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67|回复: 2

汕头大学教授燕世超的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批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2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燕世超
(汕头大学文学院  广东,汕头  515063
摘要:人性标准是马恩文学批评的根本标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其文艺理论中,人性关怀是文学批评的主要内容,人性体验是艺术思维的主要动力,人类天性是文学批评的重心。
关键词:人性标准;人性关怀;人性体验;人类天性
文学批评标准是文学理论界并不新鲜的话题。近年来似乎赞成恩格斯关于美学标准与历史标准者居多。之所以如此,大概是因为恩格斯曾明确地提出过这一标准。【1】但我认为,人性标准却是马恩文学批评的根本标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马恩文学批评实践中,人性始终处于后者所关注的中心地位。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人性关怀是马恩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人性关怀是马恩文学批评的重要内容,主要表现为当下关怀和终极关怀两个层次。当下关怀主要表现为对当下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同情。马克思曾对19世纪欧洲两个处于社会底层的群体展开分析,深入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性问题。
一是工人阶级。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进行剥削和压迫,工人阶级的人性被严重地异化了。异化劳动的结果是,工人为自己生产了赤贫、野蛮、畸形、愚钝和痴呆,最后回到了动物状态和动物本性中去。而工人阶级的对立面——资产阶级,实际上也被异化了,他们沉醉于感官享受,同样蜕化到动物状态和动物本性中。无疑,这是一个非人性的社会,是一个病态的社会。而要根除异化、解放人性,就要解放人赖以生存的环境——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就是要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伴生的异化劳动,使人向人的本性复归。这种复归并非回归到人类原始混沌状态的人性或动物性,而是复归到健康的人性状态中,使人人热爱劳动,在劳动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从上述基本观点出发,马恩反对把抽象的人性论作为文学批评标准,而把工人阶级命运作为其人性关怀的出发点。马克思对欧·仁苏《巴黎的秘密》的分析,恩格斯对卡尔·倍克《穷人之歌》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诗歌”、对卡尔·格律恩《从人的观点论歌德》,都是对抽象人性进行批判的范例。他们通过具体而令人信服的分析,把原作中的抽象人性最终还原为作家自身的幻想和当时德国的小资产阶级庸人气。
二是妇女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和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2】一个人性化的社会一定是一个两 性和谐的社会,两 性婚姻一定以互爱为基础才是合理的婚姻。可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婚姻关系建立在金钱基础上,两 性关系变成了商品
关系。这是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又一种异化形式。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才会有真正的婚姻自由;而消灭私有制的前提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妇女能够参加生产劳动,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和参与社会管理的平等权利。
马恩将其两 性观用之于文学批评领域。马克思对欧·仁苏《巴黎的秘密》中的妓女玛丽花遭受男性欺凌、恩格斯对哈克奈斯《城市姑娘》中所描写的伦敦东头年轻缝纫女工耐丽被资产阶级绅士阿瑟·格兰特诱骗、遗弃的评论,都没有象20世纪后期女性主义批评家那样强调两 性之间的对立、强调男权文化对女性的控制与遮蔽、强调通过书写女性话语、重塑女
                                               
收稿日期:20090616
作者简介:燕世超(1954-),男,安徽涡阳人,汕头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性形象,以颠覆男权文化,而是将其纳入到工人阶级斗争中去思考:“工人阶级对他们四周的压迫环境所进行的叛逆的反抗,他们为恢复自己做人的地位所作的剧烈的努力——半自觉的或自觉的,都属于历史,因而也应当在现实主义领域内占有自己的地位。”【3】从字数看,马恩对上述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评论很少,似乎对此有所忽视。但联系其两 性观,不难发现:在他们看来,单纯地从二元对立的观点看问题、以女权反抗男权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只有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异化劳动,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整个人类都得到解放,妇女解放才能水到渠成。
总之,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人性都被金钱异化了。消除异化,恢复健康、美好的人性,就是当下最重要的人性关怀。
终极关怀即人类对其彼岸世界的自由王国所展开的探寻与追问。那么,文学在追求人类的终极关怀中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呢?在马恩看来:
一是文学能够恢复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人的感性,唤醒人的自我意识。马恩认为,一个生命个体,如果仅仅满足于自身的物质生活即生存的需要,那他还停留在生物阶段,他的生命价值与动物无异。只有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拥有感受美的能力,他才真正进入社会的人的阶段,他的人格世界才是完整的。而文学本身作为一门感性的艺术,它描绘的是一个个情感世界,它通过以情动人,来达到唤醒人的自我意识、陶冶人的心灵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马恩并非对文学的这一作用泛泛而谈,而是把它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马恩认为,当时的情况是,资产阶级不但在物质生活中,同时也在精神生活中奴役无产阶级。不摆脱目前赤贫、野蛮、畸形、愚钝和痴呆的异化状态,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无产阶级就认识不到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所以,要真正从精神上解放自己,进而成为社会的主人,无产阶级的当务之急之一在于通过阅读与文学创作来解放自身迟钝的感性。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对英国工人阶级自发学习文化知识的状况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共产党宣言·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中,他还期望出现新的但丁来宣告无产阶级新纪元的诞生。【4】这说明,无产阶级只有自觉抵制资产阶级的精神奴役,才能恢复人的感性,从而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自觉,舍此对彼岸世界的探讨就无从谈起。
二是文学以想象的方式将虚幻的彼岸世界“现实”化,使人性不断获得丰满与完善。文学所描述的艺术世界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理想色彩。在这样的艺术世界中,不管是创作主体还是接受主体,都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对艺术画面进行自由自觉的创造,在创造中实现人的本质,展现人性之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到达彼岸世界,在文学世界中,我们却能够做到。这样,文学便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成为全人类的精神产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切伟大作品都充满着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和对彼岸世界的叩问,也正因如此,来自不同阶级、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伟大文学家莎士比亚、雪莱、拜伦、莱辛、歌德、席勒、雨果、赫尔岑等才得到马恩的高度称赞。
二、人性体验是艺术思维的主要动力
在文学批评中,人们一般说的是艺术体验而非人性体验。其实,二者是一回事,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因为体验本身是艺术创作过程的重要环节,同时体验也是人性在文学创作过程的充分展现与运动。文学批评既要评论文本自身的优劣,同时也要评论审美主体创作的过程是否科学、是否真正进入了艺术世界,并与这个艺术世界融为一体,而非被某些功利性的事物所左右。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创作中的人性体验也属于文学批评的重要内容,从而构成了衡量人性标准的重要部分。
19世纪,人类对其文艺创作思维活动的研究还很落后,这是因为当时整个人类思维科学尚处于较低阶段,但马恩却通过揭示作品大于作家这个惊人的事实,预测到人性体验是艺术思维的根本动力这个文艺心理学的根本问题。在文学史上,有些政治保守或品行不高的作家却能够创作出伟大作品。1847年初,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一文中对歌德的评论是人们熟知的:“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我们并不是责备他没有热心争取德国的自由,而是嫌他由于对当代一切伟大的历史浪潮所产生的庸人的恐惧心理而牺牲了自己有时从心底出现的较正确的美感。”【5】恩格斯在这里明白无误地指出存在着两个截然相反的歌德:作为天才诗人的歌德和作为庸人的歌德。为什么在歌德身上会表现出如此突出的矛盾呢?这是因为歌德具有两种心理:“对当代一切伟大的历史浪潮所产生的庸人的恐惧心理和从心底出现的较正确的美感”。这里所说的“较正确的美感”,可以理解为创作心理。在这种心理驱动下创作,歌德表现出叛逆的、鄙视世界的伟大的一面。那么,这种心理为什么能够驱使歌德创作出了天才的诗歌作品呢?我认为,这种心理的产生及其运动的根本动力在于,歌德在创作中摆脱了现实世界的束缚,因而在他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人性表现出健康、美好的一面:无拘无束,自由奔放,敢于嘲笑一切丑恶现象,敢于向黑暗社会挑战。歌德创作的天才诗歌,是艺术的胜利,也是人性的胜利。那么,这种人性是不是马恩所批判的抽象的人性呢?非也。抽象的人性是脱离时代、脱离特定历史条件的,也是不存在的,而这里所说的人性既包括人类纯真的天性,也包括人类文明长期延续和发展起来的美德,并有着鲜明的时代与民族特性。诗人置身于庸俗的社会环境中,在现实生活中虽然表现出庸俗的一面,但在艺术创作中,这种健康、美好的人性就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从而成为诗人产生“美感”、进行艺术体验的动力。歌德成功的范例足以说明,人性体验是艺术思维的根本动力。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中外文学史上,象歌德、陀斯妥耶夫斯基和郭沫若这样的作家文品与人品差距会如此之大。
那么,为什么人性体验能够成为艺术思维的根本动力呢?这是因为在艺术创作中,作家从现实生活中走进了艺术世界,现实生活中的歌德转换成艺术世界中的歌德,他与现实生活处于暂时隔绝状态。艺术世界是一个理想世界,这里没有任何功利因素的干扰,因而作家纯真的人类天性得以复苏,与现实生活中的作家几乎判若两人。这种纯真的人类天性总要在富有个性特征的作品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而一旦作品主人公具有这种纯真的人类天性,他就成为血肉丰满、有思想有灵魂的人物,他就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动。所以,主人公的行为实际上是作家人性体验的结果,它常常打破作家原先的艺术构思,使人物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完成其性格塑造和情感发展。失去了真性情,失去了人性体验,艺术思维就失去其根本动力,就无法进行下去。
无独有偶,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批评与歌德有异曲同工、互为补充之妙。1888年,他在给哈克奈斯的信中分析道:“不错,巴尔扎克在政治上是一个正统派;他的伟大的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他的全部同情都在注定要灭亡的那个阶级方面。但是,尽管如此,当他让他所深切同情的那些贵族男女行动的时候,他的嘲笑是空前深刻的,他的讽刺是空前辛辣的。而他经常毫不掩饰地加以赞赏的人物,却正是他政治上的死对头……这样,巴尔扎克就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他在当时唯一找到未来的真正的人的地方看到了这样的人,——这一切我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是老巴尔扎克最重大的特点之一。”【3】恩格斯于188312月给劳拉拉法格的信中再次对巴尔扎克发出由衷的赞美:“多么了不起的勇气!在他的富有诗意的裁判中有多么了不起的革命辩证法。”【6】在这里,“诗意的裁判”同样指的是创作中的人性体验问题。是它推动了艺术思维的发展,纠正了作家的政治偏见,从而使作品富有“了不起的革命辩证法”。
    当然,由于19世纪人类思维科学还很不发达,文艺心理学尚未建立,很多专门术语直到20世纪才产生。在缺少学科支撑的条件下,马恩对创作中的心理活动自然还属于大胆的探测,但这些精辟的阐述和论证本身就为后来文艺心理学的建设提出了根本性的问题,也为其文学批评标准提供了直接的理论资源。
三、人性内容是马恩文学批评的重心
马恩曾从政治的、美学的、历史的,甚至哲学的标准对许多作家作品进行批评。我认为,他们的文学批评其实有一个重心所在,这就是人性。因为他们的上述批评,基本上都是就某个文本进行分析、阐述,而把他们对某个文本的批评视为其整个文学批评的标准是不准确的,在逻辑上属于以偏概全。而马克思下面一段对希腊艺术和史诗的评价则显得至关重要:“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他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吗?在每一个时代,它的固有的性格不是在儿童的天性中纯真地复活着吗?为什么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在它发展得最完美的地方,不该作为永不复返的阶段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呢?”【7】马克思认为,希腊艺术和史诗诞生于人类童年时代,其永久的魅力在于复活了人类这一时代的天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天性发展为人类普遍的人性。我们可据此合理地引申为:凡流传于世的佳作的永久魅力就在于它表现出普遍的人性,人性是衡量文学有无永久魅力的根本标准,尽管人性是一个发展变化着的概念。
马克思的这一观点被许多文学名著所证实。笔者在《文学本质的再思考》一文中曾举《格列佛游记》和《鲁滨逊漂流记》为例。【8】这两部小说的主要内容分别在于攻击政敌和宣传殖民主义思想,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时至今日,它们仍被读者喜爱,但读者不再出于政治的原因而喜爱它们,而是因为其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想象的自由和对于人类坚强意志的歌颂。审美趣味的转移使这两部小说能够流传于世。由此来看,特定时期的政治对于一部作品的作用是短暂的,因为时过境迁,该时期的政治对于以后读者的作用会越来越小,它们要想流传于世,就只能靠作品中的其他因素了,在这其他因素中,唯有人性是最持久、最有魅力的。这是因为:人性具有超时空性。所以,富于人性美的作品能够跨越时空,得到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喜爱。
那么,又该如何理解人性呢?生物主义者、唯心主义者和机械唯物论者分别归结为人的生物性、神的启示和对现实世界的摹仿等。其实,人性即人类的共性,是使人走向人自身的基本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如上所述,它在不同历史时代都有所变化,譬如古希腊属于人类刚刚步入文明社会的奴隶制时代,希腊神话和史诗表现的是“人类童年时代”的天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性自然也会随之发展,人类会越来越远离动物性。譬如在面临饥饿、寒冷甚至死亡的威胁时,动物会选择保全自身,而人出于道义、情感和责任等方面的考虑,会选择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体现出高尚的精神品质。文学就是要表现人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基本属性。虽然在注重血缘关系和两 性关系方面,动物与人似乎没什么区别,但人的这些属性又与其高尚品质和社会关系紧密相连,这就把人性与动物性区别开来。黑格尔下面一段话可以作为佐证:“关于阿喀琉斯,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人!高贵的人格的多方面性在这个人身上显出了它的全部丰富性。’……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9】这里“高贵的人格的多方面性”正是不同于动物性的人性。罗贝尔·埃斯卡皮说,确定文学的重要特性的准则之一是文学作品的“背叛能力”,“即它在历史上的任何时刻完全改变其在过去的另一个时刻明显地表现出来的形象的能力。”【10】那么,如何使一部作品具有最大限度的“背叛能力”呢?在我看来,一是充分表现人性——“高贵的人格的多方面性”,一是要把丰富的人性高度艺术化,舍此没有其他捷径。
参考文献:
1美学标准与历史标准其实是别林斯基最先提出的。1842年,他在《祖国纪事》第九期《关于批评的讲话》的“第一篇论文”中说:“确定一部作品的美学优点的程度,应该是批评的第一要务。当一部作品经受不住美学的评论时,它就已经不值得加以历史的批评了;……不涉及美学的历史的批评,以及反之,不涉及历史的美学的批评,都将是片面的,因而也是错误的。”(别林斯基选集(第3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595.)1847年,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一文中说:“我们决不是从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我们决不是用道德的、政治的、或‘人的’尺度来衡量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57.)1859年,恩格斯在致拉萨尔的信中强调说:“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而且我必须这样做才能提出一些反对意见,这对您来说正是我推崇这篇作品的最好证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86.)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76
3恩格斯.致哈克耐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246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9
5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和美学(上)(杨柄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23423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77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4
8】燕世超.文学本质的再思考//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李志宏主编).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
9黑格尔.美学(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03
10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170
发表于 2013-1-15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3-1-15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11-16 14:45 , Processed in 0.19448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