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96|回复: 6

[新闻] 【杭州日报】一塔一生情——名人笔下的雷峰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2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塔一生情
——名人笔下的雷峰塔
2012-07-22

  文/周华诚

  1924年9月25日下午1时40分,从西湖南面传来一声轰响,绿色的群山茂林里惊起飞鸟无数,黄烟尘嚣很快弥漫在蓝色的湖面与天空之间。一片寂静中,黄烟终于散去,人们惊讶地发现,那座在江南烟雨中矗立了千年的古塔,已然从西湖的风景里消失了。
  在消失之前,这座盛名之下的古塔其实已经伤痕累累。建成之初,这座“西关砖塔”(在人们口中它也被称为“皇妃塔”或“雷峰塔”)金碧辉煌,重檐飞栋,八面七层的砖木结构,远远望去似一座巍峨的楼阁。但这样的胜景在维持了600年之后,随着一群倭寇的到来而改变,一场大火过后,古塔的木构檐廊尽被焚毁,只有砖砌的塔身从这场浩劫中幸存下来。此后的雷峰塔,像一位老衲凌空兀立于山水之间,以其令人神伤的残缺颓败,成为西湖的十大名胜之一。
  又400年后,老态龙钟的雷峰塔终于在岁月中倒掉。至此,雷峰塔已不仅仅是一座佛塔,它已然与杭州人的情感世界交融在一起,像投照在湖面上的塔影一样,它投照在当时人们的心中;雷峰塔的倒掉,也在人们的心里激起了轰然的一声巨响。许多人听见了那一声巨响,他们在文字里记录了下来,于是今天,我们可以借此穿越历史的风烟,回溯百年,看看这样一座塔曾在人们的心湖投下过怎样的身影。
  王映霞
  “1924年9月的一天,我们一家,外祖父、母亲、我和弟弟又到西湖坐船玩,天近傍晚时,我们想在雷峰塔附近的汪庄上岸,准备回家的时候,忽然看见雷峰塔下冒出一蓬烟,我们都惊呆了,不知发生什么事,等到烟消云散,才发现是雷峰塔倒了。”
  (王映霞《王映霞自传》)

  王映霞记错了——雷峰塔倒的时候,不是傍晚,而是午后。
  那时,她还不叫王映霞,她还是16岁的“金宝琴”。对于1924年,王映霞在她的自传里这样写道,“在雷峰塔倒塌的这一年,国内似乎要打仗的样子”。于是,她被送进一个教会学校读书。3年后,这个漂亮的女子,第一次见到了风流倜傥的才子郁达夫,开始了一场恩怨交缠的爱情。
  王映霞一直收藏着一把由外祖父王二南留下的扇子。扇子的一面,是南社诗人楼辛壶手绘的雷峰夕照图,图中雷峰塔屹立于湖光山色之中。另一面,是王二南的正书,写着该塔的来历和倾圮的时间。此扇一直留在王映霞的身边。1988年,时在上海文史馆供职的王映霞,将此扇赠与年已93岁高龄的郑逸梅先生。
  郁达夫与王映霞的恋情,可谓一桩传奇,算得“现代文学史中最著名的情事”。1927年1月14日,郁达夫在上海,穿着妻子孙荃从北京寄来的新皮袍登门拜访老朋友孙百刚,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了“明眸如水,一泓秋波”的王映霞。郁达夫立即爱上了王映霞,并展开了热烈的追求。
  此间,郁达夫曾来到雷峰塔(此时已经成了一片废墟)附近的白云庵——杭州人祈求婚姻如意的一个寺院——求了两张签。他在日记里写道:“与映霞的婚姻大约是可以成的。”
  白云庵,是在雷峰塔的西北侧,1958年被毁。清末时,这里曾是浙江革命党人秘密集会的场所之一,白云庵的住持得山和尚和徒弟意周,在革命党人影响下,参加革命组织。孙中山、徐锡麟、秋瑾、陶成章等,都曾到过白云庵。但白云庵更为著名的,则是因了它“月老”的声名——当时杭州的月老祠共有三处,一在天竺,一在吴山,另一则是在雷峰塔下白云庵。相比之下,三者之中,白云庵最出名,除了有一尊“月下老人像”,另有一副楹联“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郁达夫在白云庵月老跟前,求得两张用词模棱两可的签书之后,痴情更笃。也许月老真的发挥了作用,次年2月,32岁的郁达夫终于抱得美人归。他与王映霞在西子湖畔大旅社举行了轰动全城的婚礼。那一年,王映霞20岁。
  王映霞的貌美,实在是出了名的。据当年曾去过“风雨茅庐”的日本历史学家增井经夫回忆:“(王映霞)漂亮得简直像个电影明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时她在杭州的社交界是颗明星……她那深绿色翡翠耳环和手镯,在灯光下摇曳闪烁的情景,至今还很清晰地如在眼前。想起来,那个时候大概是郁先生最幸福的时期吧。”
  1940年3月,郁达夫与王映霞婚变。婚变的缘由,有多种说法,这陈年的情事纠纷,且不去说它了。后来郁达夫躲避战火,只身逃到印尼,最后却是凄凉地死在了南洋。对于与王映霞的传奇爱恋,也许郁达夫会深深记取最华美炽热的那一段——
  1927年,雷峰塔已是一片废墟,但西湖仍是那样美。“向晚坐在船码头边,看看游客的归舟,看看天边的落日,看看东上的月华。”“我们两人真把世事都忘尽了……拥抱着,狂吻着,觉得世界上最快乐,最尊贵的经验,就在这一刻中间得到了。”(1927年4月16日郁达夫日记)
  俞平伯
  “是日中午,塔顶已倾其一小部分,栖鸟悉飞散,当其崩圯时,我们从湖楼遥望,惟见黄烟直上。”
  (俞平伯《记西湖雷峰塔发现的塔砖与藏经》)

  雷峰塔轰然坍塌之时,24岁的浙籍诗人俞平伯,正在隔湖相对的孤山俞楼下棋。
  俞平伯自1920年北大毕业后,常年寓居杭州。他偕夫人许宝驯、舅舅(也是岳父)许引之全家,共住孤山俞楼——其曾祖俞樾当年在杭州“诂经精舍”讲学时住的小楼。这天下午,俞平伯与僧人下棋正酣,忽然听到外面人声鼎沸:塔倒了!
  他的四妹佩珣,亲眼遥睹了雷峰塔塌倒的惊人一幕。等到俞平伯推枰急起,赶到平台上探视时,雷峰塔已然消失了。俞平伯当即乘船渡湖,直奔塔坍现场。
  其时正值“江浙战争”爆发,平日里西子湖清冷寂寥。不料这一日,杭城万人空巷,舟楫车马齐聚西湖南岸,南屏山周遭人声鼎沸,人们像赶集一样前去雷峰塔的废墟之中寻觅宝物。
  当时民间盛传,雷峰塔砖有“辟邪”、“宜男”、“利蚕”等说法,芸芸众生想方设法要去偷挖一块塔砖放在家中。挖得多了,塔身不稳,再加上战乱频仍,年久失修,雷峰塔由是倒塌。这塔一倒,觅宝者立即蜂拥而至。俞平伯与岳父一起前往西湖南岸,待他们赶到,已是午后4点,正是人最多的时候。俞平伯在文章里回忆道,他登上山后,发现很多人把砖块背了回家。他取了一块无字有孔的砖回去,备作砚台之用。
  来回几天,俞平伯终于捡到了两块有字的塔砖,一块砖上记得有“西关”,一块刻有“王官”。俞平伯的岳父许引之是个饱学之士,素有考据之癖。他和俞平伯一起把搜罗来的塔砖经卷整理归类,制作拓片,修补朽损的经卷。
  雷峰塔砖中藏有经卷,粗如拇指、长约两寸,经卷外层护以绢套,原来是插藏于砖孔之中。塔倒之后,由于缺乏保护措施,遭到哄抢流失。对此,俞平伯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
  当时俞平伯已经是名噪一时的诗人,出过两部新诗集和一部名为《红楼梦辨》的论文集,才学初显。正当他准备对雷峰塔塔砖经卷展开一番研究之时,天有不测风云,岳父许引之一病不起,不久后即去世,年方49岁。俞平伯不忘岳父的病中嘱托,于1925年3月10日,在北京写下了《西关砖塔塔砖歌》,之后又相继完成了关于雷峰塔的“两文双歌”。
  “两文”各为5000余字,是文言学术小品,以考据记事为主;“双歌”则分别为148行和124行的七律古风,叙事与抒情兼备。这些作品中,都是以雷峰塔从建到坍、在世949年的风雨沧桑为背景,辅以俞许两家的生离死别、悲欢离合为穿插,抒发了对祖国文物古迹的钟情与痴爱。“两文双歌”中,还夹有丝丝缕缕的思古幽情和家国之恨。
  1984年,雷峰塔坍塌一个甲子,84岁的俞平伯并没有忘却60年前古塔坍塌的一幕。他在《雷峰塔圮甲子一周》诗中说:“隔湖丹翠望迢迢,六十年前梦影娇。临去秋波那一转,西关砖塔已全消。”
  鲁迅
  “但我却见过未倒的雷峰塔,破破烂烂的映掩于湖光山色之间,落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就是‘雷峰夕照’,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
  (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

  大约,许多人第一次知道雷峰塔,是在收入教科书的一篇文章里——《论雷峰塔的倒掉》,念书时,都是要背诵全文的。“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
  雷峰塔倒掉之后,鲁迅写了两篇著名的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和《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借雷峰塔之题大发议论,深沉感慨。在“一论”中,鲁迅为雷峰塔的倒掉欢呼鼓舞;在“再论”中,鲁迅则深刻地揭示民族的劣根性,批判那一种“奴才式的破坏”。
  对于雷峰塔,鲁迅早在童年时代就从他祖母那儿听到了。小时候的他,在绍兴乡间经常听祖母讲《白蛇传》的故事,当听到白蛇娘娘被法海和尚镇压在雷峰塔下时,就深怪法海多事,为白娘娘抱不平,希望这塔早一点倒掉,好让白蛇娘娘从塔里出来。
  “现在他居然倒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可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
  雷峰塔果真坍塌了,这位现代思想文化战线上最彻底的反封建斗士遂了心愿,自是十分欣喜。塔倒了,白蛇娘娘终于自由了,白蛇娘娘与许仙的爱情,大约会有一个新的结局。
  鲁迅是多么热爱自由啊,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与这世间的所有黑暗不顾一切地抗争着。年轻时的鲁迅,在杭州的高级中学当生物老师的时候,时常带学生去孤山采标本。在他眼中,雷峰塔边飞舞的蝴蝶也远比压在塔下的白娘子自由。但是,鲁迅无法抗拒寡母为自己一手安排的婚姻,他不得不娶了一个包着小脚的妻子朱安。
  在无爱的婚姻背后,鲁迅甘愿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达20年之久。“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但在鲁迅的潜意识深处,他并没有放弃对真正的爱情理想的追求。
  雷峰塔倒掉了,又一个春天来到。1925年3月11日,鲁迅的学生许广平给他写了第一封求访信件。四月的一天,她和同学们走进了鲁迅的寓所。自3月到7月间,鲁迅与许广平通信四十余封,他们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渐渐升腾为爱情的火焰。他们的信中,没有风花雪月的辞藻,没有悱恻和缠绵的柔情,而是对社会人生问题严肃的探讨。许广平说:“没有灿烂的花,没有热恋的情,我们的心换着心,为人类工作,携手偕行……”
  这是鲁迅一生当中的重大转折。如果不是许广平在他的生活中出现,他后半生的状况,或许更坏。面对旧礼教的威吓,他们终于赢得了爱情的胜利。1927年,鲁迅和许广平同到上海,开始了共同的生活。那一年,鲁迅46岁,许广平28岁。
  徐志摩
  “我送你一个雷峰塔影/满天稠密的黑云与白云/我送你一个雷峰塔顶/明月泻影在眠熟的波心/深深的黑夜,依依的塔影/团团的月彩,纤纤的波鳞——/假如你我荡一支无遮的小艇/假如你我创一个完全的梦境!”
  (徐志摩《月下雷峰影片》)

  雷峰塔简直是一座诗歌的塔——不说古代诗人,单就现代诗人而言,就有郭沫若、徐志摩、俞平伯等人对其倾注过诗情,其中歌咏最多者当首推新月诗人徐志摩。
  “那首是白娘娘的古墓/(划船的手指着野草深处);/客人,你知道西湖上的佳话/白娘娘是个多情的妖魔;//她为了多情,反而受苦,/爱了个没出息的许仙;她的情夫;/他听信了一个和尚,一时的糊涂,/拿一个钵盂,把他的妻子的原形罩住。//到如今已有千百年的光景,/可怜她被镇压在雷峰塔底,——/一座残败的古塔,凄凉地,/庄严地,独自在南屏的晚钟声里!”
  西湖在徐志摩的心里,是绝色的美人。他的家海宁硖石离西湖那么近,他一次次地来饱餐西湖风色,留下了一本名为《西湖记》的日记。在这本日记中,徐志摩写道:“我不爱什么九曲,也不爱什么三潭,我爱在月光下看雷峰静极了的影子——我见了那个,便不要性命。”
  在雷峰塔倒掉前一年的中秋节,徐志摩与好友胡适同乘一条小船,在月光下游西湖——33岁的胡适那时正在烟霞洞养病,爱上了比自己小11岁的表妹曹佩声,过了一段神仙般的日子。徐志摩与胡适、曹佩声一起游湖,到楼外楼吃蟹,“曹女士贪看柳梢头的月,我们把桌子移到窗口,这才是持螯看月了!夕阳里的湖心亭,妙;月光下的湖心亭,更妙。”
  “我送你一个雷峰塔影/满天稠密的黑云与白云/我送你一个雷峰塔顶/明月泻影在眠熟的波心……”在多情诗人徐志摩的眼里,雷峰塔的沧桑感已经荡然无存,有的只是月下塔影那虚幻而又迷人的景致。
  雷峰塔倒掉,徐志摩感伤不已。塔倒次年,也就是1925年9月,徐志摩写下了这首《再不见雷峰》——

  再不见雷峰,雷峰坍成了一座大荒冢,/顶上有不少交抱的青葱;/顶上有不少交抱的青葱,/不见雷峰,雷峰坍成了一座大荒冢。

  为什么感慨,对着这光阴应分的摧残?/世上多的是不应分的变态,/世上多的是不应分的变态;/为什么感慨,对着这光阴应分的摧残?

  为什么感慨:这塔是镇压,这坟是掩埋,/镇压还不如掩埋来得痛快!/镇压还不如掩埋来得痛快,/为什么感慨:这塔是镇压,这坟是掩埋。

  再没有雷峰;雷峰从此掩埋在人的记忆中:/像曾经的幻梦,曾经的爱宠;/像曾经的幻梦,曾经的爱宠,/再没有雷峰;雷峰从此掩埋在人的记忆中。

  这首一唱三叹、回环反复的新诗,以无限哀婉的笔调,抒写了徐志摩对于雷峰塔倒坍引发的痛惜和感伤之情。或许,这种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那个时代许多人对这座古塔的感情。只有一位文人例外,他的情绪与徐志摩们迥然相反。他的名字叫鲁迅。
  庐隐
  “涵!记得吧!我们徘徊在雷峰塔下,地上芊芊碧草,间杂着几朵黄花,我们并肩坐在那软绵的草上,那时正是四月间的天气,我穿了一件浅紫麻纱的夹衣,你采了一朵黄花插在我的衣襟上,你仿佛怕我拒绝。你羞涩而微怯的望着我,那时我真不敢对你逼视,也许我的脸色变了,我只觉心脏急速的跳动,额际仿佛有些汗湿。”
  (庐隐《雷峰塔下——寄到碧落》)

  一袭淡紫的衣裳,是庐隐。一个清秀的男子,是郭梦良。
  此时,黄昏时阳光正照在雷峰塔尖,脉脉的余晖洒在大地上。“涵!你放大胆子,悄悄地握住我的手,——这是我们头一次的接触,可是我心里仿佛被利剑所穿,不知不觉落下泪来,你也似乎有些抖颤,涵!那时节我似乎已料到我们命运的多磨多难!”
  庐隐生于1898年,是“五四”时期一位享有盛名的女作家,与冰心、林徽因齐名。茅盾曾赞誉她是“‘五四’的产儿”,“觉醒了的一个女性”。在女高师时,庐隐认识了北京大学学生代表郭梦良,两人“书信往还,不觉竟成良友”。郭的人品、学问均使庐隐心折。于是,两人心中便播下了爱情的种子,不知不觉坠入甜蜜的爱河……
  然而,郭梦良为有妇之夫,虽然他并不爱他的结发妻子——与同时代的许多人一样,郭也有一位旧式婚姻包办的妻子。但生性倔强的庐隐并没有屈服,“只要我们有爱情,你有妻子也不要紧!”两人不顾一切,冲破重重阻挠于1923年迈入了婚姻的殿堂。
  然而,灾难还是来临了,这对夫妻只共同生活了两年,郭梦良就被肺病夺去了生命,剩下庐隐和一个出生才十个月的女儿,庐隐受尽了世人的指责。她心里充满“绝望哀感”,肝肠寸断,痛不欲生,感到了人生的幻灭。她写下了如泣如诉的祭文和向友人倾诉的信札。这篇《雷峰塔下》,副题是“寄到碧落”,文中回忆了庐隐与郭梦良相爱的甜蜜往事,诉说丈夫在死别之后的愁苦哀思,在内心迢唤亡夫灵魂的归来。
  “晚上依然是好天气,我们在湖边的椅子上坐着看月。你悄悄对我说:‘雷峰塔下,是我们生命史上一个大痕迹!’我低头不能说什么,涵!真的!我永远觉得我们没有幸福的可能!”
  四年后,他们胜利了。但是又一年后,雷峰塔倒塌,这一年的十月,郭君抛下庐隐走了。
  庐隐庆幸雷峰塔的倒塌,因为它的消失,可以扑灭她与郭君的痕迹。实际上,这不但不能磨灭过去生活的痕迹,反而更加深了那份如断藕残丝般的情谊。
  1928年,庐隐认识了比她小九岁的清华大学的学生——一位乐天派的青年诗人李唯建,终于从接二连三的生活打击和巨大的悲哀之中逃离出来。她与李唯建婚后的四年,是她一生最快乐最幸福的四年。1934年5月,庐隐难产,“为节省费用没有进医院,仅以十数元代价雇一助产士来家伺候,以手术欠佳,流血不止,送入医院,终于不救”,离开人世时,年仅三十六岁。庐隐的死,是中国文人的悲哀,闻者无不扼腕叹息。  

  雷峰塔是一个杭州地标性的建筑,是西湖无可缺少的景观之一。无数的文人雅士,游西湖则必去雷峰塔,于是留下了无数的诗文绘画,也留下了不尽的情与爱。
  那座形如老衲的雷峰塔,兀自独立千年,默然无语,把这些辗转的情爱尽收眼底。
  在雷峰塔倒掉78年后,一座新塔重新出现在西湖南岸,“雷峰夕照”的胜景重新出现。那座古塔轰然倒塌之时涌起的黄烟,早已随风而逝;而这座新塔,又将留下多少崭新的故事和隽永的情爱?
  | 城垣记事 |
  对 话
林 之
  “雷峰夕照”,古塔与夕阳对话。
  这是一篇做了上千年的命题作文。
  文人规定的情境,有时间,有地点,有画面。习惯了考试的中国文人,喜欢命题作文。“雷峰夕照”,那么好的题目,勾起人们熬不住的雅兴,忍不住要动笔,写诗,作文,绘画。于是,历朝历代,数不清的文人参与了这一场游戏。直至上个世纪,虽然塔倒,却依然绵延不绝。
  2002年,有一场音乐的对话。
  是一个普通秋夜,为庆祝新塔建成,湖岸点起五彩灯光,霓虹照亮俗世辉煌。有一个不普通的声音响起——何训田的音乐诗篇《云钟》。 千百年来,雷峰塔的故事有无数变奏,这回,有人敲响“云钟”。
  钟声打破安静的等候,琴音起自沉寂的虚空,辽阔自由的旋律,引导灵魂的磐钟,朱哲琴空灵缥缈的吟唱,唱着一个长长的故事。那一场延续千年的对话,终于有了续篇。这一次,是有关灵魂的对话。
  10年后,再听云钟,佛音依然在自由穿行。

发表于 2012-7-22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雷峰夕照同学来认真阅读本帖
发表于 2012-7-22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jason 发表于 2012-7-22 12:24
建议雷峰夕照同学来认真阅读本帖

啧啧,附议!最好也写篇绝妙好辞啥的,万一成名了呢?
发表于 2012-7-22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尐黎芓 于 2012-7-22 13:15 编辑

有句话道是:“西湖水干,雷峰塔倒……”
后来西湖水是否干过吗?


发表于 2012-7-23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陌生城池 发表于 2012-7-22 12:27
啧啧,附议!最好也写篇绝妙好辞啥的,万一成名了呢?

要求顺带准备折扇,以便题词珍藏用
发表于 2012-7-23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尐黎芓 发表于 2012-7-22 13:08
有句话道是:“西湖水干,雷峰塔倒……”
后来西湖水是否干过吗?

局部干过的——修西湖隧道围堰时,哈哈!
发表于 2012-7-23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陌生城池 发表于 2012-7-23 09:19
局部干过的——修西湖隧道围堰时,哈哈!


局部的这不能算哈~~更何况是人为的因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11-17 05:47 , Processed in 0.18812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