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铁二号线预计将于25日中午12点恢复正常运营
2011-08-24 03:41:16 共[url=]0[/url]条跟帖 我要报料
[导读]施工方提出两方案,一是铺临时轨道昨晨就恢复通车,一是停运大修明天中午正常通车 市长季建业当即拍板: 市民安全第一,宁等两天不抢工期[我说两句]
施工人员在抢修。
地铁发布出行公告。
事故现场,地铁抢修人员正在加紧施工。晓庆 肖雷 海勇 摄
不抢工期确保抢修质量
前日的地铁故障发生以后,南京市市长季建业、副市长陆冰等市领导来到现场视察,指挥抢修工作。
季建业市长特意通过检修通道进入隧道,来到故障段查看道床受损情况。在听取了地铁方汇报后,他特别强调,要尽快查明原因,邀请权威专家前来把脉,抢修人员要强化组织,确保抢修安全。在地铁二号线组织临时运行方案时,必须确保列车调度安全。要尽最大努力把对市民出行的影响降到最低。根据季市长的要求,南京地铁建设指挥部连夜邀请专家召开会议,两位来自北京的权威专家前日晚上12点飞抵南京,凌晨一点开会分析事故原因和处置恢复方案。
“二号线哪天能通车,几点能通车?”这成了众多市民最为关心的问题,也让抢修者倍感压力。“如果要快,按照简单的方案,我们保证明天早上就能通车;如果要解决长久的方案,可能要耽搁几天。”施工方研究后提出了两套抢修方案,一种是先对故障紧急处理,先铺设一条临时轨道,尽快恢复二号线的全线通车,满足市民出行需要,然后再利用夜间时段抢修。第二种方案,则是一次性彻底解决这一区间的问题,但是耗时较长,预计花2天时间才能完成施工,事故段需要停运,会影响市民的出行。
“先通车?这个不能玩!”拿到相关部门提交的两份施工方案后,季建业市长当即表示,这个工期抢不得。他强调,地铁二号线地质条件复杂,故障段轨道处于地下40米,抢修施工必须尊重科学规律,认真听取专家意见,严格按照施工程序进行。最终,根据权威专家的意见,南京市政府决定采取一次性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宁愿多花两天时间,也要确保施工安全和抢修工程的质量。季建业指出,维修方案要从长远出发,不仅要解决当前出现的异常,还要制定出一套科学检测、检修的方法,确保未来不再发生类似故障。
原因查明
地下水压导致道床瞬间隆起
经过进一步的调查,地铁二号线这一故障的原因进一步明晰:由于连日降雨造成的高水位、高水压,导致水压将道床下的“二衬”击穿,当重载列车通过时,导致道床局部瞬间隆起卡住列车,造成了列车的停运。对于公众比较陌生的道床“二衬”,地铁工作人员解释道,这是轨道地下的一层维护结构。
也有不少读者有疑问,为何道床出现隆起,地铁方没有及时发现?南京地铁运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现场的调查,发现这段道床是瞬间隆起,并非是渐进过程,因此隧道的检测设备和人工巡检并未发现异常,也无法采取工程型措施予以防范。
据地铁运营公司负责人介绍,经过专家的认定,这次故障是由地质灾害引起,地铁指挥部一方面紧急采取措施处置,另一方面也随即对隧道地面沿线踏勘,未发现其他异常。根据现场实现情况和各方研究结果,专家组拟定了抢修和恢复方案,确保25日中午12点前恢复通车。
地铁运营公司负责人特别解释道:“之所以要花这么长时间,一是由于施工区间地质条件复杂,抢修修复需要一个过程,考虑到工程质量安全,施工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另一方面,地铁修复后还需要进行观测,也需要一定时间,敬请市民谅解。”
(地轩 肖行 仇惠栋)
■连线北京专家
地铁如何避免
地下水的影响?
本报讯 城市地铁如何避免地下水的影响?本报记者昨日专访了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城市轨道交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梁青槐。他表示,按照业内规范,工作人员在进行地铁轨道设计时,掌握包括地下水在内的地质情况是“必须考虑的”。
获悉南京地铁二号线因暴雨,地下水上拱致使轨道向上顶起了10厘米,梁教授表示惊讶,他说,业内普遍认为,轨道交通允许的沉降范围是在3毫米之内,这显然已远远超过设计许可。如果超出3毫米的后果,很有可能造成包括脱轨在内的重大事故。
梁教授介绍,在城市轨道交通设计时,包括地下水在内的地质条件是必须考虑的因素。设计人员在轨道设计时,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轨道经过的地质情况。这就需要勘查人员前期非常细致的工作。
如果地下轨道必经之地富含地下水怎么办?梁教授表示,那就必须要弄清地下水从何而来,将其水路堵住。
梁教授也表示,也有一种可能就是漏过对某一段区域的勘查。他介绍,目前在进行城市轨道地质勘查时,多半用的是取样的方法,就是每隔一段距离,取出岩心分析其地质结构,因而可能漏过一些地质较为复杂的区域。至于如何避免,除了增加取样点外,另外就需要勘查人员更科学、更细致的工作。
轨道被拱起后,交通如何恢复?梁教授表示,他不太清楚南京地铁二号线的具体设计情况,因而无法提出具体的方案,但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的方法都是要将轨道恢复平行,相对沉降范围回到设计许可的3毫米范围之内。
(谷岳飞)
来源:扬子晚报 编辑:叶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