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夏日狂歌 于 2012-5-25 10:03 编辑
司机世家 杭州一家祖孙三代都是7路公交人
|
上世纪60年代,由于汽油奇缺,公交车背着一个巨大的贮气袋。
浙江在线05月25日讯今年是7路车90周岁生日,为了寻找7路车年轻时的身影,杭州公交公司向市民征集7路车的老照片,同时还能获得免费游雷峰塔的机会(详见本报5月16日A1-2版)。
61岁的沈吉祥,拿着手中7路车年轻时的“靓照”,看着自己照片上10多岁时青涩的面孔,“年轻真好,一眨眼,我们都老了,7路车也90周岁了。”
老杭州庞培华,一家三代都是公交7路人。他给我们讲述了,爷爷、爸爸和他,那些与7路车的故事。
如果你手中有7路车的老照片,赶紧拨打96068热线电话告诉我们,或者将照片发送至钱江晚报
QQ邮箱800005086qb@sina.com。
一家三代都是7路公交人
老杭州庞培华打进96068热线,他们一家三代都是公交7路人。庞培华今年61岁,曾是公交一公司的修车工。
1922年冬,原上海英商电车公司职员潘宝泉组建的“宝华汽车行”,和杭州大世界游艺场经理陆宝泉组建的“永华汽车行”,共同开通了一条湖滨至灵隐的固定公交线路,也就是7路车的前身。
和7路车的渊源,还得从庞培华爷爷说起。爷爷名叫庞阿慧,当时就是永华汽车行的司机,那时候,车行10多辆车,都是私人的商用车。那时候坐车的都是有钱人,招手即停,趟数也不固定,根据生意的好差定。
车辆没有统一名称,大家都称作“游西湖车”。竞争激烈,大家都想招揽顾客,庞阿慧想了一个“妙招”,自编了一首歌谣,将沿路景点都串在其中。
很快,大家都知道了,有个会唱歌的司机,都爱往庞阿慧的车上挤。
一路上,司机庞阿慧身兼导游,车厢内总是充满欢快的节奏,庞阿慧的生意,自然好得不得了。
直到现在,庞培华还会哼那首熟悉的歌谣:“钱塘门外少年宫,车过著名的北山街,宝石山下看一看,劝君不要多留念,好的景点在后面。新新饭店看一看,苏堤春桥六吊(座)桥,精忠报国岳王庙,玉泉池水鱼儿跳,双峰插云穿云霄。转弯古风扑面来,原来是咫尺西天灵隐到。”
7路车,曾经背着煤气“爬”往灵隐
1953年,杭州市公共交通公司成立后不久,接收了永华公司,大家口中“游西湖的车”,被正式编为7路车。
庞培华的父亲庞明山,便成为杭州公交7路车的第一代司机。
刚开始,庞明山替公司开“交通车”,每天早上3点起床,绕杭州转一圈将司机们接上,“那时候,父亲为了不晚点,设置了两个闹钟,一到凌晨3点,响亮的"双重奏"就把全家都叫醒了。”
每天中午,庞培华就会拎着饭盒去城站火车站,给开7路车的父亲送饭。
有时,父亲会请他坐7路车作为“打赏”,“那时候,坐7路车可是件奢侈也很值得炫耀的事,车票价格也是按站数算,从起始站坐到终点站灵隐要一毛八,当时的一副烧饼加油条才6分钱。”
庞培华笑着打趣道,“7路车还有过"敞篷式"的呢,相当拉风。”
原来,在西湖旅游旺季的时候,7路车的客流量猛增,10多辆车子根本就不够,怎么办?
那时便从运输队抽调来大卡车,“就是有裹着军用篷布的大卡车,两边木栏上拉起几根绳子作为扶手,大伙呼啦一下,互相搀扶着爬上车,拉风地朝灵隐方向驶去。”回想起,庞培华斜靠在沙发上,开怀大笑。
7路车的话匣子一打开,庞培华就刹不住车了。
上世纪60年代初,马路上开始出现一只只巨大的“甲虫”。回想起当时的“盛况”,庞培华至今记忆犹新,“当时由于汽油奇缺,汽车燃料就用煤气代替,每辆车顶上都背着一个巨大的贮气袋,行驶在路上,大气袋晃动着。”
两张老照片,背景同一个
杭州公交公司向市民征集7路车的老照片,几天下来,还真的征集到几张。
今年61岁的老读者沈吉祥,翻开相册,无意间发现自己曾与7路车有过一次“邂逅”。那一年,沈吉祥正读初中。炎炎夏日,沈吉祥与同学相约去灵隐玩。当时看到一座石桥,适合取景,大家便停下脚步,开始拍照留念。
按下快门的瞬间,华师傅背后正好驶过一辆7路车,无意间,7路车被定格在了照片里。
巧的是,读者朱女士也给我们送来一张她母亲年轻时的照片,照片的背景和沈吉祥的几乎一样。
当时朱女士的母亲15岁左右,和同学一起去孤山游玩时拍了一张照片,拍照时,恰好有一辆公交车从她身后经过。据母亲回忆,“如果没有记错,那辆公交车应该就是7路车。”
记者请教了公交一公司,没错,这两辆都是7路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