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511|回复: 22

杭州部分地名来历(转载)——欢迎看到更多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17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钱唐  秦置钱唐县,是杭州地建县之始。钱唐系越浯地名,其义今不详。
    泉亭  西汉末王莽时改钱唐县为泉亭县,东汉建武初复旧名。

    临江  南朝梁太清三年(549),侯景“以钱唐为临江郡”。因濒临钱唐江而名。

    杭州  隋开皇九年(589),废钱唐郡置杭州。《太平寰宇记·江南东道五》:“杭州在余杭县,盖因其县以立名”。以后,杭州成为专名,沿用至今。因杭州得名于余杭,隋大业三年(607)和唐天宝元年(742)曾两度改杭州为余杭郡,在一定历史阶段常以余杭指代杭州。

    钱塘  唐武德四年(621),避国号讳,改钱唐县为钱塘县,以后历代因之,钱塘成为杭州别称之一。

    西府  五代时钱鏐以杭州为都城,称西府,也称西都。以与行都越州称东府、东都相对应。

    钱江  五代梁龙德二年(922),置钱江县,与钱塘县同城设治。因县境临钱塘江而名。

    仁和  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改钱江县为仁和县。系取仁爱和平之义。明郭子章《郡县释名》引宋赵葵《行营杂录》云:“初陈桥兵变,太祖整军从仁和门入。高宗南渡幸杭,见邑名仁和,甚喜曰:‘此故都城门也’,遂决迁都之意”。

    临安  南宋建炎三年(1129),高宗南渡至杭州。高宗闻杭州辖县有临安,以为吉兆,遂升杭州为临安府。

    武林  亦作虎林,原是山、水名,后演变成杭州的别称。  《梦粱录》卷七:“杭城号武林,又曰钱塘。”南宋周密《武林旧事》,清丁丙《武林坊巷志》等,均以武林指代杭州。

    柳浦  也称柳浦埭。在凤凰山东南麓、钱塘江滨,与隔江萧山之西兴(古称固陵、西陵)历为钱塘江南北交通重要渡口。《太平寰宇记》卷九三:隋开皇十年 (590)“移州居钱塘城,十一年复移州于柳浦西,依山筑城”。

    留下  在杭州市区西部,与余杭县接界。宋时称西溪,为钱塘四镇之一。《西湖游览志》卷十:“西溪,居民数百家,聚为村市,俗称留下。相传宋高宗初至杭时,以西溪地丰厚,欲都之,后得凤凰山,乃云;‘西溪且留下’,后人遂以为名。”

    江干  古时杭州凤凰山、候潮门外临钱塘江一带习称江干。《吴越备史》卷一载吴越王钱镠新筑罗城“自秦望山由夹城东亘江干”。江干自古为钱塘江南北要津和江海码头,市廛兴盛,有“金江干”之称。

    湖墅  宋称湖州市、湖市,元、明称湖墅。《湖墅小志》卷一:“湖墅疆界上自武林门,下至北新关以及西侧钱塘门而抵观音关止,东侧艮山门而抵东新关止,概谓之湖墅”。

    笕桥  在杭州市区东北部,与余杭县毗邻。古时曾称茧桥。《艮山杂志》卷二:“茧桥,一作笕桥”“四近物产殷充,绵茧、药材、麻布尤所擅名。”笕桥地处交通要冲,历为军事要地。

    旗下  清顺治七年(1650),在杭州中西部修成满洲驻防营,内驻八旗精兵及其眷属,称旗下营。此为杭州城中之城,城址东起结缚桥,往南至比胜庙,往西至涌金门,往北至钱塘门。辛亥革命后拆旗营城墙建马路,开新市场,但仍习称此范围为“旗下”。
发表于 2004-8-17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杭州志里找到一些市辖各县部分历史地名的由来。余杭县

    余杭  秦置余杭县。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余姚如余暨、余杭之比,皆越之方言……其义无得而详。”又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五引《吴兴记》云:“秦始皇三十七年,将上会稽,涂出此地,因立为县,舍舟航于此,仍以为名。”

    进睦  西汉末王莽时改余杭县为进睦县,东汉建武初复旧名。

    乔司  原名汤镇,在余杭县东部,旧属仁和县,旧有仁和盐场。明永乐十一年(1413),镇为海潮所陷而消失。清初复迁设盐课司于此,渐成聚落,遂以“乔迁盐课司”之义而名乔司。

    萧山县

    余暨  西汉元始二年(2)置余暨县(一说西汉初),为今萧山地置县之始。

    余衍  西汉末王莽时改余暨县为余衍县,东汉建武初复旧名。

    永兴  三国吴初,改余暨县为永兴县。《水经·渐江水注》:“汉末童谣:天子当兴东南三余(余姚、余暨、余杭)之间,故孙权改曰永兴。”以示东南吴地永远兴盛之义。

    萧山  唐天宝元年(742),改永兴县为萧山县。《元一统志》卷八:“取县西萧然山以为名”,沿用至今。

    莦珊  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部将陆顺得攻占萧山,为避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名讳,改萧山县为莦珊县,后太平军撤离,复名萧山县。

    南沙  在萧山县北部,西起浦沿镇半爿山,东至益农闸的西江塘和北海塘以北与南沙大堤以南的地域(不含解放后新围的垦区),因位于钱塘江之南,故名南沙。其中河庄、南阳、赭山等地原属江北海宁县,后因钱塘江改道,水出北大门,与海宁县隔江而与萧山县沙地相连,遂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划属萧山县。

    富阳县

    富春  西汉初置富春县(一说建于秦)。

    诛岁  西汉末王莽时改富春县为诛岁县,东汉建武初复旧名。

    东安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黄武五年(226)“秋七月,……分三郡恶地十县置东安郡”,为祈使东吴地区平安,故名。唐末大顺二年(891),钱鏐置东安镇,镇址即今新登镇。

    富阳  东晋太元十九年(394),为避晋简文帝郑太后“阿春”名讳,改富春县为富阳县。《郡县释名·浙江上》:“阳即春也。”

    桐州  隋皇泰二年(619),李子通僭号于江都,自称吴帝,改富阳为桐州。唐武德四年(621)平李子通复为富阳县。

    新城  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分富春县置新城县。《郡县释名·浙江上》:“今邑而城之,故云新城。”

    新登  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吴越王避梁太祖父诚讳,改新城县为新登县。今富阳县之新登区、新登镇沿用旧名。

    王洲  系富春江中一狭长沙洲,为三国时吴国孙氏故里。《太平寰宇记》卷九三:富春“江中有沙涨,吴武烈帝(孙坚)为郡吏赴府,乡人饯之会于洲上,父老云:‘此沙狭而长,君其为长沙太守乎?’后果如父老之言,因于长沙起兵,为吴始祖,遂名此沙为孙洲。”后其子孙权成就帝业,又改孙洲为王洲。

    桐庐县

    桐庐  三国吴黄武四年(225),分富春县桐溪乡置桐庐县。《太平寰宇记》卷九五:“桐溪侧有大椅桐树,垂条偃盖,荫蔽数亩,远望如庐,谓为桐庐县。”《方舆胜览》卷五:昔“有人采药结庐桐木下,人间其姓,指桐木示之,江山因以桐名,郡名桐庐。”

    严州、严陵  唐武德四年(621),于桐庐、分水、建德三县置严州,武德七年又废。严州以严子陵居此而得名,故别称严陵郡。据《后汉书·严光传》载:严光字子陵,少时曾与汉光武同游学,光武即位后每思其贤,曾诏请子陵进京商讨国是,并封他为谏议大夫。子陵不从,归隐于富春山。后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相传今桐庐钓台即其隐居处。

    分水  唐武德四年(621)分桐庐县西乡置分水县。《太平寰宇记》卷九五:“取桐庐江水中分为名。”今桐庐县之分水镇,沿用旧名。

    武盛  武周如意元年(692),改分水县为武盛县。  《太平寰宇记》卷九五:“因界内武盛山以为名。”时武后当政,郡县多以武名,以示武氏兴盛之义。唐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后,复改分水县。

    临安县

    临水  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分余杭县置临水县。因岗为城,临猷溪水,故名。

    临安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临水县为临安县。《太平寰宇记》卷九三:“临安山,县取此以为名。”

    安国  《舆地广记》卷二二:“吴越王钱镠,其县人也,镠既贵,以素所居营为安国衣锦军。”梁开平二年(908)改临安县为安国县以尊之。

    衣锦城  故址即今临安镇。唐末吴越王钱镠归宴故老“山林皆覆以锦”,以示衣锦还乡,天复元年(901)又升县城为衣锦城。

    於潜  西汉置於朁县。《元和郡县志》卷二五:“县西有朁山,因以为名。”东汉改为於潜。隋作於灊。今临安县之於潜区、於潜镇,沿用旧名。

    紫溪  唐垂拱二年(686),析於潜县置紫溪县。《太平寰宇记》卷九三:“邑有文山,水东南流为紫溪”,县以溪得名。

    武隆  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分紫溪县置武隆县。《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武隆山在(昌化)治西北一里,……唐武后以为己谶,因以名县。”

    唐山  唐神龙元年(705)中宗复政,改武隆县为唐山县。《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神龙初改唐山,亦因山名以黜武氏也。”

    吴昌  五代晋天福七年(942),改唐山县为横山县,不久又改吴昌县,取吴越昌盛之义。

    昌化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纳土归宋,改吴昌县为昌化县,取吴昌地归化之义。今临安县之昌化区、昌化镇,沿用旧名。

    建德县

    建德  三国吴黄武四年(225),分富春县置建德县。《三国志·吴书·宗室传》:“权为吴王,迁(韶)扬威将军,封建德侯”,取“天子建德”之义,建县后因以名县。

    新昌  三国吴黄武四年(225),分富春县置新昌县,含新设县治希望昌隆昌盛之义。

    寿昌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新昌县为寿昌县。《郡县释名·浙江上》:以“邑有寿昌溪也”。今建德县寿昌区、寿昌镇,沿用旧名。

    严州  北宋宣和三年(1121),方腊起义被镇压,改睦州为严州,含从严治理之义。南宋咸淳元年(1265),改名建德府。明洪武八年(1375)后又名严州府。

    淳安县

    新都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孙权“使贺齐讨黟、歙”,“以六县为新都郡”。

    始新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孙权分歙县东之叶乡置始新县,为淳安建县之始。同年并置新都郡治于此。

    新安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新都郡为新安郡。寓新改郡名希望郡境安定之义。隋开皇九年(589)废郡,改始新县为新安县。

    睦州  隋仁寿三年(603)于故新安郡置睦州,辖新安、遂安、桐庐三县。《元和郡县志》卷二五:“取‘俗阜人和,内外辑睦’为义”。治所先在新安县,武周万岁通天二年(697)移建德县。

    雉山  隋大业三年(607),改新安县为雉山县。淳熙《严州图经》引《新安记》云:郡西南里余,“有山如凤立雉蹲,因以为名。”

    还淳  唐开元二十年(732)改新安县为还淳县。唐永徽四年(653),曾发生陈硕真农民起义,被视为不淳,故改县名为还淳,以示恢复淳朴敦厚的民风。

    青溪  一作清溪。唐永贞元年(805)避宪宗李纯讳,改还淳县为青溪县。钱塘江上游新安江,水色特清,在淳安河段又名青溪,县名本此。

    淳化  北宋宣和三年(1121),镇压方腊起义后,改青溪县为淳化县,以示民淳厚接受王化之义。

    淳安  南宋绍兴元年(1131),改淳化县为淳安县。《郡县释名·浙江上》:“淳者还淳、淳化之旧,安者新安之旧也。”寓期望淳地安宁之义。

    新定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孙权遣贺齐平山越,析歙县南武强乡置新定县。以其地新平定,故名。唐天宝至德年间(742—758)曾改睦州为新定郡,即以辖县新定为名。

    遂安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新定县为遂安县。《郡县释名·浙江上》:遂安,“亦新安之意也。”隋大业初曾改睦州为遂安郡,即以辖县遂安为名。
发表于 2004-8-17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那些街巷

多多益善
发表于 2004-8-17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梦到杭州,无梦到严州.
发表于 2004-8-24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岭地名  
西湖群山分别概称南山、西山、北山,而南山路、西山路、北山路因环湖傍山,故名。
吴山路、凤凰山脚路、馒头山路、玉皇山路、孤山路,因路分别正对或靠近该山而得名。
以岭名路的有万松岭路、葛岭路等。莫干山路和天目山路,莫干山和天目山虽不在杭州,但都是浙西名山,且两路方向均可直通该山,故用为杭州路名。
杭州的山岭地名,尚有“名存实亡”的现象,如艮山上,旧以近艮山得名,艮山高不逾丈,早已夷为平地。
又如铁冶路、扁担弄等也皆以铁冶岭、扁担岭得名,今岭也都已不存。
黄姑山路,其山因建厂房也于八十年代铲平。
发表于 2004-8-24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文地名
水文地名可分三类:
一是江河地名。因路沿有关溪河,如西溪路、浣纱路、中河路。之江路,因路濒钱塘江下游(又名之江)。上塘路、小河直街等也都如此。
二是湖荡地名。如三角荡、白荡海,皆因地处古湖荡。花塘弄、珠儿潭巷、华家池等等,也属此类。
三是井泉地名。唐刺史李泌凿六井引西湖淡水以供民用。嗣后历代地方官也都重视凿井,于是水井遍布,出现了一些以井命名的街巷,如大井巷(其井为吴越时韶国师所开,泓深莹洁,大旱不涸,品其水为钱塘第一,巷以此名)、百井坊巷(据传祥符寺旧有吴越钱王所凿九十九眼井,习称钱王百井,巷名以此)。龙井路、虎跑路、玉泉路,也均以井泉得名。
发表于 2004-8-24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坝闸埠渡地名  
杭州市内河道纵横,多坝、闸、埠、渡,在其附近就出现了一批以坝、闸、埠、渡命名的街巷。
新河坝巷,因古代原有新河坝,巷以坝名;德胜坝巷,巷处明洪武五年(1372)所建之德胜坝边而名。
闸口,因地处五代龙山闸之口。
民国时的圣塘路以圣塘闸得名;今称石函路,是以唐杭州刺史李泌所筑之石函闸命名。
草坝巷、清河闸弄、永昌坝、新坝、会安坝、响水坝弄等等,都是以坝、闸命名。
以埠、渡命名的有宿舟河下(其地处东河西岸,南宋时为官船廨所在,舟船舣聚),渔家台(巷在京杭运河东岸,旧为渔船停泊之地),司马渡巷(西濒中河,宋时有司马渡),茅家埠、赤山埠(宋时均为西湖沿岸之船埠)等。
发表于 2004-8-24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桥梁地名  
杭州自古多桥梁,桥梁地名众多,又成为杭州地名的重要特色之一。
卖鱼桥、天水桥、龙翔桥、众安桥、井亭桥、菜市桥、宝善桥、拱宸桥、南星桥等,至今起着地段中心点的作用。
以桥名路的有龙翔路、板桥路、狮虎桥、定安路、长生路等。同时还产生了以桥为中心的系列街巷地名。如太平桥的四周有太平桥直街、太平桥横街、太平桥西河下、太平桥弄等。
新桥四周也有新桥直街、新桥横街、新桥西河下、新桥河下、新桥弄等。
发表于 2004-8-24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景观地名  
这类地名是指古代有此景点,后来景废沿用为当地的街巷名。
如秋涛路,原为观潮胜地,清建有秋涛宫,民国筑路时,虽已无此景,仍名秋涛路。半道红,相传旧时夹道栽桃花,“半道春红”为湖墅八景之一,巷以此名。
荷花池头,南宋时府治为净因寺故址,内有荷池,清初毁于火,后成为巷名。
东园巷,原为宋城东御园,今以园名巷。
绿杨新村,原为涌金门外临湖之地,杨柳广植,民国建村时,遂名。
五柳巷、方谷园、桃园新村、翠苑新村等,也都是以古景观得名。
发表于 2004-8-24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亭堂阁地名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杭州,遍布楼、亭、堂、阁等古迹,成为杭州地名的又一重要来源。鼓楼、雄镇楼、镇东楼为杭州三大城楼,今三楼虽都夷毁,但地名尚存。
紫薇坊、熙春弄、三元地,因明代布政司署内有紫薇楼,南宋南瓦子有熙春楼,中瓦子有三元楼,均以楼名巷。
以亭得名的有四宜路、水亭址、万寿亭街、瑞石亭、三里亭街、花园亭路等。
以堂命名的有仁德里、思敬里、耶稣堂弄、敬德里、五圣堂等。
以阁得名的有水星阁、文星巷、大悲阁弄等。
此外,瓦子巷、南瓦子巷,均为南宋瓦子所在得名;
百岁坊巷、三元坊巷、皇亲巷,均以坊得名;
梅花碑,是以碑得名。
发表于 2004-8-24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城垣地名  
辛亥革命后杭州城垣先后拆除,但原十大城门,即武林门、艮山门、清波门、凤山门、清泰门、涌金门、望江门、庆春门、钱塘门、候潮门,至今仍是杭州城区的知名中心地区(区片名)。
在街巷中,以城门命名的街巷也不少,如庆春路、艮山路、凤山路、候潮路、望江路以及太平门直街、小北门、东清巷、水门弄、水门南弄等。
除城门地名外,杭州还有许多以城墙命名的街巷,如宋城路、城头巷、夹城巷等等。这些地名成为考证不同时期杭州城墙走向的依据。
发表于 2004-8-27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4-8-28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长见识
发表于 2004-8-29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杭州的巷有不少都有典故的
发表于 2004-8-30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chenganyi 在2004-8-17 20:28:发表的
有梦到杭州,无梦到严州.


什么意思?
发表于 2005-2-25 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残念 at 2004-8-24 11:13 PM:
山岭地名  
西湖群山分别概称南山、西山、北山,而南山路、西山路、北山路因环湖傍山,故名。
吴山路、凤凰山脚路、馒头山路、玉皇山路、孤山路,因路分别正对或靠近该山而得名。
以岭名路的有万松岭路、葛岭路 ...

黄泥岭也是这样得名的吗?
发表于 2005-2-25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起来这段时间的快报上有
发表于 2005-4-14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偶阿姨告诉滴

旗下就是现在的湖滨一带
留下是满人进杭州追杀汉人,汉人残留下的地方
偶阿姨老老了,没有文化研究的,只是道听途说的
发表于 2005-4-14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LAOXONG at 2005-4-14 09:41:
旗下就是现在的湖滨一带
留下是满人进杭州追杀汉人,汉人残留下的地方
偶阿姨老老了,没有文化研究的,只是道听途说的

听说过
留下18家
发表于 2005-6-9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发表于 2005-10-5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西多风 at 2005-4-14 10:02 AM:

听说过
留下18家


只是传说,没有任何证据!

杭州一直人口茂盛的! 没少过人!
发表于 2006-10-13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up!!!

发表于 2007-6-28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hao tie zhen ji xu up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11-21 21:35 , Processed in 0.29305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