别的传记里,都提到慧能不识字。
        禅宗五祖弘忍年事已高,急于找接班人,命弟子作偈(和尚写的诗句),以检验他们的修炼水平。大弟子神秀上座呈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以为未见本性。惠能听后也写了个偈子,请人代劳题于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见后,招惠能登堂入室为其宣讲《金刚经》,并传衣钵,定为禅宗六祖传人。

 楼主| 发表于 2013-3-27 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慧能南归后,当年印宗法师在这光孝寺内讲《涅磐经》,时有风吹幡动,一个和尚说:风动;一个和尚说:幡动;争论不休,惠能上前一步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印宗闻之竦然若惊,才认得禅宗六祖。

 楼主| 发表于 2013-3-27 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树下,慧能已经羽化千年,他的只言片语却至今在人世间流传,给一代又一代善男信女指明着通向般若波罗蜜多的道路。
        离光孝寺不远,还有一座六榕寺。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派他的舅母沙门昙裕大智法师到真腊(今柬埔寨)求得佛舍利带回广州后,便命令广州刺史萧誉建造了这座寺和塔,当时分别称宝庄严寺和舍利塔。唐上元二年(675年),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来到广州,应宝庄严寺主持之邀,挥毫写下了《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记》。千佛塔,广州人俗称花塔,此塔塔基是用花岗岩石砌筑的九井环基,塔顶有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铸造的千佛大铜柱。可惜现在花塔不开放游人登塔。

 楼主| 发表于 2013-3-27 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革时期六榕寺内佛像被露天安置,任由风吹雨打,后来除六祖铜像外全部佛像被毁。大部份经书被焚,大藏经和珍贵文物被搬走。1972年市文管会占用六榕寺,以维修之名拆去大多数殿宇,只留下花塔、六祖铜像和七尊较小的铜佛像,寺庙变得面目全非。今天看到的这些都是后来重新修缮的。
        北宋元符三年(1110年),苏轼被贬岭南时,从海南北归,路经广州,时净慧寺僧人慕东坡之名,力邀其为寺题字。苏东坡见寺内有六棵枝叶繁盛的古榕,便欣然提笔写下“六榕”二字,字为楷体,遒丽奇雅,厚重雍容。

 楼主| 发表于 2013-3-27 0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祖堂内当然也供有惠能的铜像,高1.8米,重约1吨,法貌庄严,垂目坐禅,栩栩如生。
        一千年前的岭南被视为荒蛮之地,正是慧能大师的传奇故事让这片土地熠熠生辉,禅宗在印度生根,在中国开花,岁月的沧海桑田就融化在点点滴滴的经文中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3-27 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骑楼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出现,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广州骑楼的特点是把门廊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面是骑楼,下面一边向街敞开,另一边是店面橱窗,顾客可以沿走廊自由选购商品,楼上一般住人。骑楼街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骑楼内的店铺可以借用柱廊空间,便于敞开铺面、陈列商品以招徕顾客。

 楼主| 发表于 2013-3-27 0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早就听说在广州,有一个地方,每天都会被淹没在各种年龄层次人群的惊叹声里,无论是手扛单反的文艺青年,还是爱好历史的垂垂老者,都会为它无与伦比的华丽所倾倒。今天我随着街边熙熙攘攘的人流,走进闹市中心的这一小片天地。走进陈家祠的时候,想不到那是一片如此让人感动的园林。陈家祠是集岭南历代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典型代表,包括前院、西院、东院及后院,占地15,000多平方米。

 楼主| 发表于 2013-3-27 0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家祠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陈家祠堂的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

 楼主| 发表于 2013-3-27 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家祠的每一处雕栏玉砌都会说话,这样就让整座院子生动起来。比如这月台石雕栏杆,是书院石雕装饰工艺的典型,它融洽了圆雕、高浮雕、减地浮雕、镂雕和阴刻等多种技法,以各种花鸟、果品为题材,用连续缠枝图案的表现形式进行雕饰。

 楼主| 发表于 2013-3-27 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美的原则,陈家祠把众多大小不同的建筑物巧妙地组合布局在平面方形的建筑空间里,前后左右,严谨对称,虚实相间,极富层次。长廊、青云巷使整个建筑四通八达,庭院园林点缀其中,形成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整体。

 楼主| 发表于 2013-3-27 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在广东普遍流行石湾陶塑脊饰。南海、番禺和港澳等地的祠堂庙宇或富家豪宅中,正脊上大都用石湾烧制的陶塑脊饰。早期生产的脊饰,多用浮雕花卉图案纹饰,随着石湾陶塑的发展,浮雕花卉图案纹饰逐渐转变为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的人物脊饰,这便是石湾特有的陶塑脊饰文化。

 楼主| 发表于 2013-3-27 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长今3 于 2014-1-20 18:41 编辑

        中进大厅聚贤堂为书院建筑的中心,是当年族人举行春秋祭祀或议事聚会的地方。堂宇轩昂,庭院宽敞。梁架雕镂精细,堂中横列的巨大屏风,玲珑剔透,为木刻精品。屋顶上的陶塑瓦脊长27米,全高4.2米,是清代广东石湾陶塑商号文如璧的作品。堂前有白石露台,石雕栏杆嵌以铁铸的花卉等图幅。堂宽五间,27米,进深五间,16.70米。用柁墩抬梁,设斗拱,21架6住出前后廊,属通堂木框架。后金柱正中三间装有12扇双面镂雕屏门挡中,两侧装设花罩。堂前有月台,石雕栏杆及望柱均以岭南佳果为装饰,镶嵌铁铸通花栏板,色调对比鲜明,装饰华美,突出了聚贤堂的中心地位。

 楼主| 发表于 2013-3-27 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我们仍然可以透过这些带着祖先们体温的作品,穿越历史的隧道和能工巧匠们沟通。

 楼主| 发表于 2013-3-27 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方巨大的砚台也可以被当作信仰的神物供奉起来吧。

 楼主| 发表于 2013-3-27 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长今3 于 2014-1-20 18:41 编辑

        馔盒是在祭神祀祖时用来盛放供果的器物,造型多为长方形和菱形两种。平时置于家中厅堂的几案上,祭祀时将馔盒摆放在神案或神龛前,盛放供果,进行祭拜。
       这件五果馔盒共三层,底座由六只生动活泼的狮子托起,背上有6只蝙蝠口衔花篮,寓意“福到眼前”,第二层由6根龙柱支撑,各层均雕刻着亭台楼阁和人物故事,四周围栏上雕有众多松鼠葡萄,祈望多子多福。整器造型优美,雕工精细,形象生动,尽显金漆木雕玲珑剔透、金碧华贵的魅力。

 楼主| 发表于 2013-3-27 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民族是讲究细节的民族,这一石一瓦,一砖一壁无不倾注了工匠们多年的心血,正是有这么多美的细节才构成了这么一座美的整体,无论从任何角度看去,都找不到瑕疵。

 楼主| 发表于 2013-3-27 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潮州金漆木雕神龛,打开两扇大门,通体是金碧辉煌、精雕细刻的纹饰,有龙、凤、鸡、羊、花鸟、瑞草等,图案茂密繁复而又不显杂乱。
       神龛内分三层共九个小格,用于摆放神主牌位,每格内黑地描金绘山水、花鸟。两扇大门内侧上半部是精致的多层镂雕,饰历史故事,外侧上半部用简练明快的刀法雕刻人物,下半部的内外侧均为黑地描金绘历史故事。

 楼主| 发表于 2013-3-27 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家祠的后金柱正间装设4扇双面镂雕隔扇,后金柱次间和厅前后设通花隔扇。后进大厅三间是安设陈氏祖先牌位及族人祭祀的厅堂。大厅面宽五间,进深五间。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后墙承重,前出卷棚式廊。厅后老檐柱之间装有5米高达7米多的木镂雕龛罩。

 楼主| 发表于 2013-3-27 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着这些雕梁画栋们情不自禁地尖叫连连的,大多是00后,他们虽然也许不懂这些古建筑的深意,但仍然为他们的祖先而深深的自豪。

 楼主| 发表于 2013-3-27 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木雕在陈家祠是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种建筑装饰。木雕业在明代逐步趋于繁盛,随着硬木(俗称红木)家具的发展而成长,为岭南传统手工艺的一种。陈氏书院室内的屏门挡中、龛罩、花罩、梁架、坨墩、斗拱、檐板、雀替等,广泛采用了木雕装饰。这一幅镂雕表现的是赤壁之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5-4-27 17:24 , Processed in 1.20183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