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古木美 于 2012-8-3 17:59 编辑
2012-08-02 小雨 微凉 家访第一天 走访:3户 历时:6:30---21:00 参与人员:网事随风,木美,木子 说起家访很多人都很感兴趣 我不知道那是新奇还是什么 我所理解的家访是: 我们能做什么? 我们要怎么做? 而做这些事的前提是 怎样去更好的理解“留守儿童”这个词 在这次家访之前 我的理解浮于表面 百度一下“留守儿童”跳出约22,000,000个相关链接来 留守儿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在这次家访之前 我理解的“留守儿童”是贫困的 是孤独的 不知道你们怎么理解的 在这次家访之后 我突然发现“留守儿童”可以物质上很富裕 但心灵上 是贫困的 走入小雯(化名)的家 合租房 窄窄的楼道 见不得一丝灯光 3居室 屋内甚是干净 小雯妈妈见着我们 端了葡萄 桃子 西瓜过来 坐下 开始聊天 我不喜欢用访谈 更不喜欢用问卷这个词 因为我们不是专业 问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手足无措 所以 我们开始聊天 照例从成绩开始 生活 家庭 说到老家的时候 妈妈说现在买了个三轮车 由奶奶接送小雯上学 小雯突然蹦了一句:花400块钱你很心疼吧 女儿眼中月收入各有近5000的爸妈 竟会心疼400块钱 我们怀揣着疑问继续听下去 。。。 。。。 “爸爸老是拽着我去看车 腿都站酸了 却每次都不买” 妈妈解释道:她爸爸很早就想买车了 所以经常去看车展 木美:“爸爸买车不是很好吗 可以带你到处玩啊” “买个破车有什么用 开到一半就没油了” 很多孩子都喜欢家里有个车什么的 可小雯却不这样想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又一疑问 Go on.。。。 妈妈:“她经常说 为什么要有爸爸 我不是妈妈生出来的么” 很明显 小雯不喜欢爸爸 木美:“你是不是觉得妈妈比爸爸好呀” 点头 不吭声 木美:“你做错事情的时候 爸爸妈妈会打你吗?” “会 有时候还棍棍” 妈妈解释:棍棍就是拿手甩过去打 木美:“那你做错什么事情了呀” “比如有一次 我见风扇的电线夹在门缝里了 我想拉出来 太用力就扯断了 然后老爸就打我了 说我皮” 木美:“那你不解释一下呀” “解释了 还是棍棍了” 。。。 。。。 木美:“在夏令营上课的时候宝宝老师有批评过你吗” “有的 我上课讲话” 木美:“那你是觉得上课的老师讲的太有意思了 想跟同桌的小朋友分享下 还是觉得讲的太没趣了 你都不想听了呀” “都不是 比如有时我跟同学借了本书 突然想起来忘带了 我就说了” 。。。 。。。 “我的脾气很暴躁 有时候同学挑逗我 把我惹毛了 我就要跟他们吵架 想打过去 打了我就舒坦了” 各位看客 这一行为熟悉吗? 对了 就是她爸爸对待她的方式 无形之中 孩子从父母这里模仿并习得了这一行为方式 无形之中 孩子认为 打骂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木美:“那你做错事情的时候 爸爸打你 你心里难受不难受呀?” “难受的” 木美:“那你像爸爸对你一样 打别人 那别的小朋友是不是心里也特别难受呀?” 若有所思 不吭声。。。 。。。 。。。 妈妈:“我看你今天一直都在抱怨 都变成一个我不认识的人了” “你不认识我 我怎么在你家呢” 木美:“那我们说说开心的事情 好不好” “我记得我小时候 一觉睡醒 床上就一滩水 我尿床了” 说完咯咯咯地笑起来了 “还有 小时候睡觉 睡着睡着 整个身子横过来了 头在妈妈身上 脚搁在爸爸脸上了” 又咯咯咯地笑了 妈妈满面愁容:“你就没点开心的事情了啊 比如我这次带你去旅游 你不开心啊” 小雯低头不语
出来的路上 我看小雯妈妈有点不高兴 可能觉得今天小雯的一番话让她面子上挂不住 我跟小雯妈妈说 其实孩子说出来是一件好事 如果什么都憋在心里 万一出了什么事情 你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另外 奉劝父母停止打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努力为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 孩子妈妈最后跟我说 自己实在没时间陪孩子说说话 结束语: 夏令营的小候鸟们 如果他们遇到了经济上的贫困 我们可以发动捐款 如果他们没有玩具 我们可以买给他们 但是如果碰到小雯这样的孩子 我们该怎么做? 在此呼吁我们的义工 如果遇到了小候鸟 请你再忙也停下手上的事情 倾听他们的无助 他们的开心 与 不开心 哪怕只是听着 也许也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