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谈公益发展与问题 作者:7123皓皓
2011年11月28日 在做“义工”之初,我有一个观点,那就是:公益不分大小,没有区域之分。所以不管我们做什么,或者说不管在哪里做,只要帮助了别人就可以称之为“公益”。当然这与公益团体是有区别的。 11月26日有幸参与“上海公益伙伴日
”,见到了很多,学习到很多,公益组织好比植物,不同类型的机构有不同的习性和需求;喜阳的,要找到日照充足的地方,喜阴的,得呆在避光的角落。上海的公益组织有社区类型、志愿者、义工、基金会、学校等等类型,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告诉我们公益的繁荣,也是经济繁荣的一个侧面体现。 我也是走马观花式的学习、了解。至于公益伙伴的一些活动,很多也是我们自己(杭网义工)在做或曾经做过的,比如:
“衣加一”、“外来务工子女夏令营”、“探望空巢老人”、“社区老人夕阳红”、“爱在边缘——流浪儿童”、“环保嘉年华”。我当时在想,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我们公益的对象是一致的,我们公益服务意识是相同的。对于活动,我们只有能不能做好,能不能真正把有效、有限的资源发挥到极致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或群体或社会。对于其他部分问题,我后面也会提及。 听了两场讲座:一是宝钢的公益交流,一是微软的“NPO IT DAY 沙龙”。对于这两个讲座,我就不一一介绍。整体总结为以下两点感受: 一、
公益组织未来的趋势是“竞争与合作”。 合作:古人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大家在想,why?术业有专攻,资源优势的互补,精诚合作才是王道,大家各取所需,相互进步,只有这样才能多赢,影响更大、更远,这才是真正的公益。说到合作,主要有以下两个方式: A、“跨界合作”。上海推出“公益伙伴日”、搭建新型公益慈善平台,正是为了解决这样的困境,推动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机构跨界合作,实现三方需求和资源的有效对接,形成合作伙伴关系。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与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相互之间"跨界合作"的成功案例,显示了上海乃至中国(全球)公益生态趋好的态势。我相信这也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微软、腾讯等这样的大企业,在社会责任和公益这块,做的非常的出色,一方面源于他们的重视;另一方面,在于,他们会合作,懂得自己和其他团体的专长,不仅仅是他企业内部做公益,而是和大家一起做公益。 我想,这样跨界合作的模式,是我们杭州乃至浙江参考的一样模式,也是我们每个公益组织应该学习的一个模式。 B、公益组织间的合作。每个公益团体可能拥有不同的优势,每个团体也会有他们的弱势,作为公益组织的一员(一个团体),我们应该相互间多多交流、多多学习、多多合作。比如:公益基金会,他们可能有钱,但是缺少一些活动策划(执行)、专才等;支教社区,他们可能拥有一些专业的老师,但是可能资金匮缺。如果这两者合作,是不是可以帮助到更多相对贫困地方的孩子。 我们“杭网义工”可以说在这块做出了一些典范,我们和高校志愿者,合作“爱在衣加一”,和其他的公益组织也有合作。 竞争:主要从资源的角度来说。前面提到,公益能不能做好,两个关键因素:策划、执行。一个优秀的策划加上一个有力的执行才是完美公益。然而面临众多公益团体,这可是两大难,这个两大难归根到底也可以说是资源的问题。在大家面前。资源是有限的,把握资源、开发资源是公益团体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经之路,抢夺有限资源那么也就是一个残酷的现实。 “人”是资源中最重要的关键,也是一切公益事业的前提。优秀的公益人才,不仅仅是要培养,更是要能够留得住。因为策划方案、执行都需要人来完成。 钱,我不想回避这个问题。当然这也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公益组织要学会生钱,会利用自己的品牌活动、优秀项目找到各种“跨界合作”。未来的企业公益或者说政府相关的公益资助,应该是招标式。一定的钱,哪个组织能够得到这个钱,需要考察他们的团队,考察他们的方案,观察他们的执行。 也许只有竞争,才能营造一个良好公益圈健康、快速成长的一个大环境。 二、阳光财务
前面提及“钱”是一个敏感的话题。钱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自郭美美(红会)事件后,给中国的慈善(公益)事业敲了一个警钟。当然任何一个事物的成长都有一个发展过程,这件事对于我国的慈善(公益)事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监督机制等等的完善也可以说是一个影响有力的一个推进。
阳光财务既是一个公益团体面对广大社会监督的一个方式,也是一个树立形象、获得资源的一个活名片。目前公益组织才这条路上存在如下问题:
A、专业财务人员缺少。很多的公益组织是草根成长,没有专业的财务人员,或者财务人员是兼职的,或者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养活(留住)一个专业财务人员。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也是相关组织或者公益团体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B、财务软件。财务软件没有统一标准。当然,财务软件只是一个工具,一个快速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政府相关部门或者软件公司按照公益组织的统一需求(标准),开发一套相关软件; C、财务平等公开。财务公开,很多地方政府、公益团体也有在做,但是做得不是很好,我暂且称之为不“平等”。在一个监督机制下面,大家希望看到的“财务公开”是存在一个共享平台,看到财务公开的明细,并且大家都能看懂,而不仅仅是专业的财务人员才能看懂。 希望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的公益事业也是日新月异、日趋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