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者注:这是一篇哭笑不得的新闻,原本知道有关部门弱智,为了让高架快,不惜牺牲地面芸芸众生的利益。但是,实在没想到会二到这个程度,居然还要去写这么篇文章去歌功颂德,这不冒天下之大不韪么。
本报通讯员 庄琪 谢晓颖 陆毅 本报记者 徐建国/文 董旭明/摄
中河上塘高架作为杭州南北交通的主动脉,在整个城市交通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是,近些年来,这座原本设计为快速通道的高架却更像是一个大容量的停车场,不仅主动脉的优势没有得到体现,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担心它会否不堪重负——株洲等地陆续发生了高架坍塌的事故后,更是强烈地触动了人们的神经。 如何给中河上塘高架提速、减负,让堵在高架上的车快跑起来?这让相关部门颇费脑力。 杭州交警部门在中河上塘高架启用之初,就不断尝试着各种治堵措施。10月8日以来,各种措施“多箭齐发”下,人们终于惊喜地发现,高架路上空了,车子速度快了,快速交通优势又体现出来了。 中河上塘高架今年正逢全面通车第7年。“七年之痒”,至少从现在来看,它已能安然度过。 现状:高架上开车通气多了 张师傅是省外事公司的出租车司机,他的车几乎每天都要在中河上塘高架上跑。“高架现在比以前好跑多了。” 两天前的早上,张师傅从滨江接了个客人到杭州大厦,从滨江上了高架,一路上几乎没遇上任何堵点,路上总共踩了三脚刹车,时速一般都能开到40公里,20分钟不到就下了高架。相比以前,同样从江南大道上高架、环北匝道下高架,没有10脚刹车和半个小时肯定是下不来的。张师傅说,他每天下午3点半要在城北换班,以前至少要留半个小时预留时间,现在差不多15分钟就够了。 昨天早上,记者开车,上午9点58分从德胜上高架。匝道上车子比较多,慢慢前行,差不多开了4分钟上了主车道。上主车道后,时速一度拉到了60公里,中间踩了两脚刹车,最后从体育场路匝道下去,看看表,10点08分。一上一下总费时为10分钟。而要是在以前,这段路程开个半小时也不足为奇。 回顾:10月前,高架常常全天拥堵 资料显示,中河上塘高架建于1999年,全面通车时间为2004年10月,设计流量是2500辆/小时。 交警部门人士说,开通前几年,高架南北交通主动脉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后来就有了早晚高峰。2007年初,高架早高峰时段是7点20分到9点。2009年起,早高峰时段从6点50分(后来又提早到6点45分)持续到11点30分。 “差不多一小时后,车流量又开始反弹。”机动大队指挥室警官费涛说,高架整日处于饱和甚至超饱和的运行状态,有时一整天都根本没有平峰时段。 拥堵到底多严重?今年中秋假期前夕,高架堵车一度从最南边的复兴大桥排到了北面的南庄兜上口,基本上是一头连着一尾,堵车跨越了余杭和滨江两个区。 探究:车流多“节点”多,高架拥堵主要原因 高架之所以堵,跟机动车保有量陡增有关——截至目前,杭州主城区机动车保有量已接近80万辆,且仍以每月1万辆的速度递增。而在2002年底,杭州主城区的机动车保有量只有14万辆。 高架拥堵也与相关楼盘的入住率提高关系密切。7年前,高架刚开通时,滨江一带还大多是在建楼盘,而这两年入住率提升明显,特别是2008年、2009年,随着大批楼盘交付入住,高架交通格局发生了变化,车流明显增多。 家住滨江,工作在市区,高架成为这部分人群的出行主要通道。数据显示,10月8日前,高架日最大流量为4000~5000辆/小时,已超设计流量的一倍。 此外,造成高架拥堵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设计本身存在一定问题,“节点”太多。由杭州交警机动大队进行交通管理的高架桥面范围是,南起复兴大桥南侧,北到南庄兜上口,总长21公里左右。在这21公里的桥面上,分别有上石、德胜、环北、涌金、复兴等5座立交,平均4公里就有座立交,除此之外,还有庆春路等24个上下匝道口。交汇点多了,自然影响通行效率。 变化:车速是怎么提上去的 高架之拥堵现状,交警部门其实一直在研究相应的解决之策,“保卫高架”行动早已开始。 禁行、限行。2004年,高架全面通车当年,交警部门就全天禁止大货车上高架,小货车和大客车白天也遭禁行;2008年,高污染车辆也被列入禁行车辆……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安全隐患,提高了通行效率。 优化通行轨迹。2010年6月24日零时起,交警部门禁止从文晖路上来的车辆从体育场路下高架。通行效率明显提高,事故率只有原先的1/5。 高峰封闭部分入口。2004年8月起,每天7点15分到8点45分(后来调整为6点45分到8点45分),封闭环城北路西向南、东向南上中河高架入口。2010年9月起,工作日每日6点45分至7点45分,庆春南向北上匝道封闭、文晖路北向南上匝道交替放行。 但是,不得不承认,相对持续增加的车流量,上述的保畅效果迅速弱化,道路拥堵依旧严峻。真正的变化始于今年10月8日,多种措施环环相扣,人们才感觉到道路通畅了,车速快起来了。 措施之一:错峰通行。使早晚高峰主城区每天上路车辆平均减少约15万辆。 措施之二:匝道时间再次调整。庆春路上匝道调整为每天6:45—19:00封闭;中河立交东向南上匝道调整为每天6:45—19:00封闭;中河立交西向南上匝道调整为每天6:45—8:45和17:00—19:00封闭;禁止机动车利用涌金立交东西方向直行。这一措施,大大减少了主线的通行干扰,速度得到提升。 措施之三:利用隔离设置,保障主线通行。文晖路上匝道有两个车道,上高架后,车辆都被引向了最右车道通行。“采取这个措施后,对主线的干扰就更小了。”交警部门称,以前这里是一个“障碍点”,车子停停开开,但现在主线通行车辆驶过车速达到40公里/小时基本上没问题,改善效果比较明显。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车辆排队明显缩短:现在南向北最长也就排到复兴大桥桥中,而且是保持通行状态;现在早高峰到9点以后就开始回落;车子停滞时间减少,车速开到60公里/小时也就不难了。 惊喜:通畅还能保护高架桥体 黑压压的车流停滞在高架上面的场景,总是让人担心它不堪重负。杭州交警支队秩序处人士表示,现在高架全天的流量跟以前相比可能未必减少,但车辆通畅,对高架桥的质量能起到保护作用。 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许祝安对此表示认同。他说,桥体也会产生“疲劳”。大量的车辆滞留在高架桥面上,桥体的压力自然很大,长此以往,对高架桥的损伤自然也会比较大;而如果行路通畅起来,高架桥的承受力就会小很多。“这就好比弹簧,如果长时间地压着,就很难回到原位了,压一下松一下,就要好很多。” 桥梁检测专家杨超博士说,这是因为通畅后,单位距离里的车辆更少了。打个比方来说,在100米长的高架桥面,如果拥堵情况下,停留的车辆可能有20辆。而通畅的情况下,可能只有五六辆车。“五六辆车子对这一段桥面的压力,当然比20辆车子产生的压力要小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