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74|回复: 3

[新闻] 【钱江晚报】杭州,能否建“口述历史音像资料馆”:为后人留一座“声色”杭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24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jason 于 2012-4-25 11:07 编辑

       1914年,杭城第一位男模曾引起怎样的轰动?我们能为两千年后的杭州人,留一座有声有色的西湖吗?

  近日来,浙江省著名指挥家阎宝林提供了一份详细的《关于建设杭州口述历史音像资料库的建议》,洋洋洒洒3000字,为历史着急。

本报记者 杨晓政

  本报通讯员 王枫林

1914年,杭城第一位男模 曾引起怎样的轰动

  1914年秋,浙江第一师范(杭州师范大学前身)曾经发生一件事,引起轩然大波——李叔同请了一位40多岁的男模特,给学生们上人体写生课。

  “这件事,文章当然是记载的。但问题是当时那些目击者和亲历者是怎么想的,什么反应?如果能记录下来他们的声音、表情,会是多有趣的一项研究!”阎宝林说。

  只有亲身经历历史现场的人才会有真实的感悟,更容易将特定情境中的细节展示出来。而每个个体的感悟当然也存在差异,可能同一句话,就因为语气不同,后人就能据此得到很多信息。

  历史如同巨大棋盘,当人们回望,往往只见定局。读史书,当然可见事件脉络,但若要真正能在每一次历史的峰回路转,见识到当时的时代心路,也许只有一个办法——无限靠近那些曾经站立在历史风口浪尖上的个体生命。

  “当然,这些历史人物,也不一定就得是达官贵人,那些普通的贩夫走卒,因为不受拘束,表达可以更生动、更真实。”阎宝林说。

为后人留一个有声有色的西湖

  100年前的历史,我们好奇;今日的世界遗产西湖,后人也一定神往。

  “当时断桥那唱越剧的中年妇人,唱的原来是这个调子!”2000年后,也许关于西湖遗产的复古表演,就是这一幕呢?

  阎宝林是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指挥教授,他曾经有学生要做一个关于民间音乐的课题研究,可是当他们走访调查数月,最后收回的却是大片黑压压的文字。

  “去年6月24日,西湖刚刚被世界遗产中心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当代人也表了态,要让西湖再活一个两千年。那么,为两千年后的杭州人,留一座有声有色的西湖吧!我们现在开始收集相关音像资料,还来得及!”阎宝林说。

  比如,2006年起,船娘就成了西湖上一道妖娆的风景线,也成为了西湖的一个新的“品牌”。

  “一个茶农、一个船娘,他们是最能见证龙井、古建筑这种城市文化产物的人,同样参与着历史。和船娘聊上几句天,她很热情,上了岛之后还会给你简单介绍一番这里的历史,她说话带着粗糙的乡音,但听起来很甜。有的人说四川话,有的用湖南话,有的人满嘴儿话音,细细品味,你还能发觉到一个城市里带着不同的区域文化的语言在里面。”阎宝林笑呵呵地说。

  留下她们的音像吧,那口述历史音像资料库里,将有这样一段——21世纪初开始,西湖中央曾有20位美丽的船娘,她们素雅朴实的魅力曾风靡多少游客。

现在开始做,还不算太晚

  口述历史作为“人民记忆”、“微观历史”,从上个世纪40—50年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创立至今,已经成为一种重要而别具意义的历史收集方法及专业学科。半个多世纪过去后,在这一领域,中国几乎还处于空白状态。

  近年来,口述历史的热议引起关注,部分原因是崔永元集资2亿元,做了10年口述历史采访整理工作,还与中国传媒大学签约,成立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及口述历史博物馆。

  “据我所知,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城市在做这件事。建立杭州口述历史的音像资料库不仅是一种城市发展的科学记录,更是历史所赋予我们当代杭州人的一种重要责任。”阎宝林呼吁。

  口述史可涉及杭城生活的各个方面,目前处于飞速发展时期,许多民风民俗即将消亡,许多古建筑、古镇即将消亡,许多有意义的人物和历史见证人年事渐高、来日无多。

  比如民国浣纱路的教会学校,当时学生学些什么课程?她们平常讲杭州话还是英语?有孩子穿时髦的溜冰鞋充当交通工具上学,是怎样的一种时尚?当时豆蔻年华的亲历者们,如今也已经耄耋古稀了吧!

  “崔永元前几年曾采访3位抗战壮士,至今已全部过世——淞沪战役的四行仓库守卫战,如今已经没有亲历者了。”阎宝林着急——杭州多需要一个口述历史音像资料库,为杭州留下一些鲜为人知的珍贵记忆。

具体操作意见

  (一)、在内容上,不仅仅记录杭州以及与杭州相关的伟人、名人的口述,对于杭州老百姓个体的经历与故事亦不应忽视。普通老百姓在变革历史中的经历值得加以切实注意。我们除了研究个别历史外,注重每个人对于共同经历的历史,其述说的不同、所见所想的区别以及感受的差异。资料库应该充分尊重客观历史的差异性,以不求一律的科学态度丰富史料。

  (二)、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尽量高清晰(画面、声音)地收集、整理与杭州相关的口述历史的影像资料及图片、实物等。完成一个或者一类题材的口述历史,应有相应的简易报告。

  可以在国内外征集相关历史事件的知情者。就采集而言,许多项目非个人能力所能为,需有更多合作者方能奏效。所以,针对某一具体事件,可立项并征集全国相同兴趣者参与采集,使项目立体化。

  (三)、动员一定知识层面的力量,利用大、中学校师生寒暑假期进行相关感兴趣的调查。不仅能够拓宽、丰富口述历史的资料,还能帮助学生在此基础上构筑学位论文。

  (四)、口述历史需要培养专业研究人才,仅大量内容的校对也能解决一定就业问题。

  (五)、口述历史的体量非常大,甚至对一个人的采访要进行几十天。如此进行,团队所做的口述历史全部资金应纳入政府的每年财政规划中。它比消耗数百万举办一次性大型晚会的历史价值要高得多。

  (六)中国目前口述历史收集、研究的水平与先进的国家无法比较,杭州如果捷足先登必然成为国内领先。一个主持人做研究,推动口述历史成立专业研究机构,显然其力度远远不及杭州政府及全民行为。

  (七)、向社会有偿提供各种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的再生产品,实现资源增值。

  (八)、将收集的口述历史影像等资料,建成数字化存储检索系统,面向社会开放,并举行一系列展览。服务于民众认识杭州过去、现在与将来。
发表于 2012-4-24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但是不应挂“博物馆”名字
 楼主| 发表于 2012-4-24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确实应该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源:钱江晚报 / 2012-4-25】

报道见报后,杭州市档案馆积极回应,愿联合本报试点收集——
口述历史音像资料库,请你共同搭建
  本报记者 杨晓政 本报见习记者 徐金燕/文 梁津铭/制图



档案馆现存音像资料500件
大多来自“公家单位”
  为后人,留一个声色西湖。行不行?答案来得坚决而迅捷:昨日本报《杭州,能否建一座“口述历史音像资料库”,为后人留一个声色西湖》一文见报后,杭州市档案馆立刻积极回应:“口述历史音像资料库,我们很想把它建起来!”

  浙江省著名指挥家阎宝林为历史着急,昨日本报96068也接到了许多市民来电,大家都想让杭州的历史更丰满更完整。

  那些老底子的传奇故事、那些曾经催人泪下的平凡感动、那些已遍寻不着的岁月痕迹,如果就这样散做云烟,岂不是辜负了这一世世的红尘喧嚣。


  “对一个城市来说,500件历史音像资料当然太少了。”昨天,杭州市档案馆征集处处长骆如明一边整理着所有资料的目录,一边感叹着。目前,杭州市档案馆现存馆藏最早录音档案是1974年的,现存录音资料共200件;馆藏录像档案最早的也在1982年了,现存录像资料共300件。

  这份详细的目录中,几乎所有音像历史资料都来自“公家单位”的工作记录,如大工厂的开会记录、一些河道治理的录像等等。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录像机和录音机都是奢侈品,不要说一般的私人家庭,就连公家单位,也得是大单位,才有这个实力拥有这样的大件。”骆如明说。

  比如录像带,《悠悠历史看今朝——前进中的“张小泉”》、杭州二轻总公司《东宝杯》交谊舞(时装)表演赛、《杭州二轻地毯与壁挂》、《杭州市中东河综合治理总指挥——昔日的中东河》、宁波电视台曾经播出的《东宝空调广告》……这些音像资料,无疑都来自当时社会建设中的“大事件”。

  如果没有这些音像,这些曾经的辉煌,也许就此归为历史的尘埃了。

当年很牛的清泰立交桥

留下了它的声音

  记者翻了翻录音资料,最有趣的大概要算清泰立交桥的两份录音——《杭州市中东河综合治理总指挥清泰立交桥开工典礼》(1984年录音),《杭州市中东河综合治理总指挥清泰立交桥落成典礼》(1985年录音)。

  为何会留下这些录音?现在已不可考。也许是心血来潮,也许是为了纪念,历史的偶然成就了这些沉睡了二十多年的录音带。

  不过清泰立交桥现在看看不起眼,27年前,它可是“华东第一”,也是杭州第一座立交桥。“全长1212米,桥宽24米,设有4个人行天桥……”录音带中传来的声音,当年都是让杭州人很骄傲的数据。

  桥两端4个雕像,分别叫鱼米之乡、香茗之都、丝绸之府、文物之邦,2009年7月,为配合清泰街整治,雕塑本来要移位,因为很多市民呼吁才保留在原址。

  “很多历史大事件,都没有音像记录,不过这座城市立交桥的建设,倒留下了录音,很不容易啊。”骆如明感慨,这是唯一一座目前在档案馆内留存有音像资料的桥梁。

目前暂列四大系列

历史的空白请你来讲述

  从文章见报到昨日的头脑风暴,杭州市档案馆的时间并不宽裕,不过,他们还是整理出了初步的“杭州口述历史音像资料计划”。

  目前计划,暂时包括4大块内容:杭州的风俗习惯、重大历史事件、西湖故事、老底子城巷。“我们的想法还很粗浅,希望市民和专家们支招,哪些口述历史是最紧急、最需要立刻留存下来的?”骆如明说,给杭州留下一部口述史,工作量很大,需要大家群策群力。

  接下来,杭州市档案馆将与本报联手合作,尝试进行口述历史的采集工作。由于口述历史记录必须找到亲历者、能比较清晰地讲述当年故事,因此我们也希望心中藏着故事、并愿意将这些历史的细节和大家分享的市民,能拨打96068,告诉我们你“珍藏”的历史记忆,以便让杭州市档案馆能分门别类地与你联系,并记录下你的故事(口述历史采集的具体操作流程如图所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11-16 05:39 , Processed in 0.17497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