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24|回复: 7

[文档] 【杭州日报·城纪】弥陀山的成、住、坏、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3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弥陀寺前水流通西溪,旧时这里是小舟荡西溪的起点之一,摄于1929年前

文/许丽虹


  一直以为,杭州城里最小的山是孤山。原来还有更小的。叫“弥陀山”。

  弥陀山在哪里?问杭州人,十之八九答曰不知道。如果问浙江省省政府在哪里,十之八九是知道的。弥陀山,其实就在省政府大院内,居北端。

  它其实是宝石山的余脉。宝石山自西逶迤而来,到了石塔头(今浙江省旅游局),余脉沉入地下,然后露出扇形尾巴:省府后是弥陀山、少年宫后是霍山、龙游路附近是小武林山。

  霍山、小武林山,早已夷为平地。弥陀山今仅剩一小阜,四周全是高楼。从高楼俯瞰,它就像个盆景。要不是被圈入省府大院,很难说它能否留存至今。

  如果你查找弥陀山,清代以前没有这个名字,因为,山以寺名,弥陀山,皆因清末在此兴建弥陀寺。至于以前的名字,大概山太小了,竟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有人叫它小霍山。

   



  一道卷闸门之后,竟有整面山墙的摩崖石刻,恍如时空穿梭

  光绪四年,即1878年,桐乡进士沈善登接到邀请,请其书写《阿弥陀经》,用于摩崖石刻。

  请者何人?乃古昆法师也,清代高僧。

  话说有一天,古昆法师云游到杭州。从松木场一上岸,便被这里浓厚的佛场气氛吸引住了。那时的松木场河,在现八字桥处和西溪相接,一路往南,沿现保俶路直通到西湖。松木场河两岸,今浙大西溪校区(原杭州大学)校址是铜佛寺,黄龙洞附近是护国寺,今少年宫是昭庆寺……昭庆寺后有座霍山,霍山后跟着它的兄弟“小霍山”。古昆突然觉得与小霍山好有缘。他爬上山,前后左右端详,只见山体玲珑,石岩高峻,石性坚致,忽觉灵机一动:在这巨型岩块上,刻一篇《阿弥陀经》如何?《阿弥陀经》,被奉为佛教净土宗修行者的必诵之经。

  念头一起,便再也赶不走。他终于下定决心,买下该址,着手刻经,以垂永久。

  他请来的沈善登又是何许人?沈善登时年49岁。人说“50少进士”,50岁考中进士算年轻的,沈善登39岁就是进士了。与他同登金榜的有陈宝琛、许景澄等,均为清廷重臣。他没有从政,史料上的说法是“忧于时局,不图从政而寓居苏州读书著述、拜佛、游学访友并兼顾舆图及公益诸事”。而我暗想,他的热心佛教,会不会与三个儿子有关?沈善登有六子一女,前三子夭折。试想,哪个富贵人家不希望子孙满堂,接连三个儿子夭折,对一个父亲的打击是毁灭性的,而佛教净土宗描绘的“西方极乐世界”,像一剂镇痛灵药,怎不向往。

  沈善登写《阿弥陀经》,可不是随随便便的。他将自己关在苏州梅花胜地邓尉山,一旁请人昼夜念佛,自己则“斋沐敬书”。起笔之前,先礼佛三拜,念佛号一百零八声,金刚咒七遍,然后“跪而书之”。如此五十三天,沈善登在邓尉山圣恩寺写完《阿弥陀经》,六寸大字,正文加附记共2194字。

  将书写好的《阿弥陀经》镌刻到岩壁上,又是一件难事。要先将岩壁凿削、磨平,再根据字的大小排列,结构布局,接下来,用透明拷版纸覆盖在书写原件上,墨线双钩,反面过朱,上样。再用木榔头垫着羊毛毡,敲击钩本字样,双钩朱线便印在石块上。然后,根据朱线进行镌刻。

  印光大师在《杭州石经山弥陀寺募修葺殿堂寮舍并浚放生池疏》中记道:“石经刻成,饰之以金。凡属见者,莫不肃然起敬。”那一年,是光绪七年,即1881年。

  132年后的一个深秋,我和同事午饭后随便晃荡,走进弥陀寺巷,见墙内有老房子,便试着拉开卷闸门进去看。

  进到里面,一堵山墙扑面而来,竟是满墙的摩崖石刻。“字大几寸,铁画银钩,遒劲圆润,深及八分”。我毫无准备,以为时空穿梭,进入了哪个武林世界。

   



  香客全国各地来,从松木场登岸,第一站便是“弥陀寺”

  《阿弥陀经》摩崖石刻完成后,远近施主尽皆欢喜赞叹,争着布施。于是,佛殿、僧舍一一添置起来,成了一个专修净业的道场,寺名便叫“弥陀寺”。

  松木场河,在弥陀寺以北、八字桥以南这一段,水面十分开阔。是古杭城一个有名的内河港埠。宋代开始,从山东、无锡、苏州、嘉兴和湖州来的香客都走水路。每年春天,各路香船蜂拥杭城,大都停靠在松木场,多时达千余艘,少时亦有五六百艘。一群群穿着靛蓝布衫、身背黄色香袋、带着干粮的“烧香老太婆”(其实很多是村姑少妇),纷纷登岸。

  这岸上就热闹啦。沿途摆满各种货摊,灯笼雨伞、香烛土产、经佛珠罄、素食糕点,比比皆是。弥陀寺边的那条小街,就叫“香市街”。这一带的居民,主要靠香市旺季的收入过日子。就跟现在三天竺的情形差不多。

  试想,香客们上岸,第一个看到的就是弥陀寺,拜的是“阿弥陀佛”,被告知的是只有欢乐没有苦难的世界,哪个香客不喜欢不膜拜啊。往往是拜了菩萨,又急急忙忙去前面的放生池放生。弥陀寺前面,即现浙江省审计厅地址,原有一个大的放生池。每当菩萨生日,来此放生的香客便挤满池子四周,放些鲤鱼、黄鳝、乌龟、螺丝等。

  弥陀寺的两侧建起了东西厢房,供一小部分香客住宿或做功课。大部分香客,还得在船上过夜。“早上起来时,当地居民会在岸上放出很多有热水的脸盆与毛巾,两个铜板一盆水,方便香客又得了实惠。”松木场河两岸,河东、河西的居民,依托着寺庙日子蛮好过,连草蓬屋都被戏称为“镂空砖金丝瓦”。

  渐渐,香市街没人叫了,改叫“弥陀寺路”。小霍山没人叫了,改叫“弥陀山”或“石经山”。

  文人们亦对“弥陀山”感兴趣。因为那时,站在弥陀山是眺望钱塘门和武林门的佳处,时人诗曰:“弥陀山上小勾留,钱塘灯火夕阳中。”

  弥陀寺香火盛极。11年后,即1892年的4月,拥挤的烧香老太婆中,出现了一位面目清癯、身板硬朗的访客,他就是著名佛教学者、一生以行脚参访的高鹤年居士。在其一版再版至今畅销不衰的《名山游访记》中记道:“初十日。二十里经龙居坞。有二茅篷。尼僧居。老东岳。香客颇多。三里秦亭山。五里松木场。弥陀寺。内有崖壁。石刻大字弥陀经全部。沈善登书。里许昭庆寺。殿宇宏大。古燃灯佛降生地。有戒坛。山门外对西湖。”可见,上了松木场河岸,第一站仍是弥陀寺。

  也就在这一年7月,古昆法师圆寂。

   



  国家多故,住持非人

  田产不在了,道德没有了

  上一个世纪之交,西风东渐,开明人士忙着开启民智。张之洞于1898年发表《劝学篇》,主张“开风气”。 论及兴办学堂的必要性后,谈到如何解决经费和场所,提出“以佛道寺观改为之”的建议。他说:“今天下寺观,何止数万。都会百余区,大县数十,小县十余,皆有田产,其物业缘由布施而来,若改作学堂,则屋宇田产悉具,此亦权宜而简易之策也。”

  光绪皇帝大加赞赏,此时正值“戊戌维新”之际,于是,以寺庙财产来兴办学校成为潮流,借此名义抢占寺庙事件也在各地屡有发生。僧人们惶恐之余,急忙想对策。对策之一,便是投靠日本佛教寺院以求得保护。

  1899年,弥陀寺率先与日本净土真宗“东本愿寺”派签订了《杭州弥陀寺共住规约》。签押的有弥陀寺住持谛鉴、东本愿寺僧笙洲(即松江哲贤)、居士沈觉尘(即沈善登)、居士张常惺。此后,我省接连发生了四十余所寺院共同归属日本“东本愿寺”的事件。

  其间,正赶上1904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各地办学之风大兴。江南各省官员因经费没着落,正式下令驱僧占庙。在杭州,只要涉及读书之事,均引起全社会骚动。寺院集体投靠日本真宗事件,引起了市民的强烈不满,各界舆论亦加以强烈谴责。此事闹得沸沸扬扬,引起清政府高度重视,便下令取缔中国寺院与日本佛教机构之间的所有契约。但同时,清政府亦对地方官员利用职权肆意强占寺庙的行为,采取适当的限制措施。

  弥陀寺虽暂归平静,但元气已伤。

  接下来,据当时《申报》报道:1912年6月17日,西湖弥陀寺有裘振瑞等人开会组党,被警备队查获,拘捕时,弥陀僧人竹林逃之未获。

  也是《申报》消息:1915年3月20日,警察在松木场抽收香船捐款,每客铜元三枚。一时船户香客惊慌,不敢划进松木场河埠,松木场各商家因之生意受影响,聚集在弥陀寺谋事,拟予今日一律罢市。

  可见,那时弥陀寺几无管理,已沦为社会闲杂人等聚会之所。到上世纪20年代,弥陀寺由智慧法师主持,在社会各界支持下,重修庙宇殿堂,弥陀寺曾有过回光返照。1930年以后,弥陀寺又开始走下坡路,此时智慧法师早已离去。

  1947年9月,杭州斐章女中(第十五中学前身之一)借用弥陀寺正式开学,两年后迁到西湖卧龙桥郭庄。1949年初,杭州私立中山初级中学(第十二中学前身)搬到昭庆寺后面弥陀山附近。

   



  寺里菩萨全部抬到前面空地上,烧了整整一天一夜。

  汤大姐就出生在弥陀寺。那是1954年。

  2012年深秋的一个阴天,我们坐在弥陀寺路的小弄里闲聊。

  小时候,这周围非常空旷,前面这一片都是空地,再过去是个大池塘,估计是以前的放生池,池塘边都是田。这里有棵很大的香樟树,那边有一棵很大的苦楝树。汤大姐边指点着边说,晚上到了七、八点不敢出去的。

  白天,小伙伴们四处疯玩,我们那时玩的时间很多很多,常常在弥陀山上追上追下。那时弥陀山上的树稀稀拉拉,不像现在这么茂密,树也没这么高。省政府虽然迁过来了(浙江省人民政府于1956年从将军路迁来弥陀寺南),但山上没人管。

  有一次,我们从弥陀山冲下来。前面几个男孩子先冲到山脚。那里有两块很大的青石板,上面放有石桌石凳。有人见其中一块大青石板一角有裂,便找块石头来敲。敲敲敲,一角没了,几个力气大的就搬开石板,我刚看到里面有红红的木板,就听到小伙伴尖叫“死人、死人”,大伙儿撒腿就跑。我边跑边回头,见一个胆子大的男孩子用木棍挑起一件红袈裟在晃荡。一段时间里,大家都在议论这事,听说是一个和尚的墓,那棺材被大人们抬走了。

  后来上学了,就在弥陀寺的大殿里。大殿被隔成两层楼。一进去两边是教师宿舍,里面四个教室,二楼也有6个还是8个教室,记不清了。下课时,就在石刻(即弥陀经摩崖石刻)前面玩。

  对石刻有什么感觉?没感觉啊,我生出来就看到它,早就习以为常了。这个石刻,我们不当一回事,但真有人专门来看,近些年日本人就来过好几拨。

  佛像?记得那时候天王殿中间一圈空的,可能就是早先安放佛像的。据说佛像很高,直通屋顶,我没见过,不知到哪去了。边上一些佛像还在,我们追来追去玩时有时会撞上去。

  弥陀寺最后一批佛像是在“文革”时烧掉的。记得红卫兵把寺里的佛像全部抬到前面这块空地上,大的有一人多高,小的手掌大小,很大一堆,周围用毛竹围成篱笆,然后放火烧。烧了整整一天一夜。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天看到那个炭,好啊,小时候取暖、炖东西都用炭啊,没见过质量那么好的炭。

  和尚?早就被遣散了,不过我小时候还见到过两个。一个小和尚,被分配到旁边的松木场菜场,在拉菜。有时跟着大人去菜场时会碰到,大人们交头接耳说,那个就是小和尚。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老和尚,和我们一样住在厢房里。一间小屋,很暗,里面摆着一个很大的水缸,下雨天接水用。老和尚懂医,会看妇女病,据说很灵,连苏州、嘉兴、湖州那边也经常有人前来求医。1976年,我们住的厢房要拆,老和尚被西湖区红十字会接走了,后来再也没见过他。

  房子啊?五六十年代时就是这四组建筑,不,应该是五组,前面的放生池填掉了。现在你看,大殿、天王殿、藏经阁、厢房都还在。小时候,我们爬到藏经阁的阁楼上翻东西,没看到经书,都是一堆堆的香。曾经有人来看过这里的房子,说大殿和厢房是最老的,因为墙是泥加碎石子砌成的。天王殿和藏经阁晚一点,可能是民国时期造的,是砖墙。

  “文革”后,大殿里先是做了弹簧厂的车间,再是省轻工业机械技校的校舍,然后是向阳中学,我读的就是这个学校。向阳中学搬走后,这里成了它的校办工厂——杭州向阳晶体管厂。前几年还经常听到大殿里的机器声,后来搬空了,成了停车场。

  早些年,大殿旁边的房子租给了外地打工者,走马灯似的换,石刻前就像个垃圾场,酒瓶、破桌、烂椅随处都是,还臭气熏天。石刻墙上长满青苔,有些字都看不出来了。2000年,杭州市文物部门来此立了块碑,说是文物,情况才好了点。

  天王殿、藏经阁、厢房,都是隔成一间间地分配给居民住了,这里最多时住了四百多户人家,远比七十二家房客壮观。近几年呢,很多老住户都搬到别处去住了,老房子就租给外地人,大多是一些包工头从外省招来的民工。

  我家?从我一出生就住在西厢房,一直住到现在,四十多年了。住在这里当然不方便了。平房,矮、小、暗,用煤炉和马桶,区块内只有一个公厕,早上要排队……1976年要拆,瓦都掀掉了,又不拆了,住回来时墙都是湿的。唉,拆迁是个沉重的话题,不说也罢。

  不说了。

  

  弥陀寺,如今剩下几间房子的空壳。只有弥陀经摩崖石刻,高4米多,长达30米,字大几寸,铁画银钩,遒劲圆润,深及八分,昭示着一个寺庙的成、住、坏、空。

  既然是写弥陀寺,就以佛门楹联来结尾:万古是非浑若梦, 一句弥陀作大舟。

   
| 城垣记事 |



  弥陀山游泳池,很多杭州人都知道的。弥陀寺,就不知道了。

  10多米高的大殿居然大致完好,牛腿上的雕花依然,柱子上有一副联,上联是“三界横超耑脩龙树易行道”,下联被石灰糊掉了一多半。还有一根石柱上叠着三个年代的痕迹:光绪十七……伟大的中……线切割(工厂车间)……

  历史就这样走过去,也这样留下来。

  留下来的还有石壁上的字。庙没了,佛像没了,只有刻在石头上的字还在。

  我去的前一天下了雪,石壁上垂下一串串冰挂,绿的青苔,白的冰凌,覆盖了石壁上的字。那些字一个个有六寸见方,每一笔画都刻入石壁10毫米深。

  乱想,当年刻经时,是战乱还是和平?那刻字的石匠,是惊恐不安还是心情平和?不像毛笔,字里行间会留下写字人的心绪。一刀一刀地刻下去,当金属碰到石壁时,只剩下一种坚硬的触碰。

  今天,已经无法读出当时的心情,有一种是肯定的——祈祷,写字的、刻字的、读字的,各有各的祈求,但求和平,求安宁,这是所有人共通的。

  沿着石经的笔画,我们可以走得很远。原来,我们与古人是相通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3-2-3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弥陀山会言语,不知它会怎样如泣如诉了。
发表于 2013-2-4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有机会能爬一下杭州最低山。
发表于 2013-2-4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间,去那儿逛一逛~~{:soso_e100:}
发表于 2013-2-4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jason 发表于 2013-2-3 22:45
如果弥陀山会言语,不知它会怎样如泣如诉了。

粗暴的对待历史,迟早会后悔的.
发表于 2013-2-5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vx2100 发表于 2013-2-4 20:51
粗暴的对待历史,迟早会后悔的.

不止是后悔。。。
发表于 2013-2-5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3-2-17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儿下午我去那儿逛了下,发现了这堵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11-19 04:17 , Processed in 0.21670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