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053|回复: 27

[转帖] 【过往】八十年代的上海街拍 [28楼新增网友提供的1966年上海交通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30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八十年代的上海罕见彩照(1/9)


1980年代的上海,如此安静,物质并不让人眼花缭乱,但那是个知足而亲近的年代。









1982年俯瞰南京东路,尖顶是和平饭店,旁边是中国银行,黄浦江对面的高楼大厦都没有建立起来。当时的上海,整个城市尚未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连马路上的汽车都还保持着1970年代的慢悠悠。


  自从1960年代,在自家住的胶州路常德路口的老洋房里拍下第一张照片之后,摄影师陆杰实际上就开始进入了记录上海的过程中。也许那一刻他端起海鸥相机的行动只是出于对周边的人的兴趣,对周边人的生活的兴趣,那时的镜头捕捉,其实是无意识的。


  陆杰小时候会有一段日子离开上海,坐火车到远离这座城市的祖母身边生活,上海,便又成为一个有些陌生感,新鲜感的城市。随着火车的来回,沿途的景色也开始变换,都和祖母身边的安静的生活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景象,而来来往往间,上海本身,也开始了景观的变化,这些变化,也许沉浸其中的人日日目睹倒并不惊心。


  陆杰的名字,最近突然在网络上被许多人知晓,正是因为他追拍了整整三十年的上海影像,那些曾经无比熟悉却又被城市飞速发展滚滚而过的车轮无情碾碎的弄堂和飞奔的童年,那些几乎已经沉入了许多人记忆深处不再轻易开启的光影,让网络上的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讨论与补充的队伍,景观背后的故事被一次次进行了个人经验的补充,愈发充盈了关于这座城市温暖的细节。


  三十年,“非专业摄影师”陆杰手里的相机从海鸥变成了罗莱、哈苏、莱卡,暗房里的神秘气息和在红光里的显影等待,让他始终坚持着使用胶卷与这个城市进行着温情而无言的交流,数以十万计的底片,就像无意间进行的一个穿起城市的跳跃瞬间的大型纪录片。


  “1980年代的上海,如此安静,物质并不让人眼花缭乱,但那是个知足而亲近的年代,那时,背个包走在街上,就能进入人群,与人交流。”这些1980年代的照片,也正是这样得来的。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共9页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3 收起 理由
夏日狂歌 + 1 古典,怀旧
popo11 + 1
姜峰 + 1 非常漂亮的老照片.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0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1980年时的“第一湾”,黄浦江对面的陆家嘴彼时没有东方明珠,没有环球金融中心,没有金茂大厦,也没有香格里拉,黄浦江轮渡码头上来,延安东路口的过街天桥最初是正方形的,可能是上海最早的天桥,后来改建过几次。过了这个天桥就是东风饭店,后来开了上海第一家肯德基。




  1980年代初,淮海路上的西餐馆收银台,那些熏火腿、红肠面包等等,都不超过一块钱,冰淇淋咖啡只有五角钱。




  1984年,华亭路服装市场上集中了很多外贸服装,成为当时上海的时髦发源地。改革开放带来的外面世界的气息首先从人们对美和潮流的认识上开始。





  1983年的一桌酒席,位于当时最高级的国际饭店,价值二三十元,茅台酒8块钱。这桌酒席的规格很高,当中的是什锦火锅,旁边的是茄汁鲳鱼,有鸭蛋围边的是霸王鸭,蟹粉豆腐、熏鱼、红烧蹄髈。饮料桔子水,喝了之后舌头上会留有黄黄的一层。



  1984年,人民公园,沐浴着晨光看书的女子,发辫上系着的蝴蝶结和椅背上挂着流行的军用书包,都是那个时代的特有。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86年的人民广场,“外教”是个新生事物,他们与戴着红领巾的学生们一起溜冰,现在,他们身后的看台早已拆除,建起了上海大剧院。

  

  1981年,八一建军节,人民广场上进行的阅兵式,三轮摩托车阵。当时背后的大楼是市人大常委会所在地,参观阅兵式的有机关人员、劳模,领导、陆海空部队人士也会参加。1984年之后,这样的阅兵式就取消了。


  1985年,志丹路68路车站。每年夏天暴雨刚过,上海大小马路都会“水漫金山”,上下班的人们急于上车,互相帮忙让拥挤的车厢再能多挤一个人。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陌生城池 + 1 老照片总是勾起人无数的回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0-31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桌佳肴一定是没有任何添加剂的了,纯天然制作……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xuechunbo + 1 一个没有食品造假的年代。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0-31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84年的那个女孩衬衫是土了点,但看起来还是蛮漂亮的。
发表于 2011-10-31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jason 的帖子

看着馋,炭烧火锅,现在都没人生产了,我记得最后一次吃好像是95年的样子吧,以后都改成电的了
发表于 2011-10-31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ganyilai 发表于 2011-10-31 12:36
回复 jason 的帖子

看着馋,炭烧火锅,现在都没人生产了,我记得最后一次吃好像是95年的样子吧,以后都改成 ...

我前些年去北京王府井上的东来顺,那里好像还是烧炭的,有股淡淡的炭香……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xuechunbo + 1 旅行家、美食家。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0-31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jason 的帖子

生火是门手艺啊,一般人不一定点得着搞不好还满脸黑,哈哈
发表于 2011-10-31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8块钱茅台,现在加两个0都不够了
发表于 2011-10-31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ganyilai 发表于 2011-10-31 12:36
回复 jason 的帖子

看着馋,炭烧火锅,现在都没人生产了,我记得最后一次吃好像是95年的样子吧,以后都改成 ...

炭有还是有的,很难见到而已
发表于 2011-10-31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怀念小时候啊,那时候去上海,那人是真的淳朴啊。想想那时候,虽然物质条件不如现在,但其实人过得也挺开心的。
发表于 2011-10-31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是的空气海宁清晰,而人们的衣着都很朴实
发表于 2011-10-31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是对那桌子菜有兴趣.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xuechunbo + 1 吃客、美食家。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1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消失的“巨龙车”  新民网   萧君玮摄


  【新民网·独家报道】"如果我不拍,很快这些东西就都没了",专门以上海为对象进行拍摄的摄影师陆杰拿出了压箱底的珍贵照片向新民网记者介绍到,他正在筹备开办一个关于上海历史的小影像馆,有机会的话,要把这些老照片与世人共享。而关于整理照片这个想法的契机,陆杰说:"以往这些照片都没人关注,但从5年前起,老照片好像突然开始珍贵起来。这可能是因为上海天天在变,而有些东西一旦消失,如果没有记录,那将永远消失"。


  说话时,摄影师陆杰手上正拿着一张南京路的全景照片,照片上,被称为"巨龙车"的老版公交,最早款的大众轿车,只能看到黑、白、绿三色穿着的人潮皆清晰呈现,恍若昨日。


  陆杰说,这张照片摄于改革开放之前,大概可以一窥当时的交通状况和社会面貌。"当时的南京路很厉害,全国各地的人到上海都要去走一走,现在再去看,完全不是一个样子,唯一还保持原样的商铺,也早就不卖原来的东西了"。


  关于上海的交通变化,陆杰感触良多,他所拍摄的照片中,明显的记录了上海的交通变迁史。老帆船的消失,“巨龙车”退出历史舞台,外滩改建,十六铺的最后一班船,高架天下第一弯的建成,地铁工程,外白渡桥飘移改造。陆杰可说是经历了上海交通史的所有变革,让他谈谈印象最深的一次,这位深受国家地理杂志影响的摄影师表示,想不出来,只觉得,每一次都很重要,每个场景都有拍下照片的价值。


  交通就是城市的脉络,消失的"巨龙车"被更高效快捷的轨道交通所取代,在上海的地下,更多地铁线路正在建设。陆杰的镜头没空停息,留白之处,尚有许多。(新民网 萧君玮)


以 下 陆  杰 作 品 :




陆杰作品:不再存在的十六铺



陆杰作品:刚建成的东方明珠



上海影像(231号)1994年南京路-那时路上行驶的出租车车型还不少.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1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影像(90)1990年南京路.



上海影像(96)南京路,西藏路口天桥.





上海影像(172)2000年拍摄 外滩第一湾.



上海影像(88)1983年巨龙车.



上海影像(158) 1990年拍摄.



上海影像(83)1993年浦东航拍.



上海影像(176)1985年拍摄 徐家汇.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1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享图片--上海影像(87) 南京路1984年.jpg



分享图片--上海影像(192) 1980年拍摄-南京路.jpg



分享图片--上海影像(185) 1999年拍摄--建设中的轻轨3号线(穿越内环线).jpg



发表于 2011-5-30 11:22:16 |只看该作者

过去我们总是畅想未来是因为我们太落后了,今天我们回忆是因为我们发展了,却发现发展过程中又少了些什么记忆


发表于 2011-5-30 21:29:07 |只看该作者

昔日朝朝,今日暮暮。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1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杰:拍完世博想“封镜”
2010-05-04 06:27:00 来源: 大众日报(青岛)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本报记者李鹏飞王亚楠

陆杰,摄影家。刚刚开幕的世博会把他的影响推向全国。在一个“人人都是摄影家”的时代,他用沉静的镜头俯瞰上海这座东方大都市,创作了对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最完整的图象记录。


世博绚丽开幕陆杰却想“封镜”


陆杰说我们找不到他的工作室,就在路边等我们。走进沪闵路上海航宇科普基地院子里、一栋三层小楼上加盖的顶楼,就是陆杰的工作室了。两间相邻的小房子,一间仓库,一间工作室,到处是他的作品。许多照片,现在已经成为经典了。


工作的痕迹不仅是作品,还有创作提纲:一个板子上钉着几张纸,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选题,每一个选题的背后都沉淀着他的思考和辛勤。


“是世博会给了我一个机遇!”陆杰拿出厚厚的一摞用于制作书稿、贴满照片的牛皮纸和记者一起翻看。


从1992年的南浦大桥——上海第一座跨江大桥,到如今在它下面绵延展开的世博园;从2002年庆祝申博成功的各种喜悦表情,到白莲泾居民动迁、世博园开工建设、中国国家馆奠基,再到现在流光溢彩的世博园区……


8年的世博历程,陆杰经历了一次巅峰体验。曾经沧海难为水,一次接受记者采访,他说,不知道该拍什么了,想“封镜”。
镜头记录的故事见证、参与、建构了辉煌


工作室右侧墙上,显眼的是一幅黑白大照片,也是陆杰的作品。照片的内容,是从外滩向东看,前景是外滩那些著名的建筑,主体是一片低矮的民居,看上去一片空旷。陆杰从设计的样本书中找出一张彩色图片说:看!这是同一个角度拍的!


那里就是浦东陆家嘴,黑白照片里的空旷已被高楼大厦替代,彩色照片陆杰拍出了一个中国的曼哈顿一样的感觉。九十年代那段历史,就这样被他浓缩到两张照片里了。


有这样的眼光,他发现了不一样的“世博”。那时,很少人知道他在做什么。他兴奋地在一片片忙碌的世博工地里挖掘,朋友打电话询问他的行踪,常常会追问一句:“你在世博园?哪儿?”


他的创作的价值是得到认可的:2006年,上海文化发展基金向他提供了第一笔给个人的资助:影像记录“迎世博变迁中的上海”。


那一年,陆杰的世博专题里,很重要的一个题目是动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为了世博会,18300户居民和227家工厂全部搬迁。那是一次艰难的寻找,陆杰几乎跑遍了白莲泾社区所有涉及到的大街小巷,寻找最动心的拍摄对象。在一家即将拆迁的工厂的外墙上发现了那时惟一一条标语:“为了世博会,建设新上海”。此后他就盯上了,几个月里时不时打电话和企业及施工方联系,终于等到拆迁那一天。在他的资料里记者看到了那个典型瞬间:旧厂房拆了一半,烟雾漫起在标语上方,吊车的巨臂停在半空——这一刻就此成为城市的历史。


陆杰的另一组作品,是白莲泾社区的一个人家,定居当地400多年一个家族的祖孙三代。打动陆杰的,是两位老人1949年的结婚照,西装分头、西式婚纱。陆杰在小弄堂转的时候,偶然听一个在周家渡用摩托车载客的陌生人说起这户人家,随后他意识到这个题材的价值,就去寻找这个陌生人。“不知道跑过多少路、吃过多少饭才熟络起来的!”回忆起那段经历,陆杰感叹说。
当世博盛会成功开幕后,这组照片的意义就显示出来了。这样的作品,陆杰有很多,说起来也很开心,“五年前的你可能有,十年前的呢?我有的可是二十年前的!”


搞过连环画的陆杰用镜头记录了历史,因为世博,这些故事见证了、同时也参与、建构了辉煌。在数码时代的今天,陆杰一直都坚持用胶片,代价很大;他一直坚持自己的风格,独自创作。他拍上海,拍上海人,拍世博,也从他拍摄的题材中学习。记者采访时,他回忆起自己拍摄的一对残疾人夫妻:两人只有一只手,但他从来没感觉他们缺少什么,那个有一只手的妻子1994年就开始用电脑了。他感叹说:这样的时代,不努力就会被淘汰的。


“30年就做了这一个专题”


陆杰有一个特别之处,只拍上海。他太爱上海了,以至于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几岁时初次接触照相机,镜头里的世界让他着迷,现在回忆起刚看到影像在显影液里一层层显现的体验,仍然鲜活。他的镜头里,与其说是人物和风景,不如说是他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感情。在他心里,“真正的上海是很安静、很美的”。风从海上来,风姿绰约的上海骨子里却是很“中国”。


上海世博会第一次历史性地将园区选址于市区,黄浦江畔两侧这块过去的工业基地,上海完成一次华丽转身,成为今后发展的一个新高点。而据上海市有关部门统计,2005年至2012年间,仅上海计划新建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就达到10条,新建线路总长389公里,总运营里程达到510公里,短短几年间,上海的城市轨道交通长度就一举迈入全球前三甲。事实上,就在5年前,这个数字还只有125公里。


因为世博会,上海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盛宴,陆杰的镜头一度应接不暇,他记录了消失,也记录了成长。为此忙碌了8年后,他忽然发现自己不需要再拍了,不光是世博,还有上海,拍了30年的上海。




“‘拍’不重要了!”陆杰觉得,也许再过十年,上海整个城市的基本格局也就是这样了。大建设之后,上海将进入相当一段时期的休养生息,在细节上作修补、完善。


陆杰已不甘于仅仅以影像记录城市的变迁。因为他忽然意识到:这不是他个人的东西,而应该成为社会的东西!那是一种和“城市”交流的感觉,也是上海这座城市走过30年的经验。“原来30年我就做了这一个专题!”


决定“封镜”的陆杰并没有闲着,他手里掌握着一个很大的宝藏,他的作品也引来社会的关注,下一个目标是整理、挖掘这30年影像的社会价值,把上海的经验和当时可能没能考虑到的一些东西都提供给中国其他城市。

(来源:大众日报)
(本文来源:大众日报 )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1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东西可能永远地不复返了——拍上海30年的摄影师,他的工作室和作品
陆杰

职业身份:《上海画报》摄影记者

拍摄进度:5-10卷/天

驾驶行程:100公里/天,35000公里/年

器材配备:

尼康F3/尼康FM2——总共拍坏两套FM2,一套F3;

佳能EOS-1V——有2套EOS-1V,一套用于反转片,一套用于黑白胶片;

莱卡M6——一套,适合于24小时进入生活化的拍摄需要;

哈苏——一套,曾用该机器记录了上钢三厂、江南造船厂等大专题的拍摄;

林哈夫——一套,大画幅相机,用于记录大场面;

佳能 5D——用于平时纪录,便于抓拍。

主要摄影作品集:《世博日记》

  带着全套的摄影器材,驾驶着一辆切诺基,陆杰穿行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一拍就是30年。他告诉记者,自己基本上不出上海拍摄,但即便如此,其车子的行驶里程,平均每天达到100公里,一年35000公里,其间还报废了一辆车。这种和时间赛跑般的拍摄,让陆杰积累了近20万张底片,足以记录上海30年的变迁。陆杰说:“以往这些照片都没人关注,但从5年前起,老照片好像突然开始珍贵起来。这可能是因为上海天天在变,而有些东西一旦消失,如果没有记录,那将永远消失。 ”


  有故事的照片


  陆杰的工作室,坐落在沪闵路上海航宇科普基地院子里、一栋三层小楼上加盖的顶楼。两间相邻的小房子,一间仓库,一间工作室,到处是他的作品。若不是他等候在路边带领着记者进去,外人很难找得到。但这里的许多照片,现在已经成为了经典。


  工作室的墙上随意粘贴着各种影像:棚户区普通人家的露天晚餐,建设中悬空而止的3号线,苏州河船民家新生的婴儿、新天地改造前石库门里的琐碎生活……这些照片边上,都贴着一份EXCEL格式的选题名录,整整一百个专题被各自标上了不同记号,表明“年度重点”、“进程中”、“即将开始”或者“已完成”等具体的操作进度。


  陆杰告诉记者,以前画连环画的经历,让他在端起相机的初期,就对故事特别关注。而上世纪80年代初,那些由海外亲戚陆续带回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更是让他如获至宝。“那些图片太震撼了,照片中有故事,让人看到很丰富的东西。”这些都奠定了他日后“纪录上海”的工作方式。陆杰的摄影更加类似于一种用传统相机完成的“纸媒纪录片”。于是,在很多年里,伤痕累累的尼康相机,每天行驶100公里的切诺基以及24小时开通的诺基亚,构成了他生存状态的基本写照。而在拍摄同时,他还留下大量采访手记和思考,业余时间开始系统学习人类学、历史以及社会学专著,他时常感到时间的紧迫。


  最熟悉的生活记忆


  陆杰有一个特别之处,只拍上海。他太爱上海了,以至于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从少年时初次接触照相机,镜头里的世界就让他着迷,以至于现在回忆起刚看到影像在显影液里一层层显现的体验,仍然鲜活。他的镜头里,与其说是人物和风景,不如说是他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感情。他说,作为一个摄影师,自己很幸运,因为正好赶上了上海巨变的30年。“这些照片不是我个人的,而是这座城市给我的。”


  陆杰喜欢拍摄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比如新移民专题、中远两湾城、苏州河系列、新天地变迁……很多场景早已不复存在了,只留在了底片和曾亲历过的人们的心中。


  和陆杰年龄相仿的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说,自己成长于上海的弄堂世界,熟悉她的肌理、节奏和韵味。“我是陆杰照片世界里的真实人物,亲历了陆杰告诉我们的几乎所有的故事,所以天然地会对这些照片发生强烈的感情。”而陆杰拍摄的一个修棕绷的镜头,更是撩拨着于海对那些曾经最熟悉的生活记忆:“小时候,家里都睡棕绷,睡久了棕绷就会松弛,就需要请专门的师傅来绷紧棕绳,但无需你去寻找,因为你总能听到弄堂里的吆喝声,‘坏个棕绷、藤绷修伐?’”面对陆杰的老照片,于海看到的是那些渐行渐远的背影,他感叹,很多东西“居然真的消失了,更可能永远地不复返了”。


  而陆杰曾经拍下的一张反映过去年代人们挤公交车(当时称为“巨龙车”)的老照片,近日在微博上被疯狂转载。不少80后表示,看到这照片,就会想到小时候父母或爷爷奶奶带着自己去挤公交的场景,内心情感瞬间被引爆。还有那张上世纪80年代末肯德基店刚刚进入上海时,家长带孩子去吃自己却舍不得吃的画面,也让如今的年轻人唏嘘不已。


  一跟就是十数年


  陆杰长期坚持专题摄影。镜头,对他而言,只是一种关注现实的工具,帮助他完成对时代的主观参与和客观纪录。为保持原生态拍摄,他尽可能融入被摄者某一阶段甚至长年累月的生活,并进行着颇为密切的情感交流。


  很多家庭,他一跟就是十数年,出现他镜头中的刚出生的婴儿,如今都是中学生、大学生了。陆杰自己说,拍纪实专题,技术是其次的,最难的是坚持下去的毅力,和面对拍摄对象不同命运时按下快门的勇气。


  他回忆起自己一路跟踪拍摄的一对残疾人夫妻——库海洋和王丽,两人只有一只手。从他们结婚生子,到如今儿子已经十多岁了,王丽也迎来了辉煌的事业。陆杰为两人拍摄的摄影集《送给儿子的礼物》即将出版,他把样书递给记者,沉甸甸的书,承载着长达十多年的关注和情感,以及对这对残疾人夫妻顽强奋斗的赞赏。“我从来没感觉他们缺少什么,那个有一只手的妻子1994年就开始用电脑了。而没有手的丈夫库海洋,却写的一手好书法。”


  陆杰说,在这个人人都是摄影家的时代,随手拍拍确实不难。但要像拍纪录片那样拍,能否坚持很关键。“有人拍动物世界,在非洲丛林一呆就是十年,甚至用上了一生时间。”


  陆杰专题创作最巅峰的体验,当属8年的世博拍摄。 2006年,上海文化发展基金向他提供了第一笔给个人的资助:影像记录“迎世博变迁中的上海”。


  在大量的图片中,陆杰拍下过这样一组作品,那是白莲泾社区的一个人家,定居当地400多年一个家族的祖孙三代。当时打动陆杰的,是两位老人1949年的结婚照,西装分头、西式婚纱。陆杰在小弄堂转的时候,偶然听一个在周家渡用摩托车载客的陌生人说起这户人家,随后他意识到这个题材的价值,就去寻找这个陌生人。“不知道跑过多少路、吃过多少饭才熟络起来的!”回忆起那段经历,陆杰感叹道。


  这样的作品,陆杰有很多,说起来也格外自豪,“五年前的你可能有,十年前的呢?我有的可是二十年前的!”


  建上海历史影像馆


  拍了整整30年,陆杰说,自己最痛苦的时候,莫过于一个专题刚刚拍完,但下一个大目标尚未显现,这时候心里空落落的。就如同他为世博忙碌了8 年后,忽然发现“拍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陆杰的理由是,也许再过十年,上海整个城市的基本格局也就是这样了。 大建设之后,上海将进入相当一段时期的休养生息,在细节上作修补、完善。


  面对着多年拍摄积累起的近20万张底片,陆杰开始梳理自己。“就像一棵大树,需要时时修剪一样,你会发现有哪些东西不足,哪些东西又太多了。”


  正是在这个“修剪大树”的过程中,让陆杰意识到,他手里掌握着一个巨大的宝藏,而这一切并不是他个人的东西,应该成为社会的东西!那是一种和“城市”交流的感觉,也是上海这座城市走过 30年的经验。“原来30 年我就做了这一个专题!”


  放慢了拍摄脚步的陆杰,不再仅仅满足于以影像记录城市的变迁,他的下一个目标是整理、挖掘这30年影像的社会价值。


  陆杰拿出了许多压箱底的珍贵照片向记者介绍,他正在筹备开办一个关于上海历史的小影像馆,有机会的话,要把这些老照片与世人共享。“看30年的照片,每个人都可以学到东西。这个时代能挖掘出金矿,关键是,你关注了么?”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1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杰的专题
        
影像档案

  苏州河系列

  拍摄时间:1981年-2003年

  拍摄重点:河道、桥、船、船民、两岸(仓库、码头、工厂、民用建筑、居民生活)、两湾一宅系列……

  黄浦江系列

  拍摄时间:1975年至今

  拍摄重点:(两岸)码头、仓库、渡口、造船厂、船、十六铺、领航员、世博会(其中世博会从 2002年开始拍摄……

上海三部曲

  老城厢

  拍摄时间:1981年至今

  拍摄重点:以南市区为中心的老城厢,它们所代表懂得不仅仅是上海的古老建筑、上海的生活方式,更重要展示了上海人独有的文化形态,老城厢里居住的主要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在喧闹繁华之下,留存着十分温情细腻的面目。

  棚户区

  拍摄时间:1995年-2002年

  拍摄重点:苏州河边的“两湾一宅”(潘家湾、潭子湾、王家宅),这里曾经是上海最大的棚户区,居住着10500户居民,和147个单位。在棚户区的日新月异的改造中,更多关注消失的旧建筑以及人物与建筑的依存关系。目前棚户区拍摄在2002年已经基本完成。

  石库门

  拍摄时间:1990年代初至今

  拍摄重点:上海石库门为中心,其中包括了新天地整个改造变迁的过程。

  除了以城市为背景的专题,还完成了几百组人文专题,视角对准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们,有记录跨国婚姻的,有记录来上海打拼出人头地的新上海人的,还有记录那些各行各业的普通人的生活。

发表于 2011-10-31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1-10-31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而在拍摄同时,他还留下大量采访手记和思考,业余时间开始系统学习人类学、历史以及社会学专著,..."
        ——佩服!
        以前挺喜欢看上海另一个摄影人——陆元敏的作品。相比之下,这位陆杰的作品,关注的东西更广阔些。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藏路南京路天桥
新闸路西藏路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州路


外滩


外白渡桥
上海市区鸟瞰 80年代
上海体育馆 80年代
上海第一食品店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外滩


上海邮电管理局大楼 85



原上海市政府大楼




徐家汇大千美食林



1984年拍摄徐家汇



1982年拍摄 徐家汇
1985年拍摄 再发一张从地面上拍摄的漕溪路中山路口情景
1985年拍摄徐家汇漕溪路
1980年拍摄-南京路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1987

1985拍摄-上海新华书店
1983
1987年 大哥大, 霸气!
1981年航拍南京东路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京路1984年
南京路西藏中路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5-4-29 21:08 , Processed in 0.73814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