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75|回复: 5

[转帖] 【杭报·西湖副刊·城纪】胡宅春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胡宅春秋
2012-05-31
  元宝街。章胜贤摄于1970年代。
  芝园里的桥亭。照片中有两个女子坐在石栏上,一个拉胡琴,一个弹琵琶。由此可断定,这张照片应摄于1960年杭州市歌舞团进驻以后。当时的芝园还基本完整,70年代大水池填平建厂房。
  芝园四照阁。据说当年是这一带最高处,在二楼凭栏眺望,南可见钱塘江,北可望武林门。约拍摄于1960年代。70年代拆掉。
  1958年青年中学迁入胡雪岩故居,将原正厅和部分后花园改成操场。1960年学校搬出。2000年修复胡雪岩故居时,整个宅院的原有建筑尚存约50%。该图由赵雪芳捐赠。
  “破屋”。全部用银杏木营造,二层楼,可能是佣人居住的地方。1920年建筑师沈理源详细测量整座宅院,并绘制详图。当时该屋已残破,沈称其为“破屋”。2000年修复时破屋仍存。
  胡宅
  文/曹晓波
  胡
  壹
  宅
  监造人发大财,魏实甫成了湖墅阔佬,账房建起四开三进的汪宅
  同治十一年(1872)仲春,湖墅没落秀才魏实甫正愁没处讨个生活,突然收到赴胡雪岩酒筵请帖,惊喜交加。原来,发迹大了的胡雪岩要重建宅院。大宅内有花园名“芝园”。当初建造时,他先聘了营造高手湖北人尹芝,在飞来峰连住三宿,得了山水真旨。无奈尹芝执意要走,推荐了魏实甫担任监造。“芝园”得名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说因尹芝的绘图而得名;另一种说法,胡雪岩的父亲字“芝田”,取其中“芝”字命名。
  魏实甫的经历得自杭州人陈蝶仙的《胡雪岩外传》,光绪二十九年(1903)刊印于日本东京爱美社,署名“大桥式羽”。书中对胡宅的园林、假山、楼阁,绘似貂蝉初妆,笔笔在意。书中说,魏实甫监造刚有眉目,胡雪岩就叫人赏鉴,有人说一个“不”字,立马鸠工拆去,定要穷奇极巧。才五十天,工匠跌死压死,“不知有多少”。
  胡雪岩1872年翻建此宅,历时3年,耗资近300万两白银。为其监造之人,也跟着发了大财。小说者魏实甫为虚,监造胡宅,一举成了湖墅阔佬;汪姓账房为实,说了句“剩下的材料扔了可惜,不如我拿去盖间寒舍”,于是建起望江街266号的汪宅,四开三进,雕梁画栋,一度也小有名声,可惜2004年一场大火,将汪宅毁得比几步之遥的胡宅更加干净。
  《胡雪岩外传》中,胡雪岩为“雨露均匀”所建的“德律风”更为传神,“十三支电线”、“十三处风门”,总让人以为是杭城电话的初起。另一个盛传不衰的传言是,“剃头店占了胡宅一角”,书中也有提到,一段对话:胡雪岩说,“这宅子果然太小,如今已是挨挤得满满的了……锁春院旁边,望仙桥直街的那所剃头舖子和酒栈的屋子,不肯卖与我的可恶。”螺蛳道,“那两所屋子是有钱的主子该的,断不肯卖,倒也不必讲了。”
  “螺蛳”,胡的宠妾。此处的“该”,应是杭州话“赅货”的“赅”(音gai,拥有之意)。看来,剃头铺子主人立意不卖,倒也不是后人赞一个的“杭铁头”,而是店主当真有钱。从书的时间推算,胡雪岩说此话,应是建宅后的五六年间,在添了“新七间”之后,胡雪岩又有了房子不够住的想法。
  那以前的胡雪岩又居住何处?是否也因“不够住”买下了元宝街这宅子?2008年初夏,在严官巷9号,一位60多岁的汤姓老人告诉我:这9号,听上辈人说,在早,胡雪岩居住在此,以前“木佬佬大嘞”。在万松岭隧道开通之前,9号的北墙在如今道路的南沿。当年,除了现有的老井和老树,还有亭子、小溪、廊桥与成片的林子。几个五六十岁的住户也说:以前,山泉充沛,溪流纵横。曾挖出的河道砾石和堤岸桩木,便是佐证。
  一位老妇带我看屋内雕花的牛腿,牛腿上有一人抱的粗梁,贯通南北。可惜房内太暗,不能看到梁的尽头。现存的马头高墙,仍在说明它的非富即贵。此宅南接高士坊,北近严官巷,西面临山,东面中河。据说,当年胡雪岩因无法扩建,才买下元宝街宅地。
  胡
  贰
  宅
  “红顶商人”,其实就是近代中国官场最大的弊陋——权财通吃
  1875年的元宝街胡宅,虽淫奢极侈,但没脱了当时的规制。哪怕朝廷赏了胡雪岩二品顶戴,黄褂加身,与其东邻朱宅相比,相形见绌。朱宅主人朱智,就是光绪七年(1881)因病返乡,并荡尽家产重建钱塘江堤、重修六和塔的兵部侍郎朱智。朱宅门外,有供驿卒拴马的绳孔;胡宅门柱,只是拴马孔的装饰。
  后人一说胡雪岩,总说胡庆余堂,说胡的种种善举,但他毕竟是个官商。胡雪岩能垄断江南生丝,有财大的粗气,更有官场的底气。当专制已久的中国一旦开放经济,能迅速发财的,总是那些与官场密切相关的人。按《1911一个人的革命》作者生番的说法,当时的政府,“几乎成了胡雪岩低成本甚至免费调用的资金库”。
  1883年,上海的阜康钱庄(胡雪岩开的钱庄,在各省有20多处分号)初遭挤兑,浙江布政司德馨当即提出二万两白花花银子,招招摇摇,从藩司前库房(现市公安局东南侧),过外龙舌嘴,经大街(中山中路),走清泰门直街,到珠宝巷阜康钱庄,一时稳住杭城。今人乐道的“红顶商人”,其实就是近代中国官场最大的弊陋——权财通吃。
  胡雪岩最后的崩溃,“生丝囤积”只是外因,真正的内因,是另一个官商的崛起,一场更大的利益“肉搏”。杭州童谣:“老虎吃小孩,小孩抱公鸡,公鸡啄蜜蜂”,蜜蜂、瘌痢、洋枪、老虎、小孩,利益的逐鹿,没有能笑到永远的官商。事情在几年前就已经发酵。
  那个崛起的官商就是盛宣怀。按照当时胡雪岩运作阜康的惯例,每年的协饷一到,上海道马上会将银两划拨。协饷,即朝廷用于发放新疆驻军的俸饷。这笔钱,由胡雪岩出面向外国银行筹集,给了在西北率军收覆新疆的左宗棠,胡只是拿了协饷填补自己的窟窿。想置胡雪岩于死地的盛宣怀看出其中奥妙,在“钱庄挤兑”的关键时刻,盛宣怀找到上海道台邵友濂,直接告诉他:李鸿章大人有意缓发这笔协饷,时间二十天。
  胡雪岩认为协饷早晚要给,缓二十天也无妨,他先调集了各地钱庄八十万银两,还了洋人。没料到盛宣怀手下的鼓动,致使各地阜康纷纷挤兑。此后协饷久不到位,邵友濂借故外出。胡雪岩急电左宗棠,左宗棠虽已是秋后蚂蚱,但说一句话毕竟有用。胡没料到,电报局掌在盛宣怀手上,电报被压。
  光绪九年(1883)十一月,各地阜康钱庄在挤兑中纷纷关门。初六一早,杭城珠宝巷阜康钱庄也在挤兑者的嗷嗷声中,排门未卸。十二月三日,最后的上海阜康倒闭。这一年,离胡雪岩兴建新宅,仅十载。
  胡
  叁
  宅
  1885年官商巨星胡雪岩陨落,次年冬夜,胡宅又突遭大火
  1885年官商巨星胡雪岩陨落,次年冬夜,胡宅又突遭大火,可谓灾难连连。砖木的亭台楼阁、枯燥的园林树木、冰冻的防火水缸,一时使得大火腾腾烈烈。牛羊司巷的胡宅边门,即“新七间”与“老七间”的最近出口,正对了朱宅边门。朱智后人曾告诉我,那晚上,胡宅眷属携了细软,就近从边门逃入朱宅。此后,两家融洽共济,一直到胡宅略经修缮,眷属们又从朱宅搬了回去。“新七间”坐北朝南,东西走向,比1872年兴建的“老七间”建得稍晚,供胡家子女居住。“新七间”与“老七间”,呈“∟”字形紧挨。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胡宅终以10万银两的作价,抵了尚书协办文煜在“阜康”的巨额钱款,文煜允许胡宅眷属继续居住。辛亥革命后,胡宅作为清权贵的资产,被民国军队无偿占有。直到1934年,兴业银行董事蒋抑卮,以4万银元买下此宅产权。
  《虞初近志》(1934年出版)第九卷《记胡雪岩故宅》,说的就是那年七月胡宅的变更。作者许国英说,蒋抑卮购入胡宅,准备分售“某某二商”,二商嫌房间太稠密,“拆除三厅供移筑之用”。这是此宅的第二场灾难。
  当时许国英从“耳门”进入(应是牛羊司巷边门),先见“书厅七楹”(应是“新七间”),门窗完好,外有一座亭子已拆去材料只剩亭址。再进去是楠木厅,椽柱上皆精雕细刻花草人物,连窗户上的插销搭扣也都是“精铜镂花,厚几逾指”。让人惊叹的是小院内有一池清水,池上有桥,直通前廊,铁质桥栏“外烧五采釉磁,虽多毁损,拭之犹呈灿烂色”,“池底皆镕铜蓄水,如巨盎然”,但许国英见到时,池底的整体铸铜已被“丘八先生掘之”,以“数百”银元贱卖了。更有十几个工匠,拿了锯斧在拆卸木料,将红楠、紫檀、樟梓等珍贵木料截短砍小,搞得满堂“嗅之有香”。这些木材有的卖到上海,有的装饰了羊坝头的兴业银行。
  许国英还见到胡宅里有名的“德律风”(早期电话),据说当年胡雪岩从上海请来外国人为他安装,并不是用电,中空的柱子中藏有管线,通过铜管来传声,接受器下装有铃铛,那边按下按钮,这边铃铛即响,便可拿起话筒说话。许国英见到时,那些铜管线已是“锈且断矣”。墙壁上原来塑有方觚,上面嵌镶的宝石翠玉,也都被丘八先生挖走作了“花酒资”。只有门屏上长五尺横三尺的大理石,因为太大,难以携带而幸存。此时的“红木厅”,已是一片瓦砾场。
  许国英又到了后面的花园,见到奇石老树,“登月台,石级白如玉,真天台也”,月台上原本有廊,都已拆毁,只剩下雕花石栏。据许国英的文章中描写,月台下有一个深洞,约数百步,从池底而过,可通达对面的亭子。写此文,我特地又去了胡宅。出假山洞,过池中曲桥,到延碧堂,20余米。许文所说的“池底而过”,无法想象。
  胡
  肆
  宅
  1958年租给了杭州青年中学,1970年,此地成了杭州刃具厂
  1952年,胡宅为蒋抑卮后人蒋俊吾、蒋铁八所有。前者拥有原宅的南部,包括芝园与正厅,门牌“元宝街13号”;后者居原宅的北部,包括新七间、老七间,门牌“牛羊司巷37号”。因蒋俊吾长住上海,将所居租给了省财政干校。1958年,蒋铁八也将所居租给了杭州青年中学。社会主义改造,南宅北宅都“姓”了“国家”,蒋家剩下东侧不多几间。
  据当年就读青年中学的丁依依回忆:青年中学最盛时约三百学生,教室在新七间和老七间。“新七间”楼上楼下四个大教室,“老七间”楼上是教室,一楼是教师办公室。因师资缺少,上课分上、下午,周六则全天,大概不少老师是别校来兼课的。
  后来学生增多,为了上体育课,将西面正厅、门洞、廊房,以及附属楼阁全都拆了,成了大操场。右边小天井的假山也被拆除,建成课间操场地。只剩西角一个角楼,作了老师宿舍。在丁依依的印象里,学校还是蛮大的,操场西面有一间披檐,供兴趣班养兔、养羊;还有线圈加工的工作室,供学生勤工俭学,在这里绕线圈。
  两年后青年中学迁往留下。学生时代总是美好,丁依依后来去过旧址,是市文化局所属几个剧团的宿舍,操场成了菜地。也有老人告诉我,当年曲艺团的一位著名笑星住在此地,有“追星”者,为一睹尊容,守在元宝街口。
  胡宅的南部毁得更惨。1970年,此地成了杭州刃具厂,工厂生产对原宅的破坏,就不仅仅是拆几间了事,而芝园的水池,早就夷为平地。再后来,工厂搬迁,成了民宅。1999年资料显示,此宅共有135家公房住户,3家(蒋姓)私产。住家拥挤、扩展、改建,形成6个独立的墙门。胡雪岩旧居的致命性毁坏,可想而知。
  曾看见一张当年的照片,东面灰色高墙上杂草丛生,一株槠树探出墙外。胡宅的颓败,与当时多如牛毛的胡雪岩文字相比,形如天壤。
  胡
  伍
  宅
  骄奢淫靡,忘乎所以,有以致之,可不戒乎?
  “红顶商人”的传奇,增添了人们对胡宅的好奇。
  1999年对胡宅的修复,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因素,但对文物的保护,也是时代的要求。当年138家住户全部搬迁,也是一个奇迹。
  征集胡宅资料的工作同时在杭州各大报纸报道,据市文保所盛久远先生回忆,最早应征送去资料的是笔者的一本《虞初近志》。记得当时我看到征集消息,次日下午就从城北勾庄所在工厂赶到城南劳动路,得到市文保所的奖励:原书十倍金额160元。盛久远说,此后,陆续征集到一些胡宅旧时的照片与回忆文字,最为详尽的,是其后得到的《胡雪岩外传》。
  盛久远说,最初的复原构思,就是《胡雪岩外传》和《虞初近志》中的“记胡雪岩故居”,开始还以为《胡雪岩外传》的作者“大桥式羽”是日本人呢。其他资料极少,还去了上海图书馆查找胡宅的图文资料,均无果。大喜的是,修复开始前,当时的市园文局副局长冯祥珍送来一张“中华民国九年八月上浣(即上旬)、华信工程司沈理源(注)测绘的杭州胡雪岩故宅平面略图”,这是1956年10月25日由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寄给杭州市档案馆的。此图对胡宅的修复,称得上天助。
  国内著名的文物建筑专家也应邀参与胡宅修复的论证与研讨,有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长杨鸿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建筑史教授郭黛姮等。但争论也由此开始,胡宅的复原建设在争论中进行。
  有意思的是,在胡宅的挖掘中,不少遗址在沈的图纸中并未体现,这也表明,在1920年沈理源测绘胡宅时,有的建筑已改变。这一次,也按原址给予复原。据资料说,修复耗资五千万。百狮楼、红木厅、楠木厅等亭阁的复原,用了大量的红木、楠木、紫檀等名贵木料。恢弘的后花园“芝园”,也依图纸和照片,进行再造。
  写本文时,我在“老七间”的楼下见到了“德律风”的风门。复原的建筑者对“德律风”作了查寻和考证,证实了它的打铃和传呼方式。据说,在拆除旧建筑时,下房处找到一支铜制门闩,廊庑门只要晚上一上铜闩,姬妾们相对就失去自由,有事只好通过“德律风”的传声筒了。
  现在,走在迷宫般的胡宅东侧,能看到“新七间”中楹的门槛与楹柱明显区别于其他的崭新。据说,这是胡宅修复中的旧物还原。在“苞竹”廊庑的北头,有一壁塑,圆形,直径60厘米余,一幅“双凤共舞”,据说,此壁塑除了凤头是后补,整个浮雕是原物,曾被住户抹了灰泥保存了下来。2002年5月的一天,朱镕基总理在此伫立良久,听说是用竹片一点一点将灰泥剥离的,他感慨:“保存至今,十分不易。”两天后,在返回北京的前夜,朱镕基留下了如下题词:
  胡雪岩故居,见雕梁砖刻,重楼叠嶂,极江南园林之妙,尽吴越文化之巧。富埒王侯,财倾半壁。古云:富不过三代。以红顶商人之老谋深算,竟不过十载。骄奢淫靡,忘乎所以,有以致之,可不戒乎?
  朱镕基说的“戒”,有其现实一面。但官商之道为胡雪岩埋下的败笔,远比“十载”之“淫靡”更要了他的性命。也许,就此读去,胡宅更为醍醐灌顶。
  1999年政府决定修复红顶商人胡雪岩的老宅。此前,胡宅做过学校、剧团、工厂,住过135家房客,历经种种拆建,早已面目全非,谁也不知道它的本来面目。还好得到一本书——《胡雪岩外传》,作者大桥式羽,日本东京爱美社刊印于1903年,书中对胡宅的园林、假山、楼阁有详尽的描绘。
  这本书,成了复原胡宅的依据。而大桥式羽,原来就是杭州人陈蝶仙,民国时期著名实业家、作家,与胡雪岩认识,并多次去过胡宅。
  这一段,也算是胡宅另一段传奇吧。
  (图片除署名外,均选自《胡雪岩故居》)
  胡雪岩旧居有大大小小很多院子,其中一个小偏院,一般被人忽略。我注意到它,是因为那里有胡雪岩的金库。
  那是一个地下金库,深2米,面积7.6平方米,全部用严州青石砌成,鸟浆嵌缝。地窖在主楼老七间背后,入口旁却是一条专供仆人们走动的过道,过道边一个窄窄的长条天井,面对极高的白色院墙。胡雪岩真是老谋深算,将地下金库设在不为人注意的地方。
  红顶商人胡雪岩是做大生意的,进进出出都是大笔钱款,想必他家地下金库也是“芝麻开门”的景象。想当年胡雪岩富甲一方,鼎盛时家产4000万两白银,是当时清朝廷全年收入的一半。可是到最后被抄家时,金库里空空如也,那时没有国外银行可转移资产,胡的家产全都抵了债。
  这个小小的院子,曾经有过一个朝代的风起云涌,气势如胡雪岩,站在这个小院子里,亦可推波助澜。
  如今,胡雪岩风光不再。只有游人,站在院子里,抬头看天,只有一小片蓝天。
  房子修得鲜亮,故事却像黑白老电影,不说也罢。
  林 之
  金库
  | 城垣记事 |
  注:沈理源,杭州人,1909年考入意大利拿波里奥工业大学,攻读土木和水利工程。7年后毕业回国,在杭的第一个建筑设计,是浙江兴业银行。“杭州胡雪岩故宅平面略图”是他在杭时的实绘。

  感谢市历史学会秘书长盛久远先生对本文的支持
  CHENG JI
  打捞历史碎片 写真城市故事
  更多内容请见
  www.hzrb.cn/西湖副刊
  电话:85051706
  《城纪》六年精选集第一版已售罄,第二次印刷,各大新华书店、博库书城、晓风书屋有售。



该贴已经同步到 jason的微博
发表于 2012-6-2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巧啊,我刚发了71路,杭报就很应景的来了这篇东西
发表于 2012-6-2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弄了半天 原来是重建的 我说这么新呢
 楼主| 发表于 2012-6-2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cnzjhzxhcsc 发表于 2012-6-2 17:21
好巧啊,我刚发了71路,杭报就很应景的来了这篇东西

你这是在夸杭报么?
发表于 2012-6-5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jason 发表于 2012-6-2 23:02
你这是在夸杭报么?

微臣不敢
发表于 2012-6-5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管圆线虫 发表于 2012-6-2 19:53
弄了半天 原来是重建的 我说这么新呢

        一般称作修复。
        虽然我也觉得现在的胡雪岩故居基本上等于重建了,里面能见到的原汁原味的构件已经非常少了(目测不到10%),陈设就更加是全新的了,而且从这几张老照片看,一些建筑修复得也有些走样。
        但它还是修复后不久就连升三级成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了,大概总有些道理的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5-4-22 07:45 , Processed in 0.36243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