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90|回复: 12

【读书】文人的苦难感与小资产阶级情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5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得两年前读的余氏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当时读的很用功,边读边做的笔记,所以现在想起来仍然能回忆起一些文章的标题及大体的内容。而当时读文的心情,现依然明晰,是一种很凝重很苦累的心境,总之在那以后,我基本未在读过余氏的任何文章。虽然后来听说他又跑了很多地方,欧洲、中东或者还有别的地方,但我似乎怕了读他文章时的那种厚厚的历史凝重感,最终买回了几卷书也放弃了攻读的念头。



现在,读董桥的自选集《旧情解构》,看到一篇《小资产阶级游园遗梦》,里面讲到吴蔼仪对中国文化特色的一点概括,我颇为赞同。原文如下:吴小姐在书里说到中国文化的特色是“苦难感”,连中国文人的游记都是“慨叹”砌成的,象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篇篇苦涩。……暂且不问吴蔼仪究竟何许人也,但仅以此一句对中国文化人的心态总结,我便能看出她对对中国文人的“苦难感”抱有一点调侃的意味。



我的现在,之所以不再去看游记一类的散文,大抵也是出于这种半调侃的心态吧。眼下中国的文人,喜欢跑来跑去的,诚然这也对,古语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文人将自己深锁在书房里,断然是出不了好文章的,但眼下的状况又似乎有那么点过头了。每去一处,多半在行文的笔端勾连起一块历史的巨石,笔调走的如铅如铁一般沉重,整篇游记读完,不难发现已经成了一段凭吊历史的咏叹调了。或浩浩荡荡,洋洋洒洒,念古及今,思绪万千;或凄凄切切,惨惨淡淡,伤古愁今,心情沉重……是不是也有点矫情了呢?对着一件古物,一幅旧画,真在内心澎湃着远古的浩瀚吗?那匆匆一瞥之间,灵魂真的被电击了一次吗?我有点不确信!



游记大体分成两种吧。山水记胜,人文记事可归成一类,旅途中所见所闻,简单的勾画出沿途的风景与人情,间或有些小的感叹,多半是出于对山水秀色的赞叹,和对人世百态的感慨。另一类,便是满纸透着历史沧桑的“地方史”、“人物史”、“器皿史”……或者还有什么别的历史之流。前者是大众化的东西,由于是切身的体会和感受,真切并分量比较轻,因此人人都可随手翻读几卷,似乎还有点“旅行指南”的功效,至少在飞机或列车上随意的看看,还能消磨点旅途的无聊感。而后者纯粹是文人手里的玩物,太沉重太厚实,不是人人都能拿的起的,因此除了孤芳自赏以外几乎别无他用。我甚至怀疑,不少文人在旅行归来后写这一类史料似的文章,还要去图书馆的藏书库里查阅厚厚的史籍吧,然后东拼一划,西凑一笔,端正了姿势,鼓圆了口腔,吟唱着被人遗忘的历史。有感而发的真切抑或附庸风雅的矫情?



董桥所指的“吴小姐”的那本书,名为《吃喝玩乐》,一看书名就能很明显感觉到一股小资产阶级情调。旅行免不了吃喝玩乐,而现代的旅游更以享受为目的,走出去旅行,就是为了消闲,为释放长期以来因困顿于一个地方一个环境后产生的烦躁和疲惫情绪,所以我还是主张文人带着这种心态外出。至于笔下的游记,也应更多的侧重于旅途细节的描绘,用所见所闻展现出一幅地道的外域风情的图画即可,用不着穷凶极恶似的刨根问底,甚至连祖宗十八代的血泪史都挖出来。



在法国巴黎露天的咖啡馆里闲坐,叫上一杯冒着热气的咖啡,看一个异域的女子在眼前走过,看她飞扬而起的裙角,看她时尚的皮鞋和拎包,看她的发,她的眼,她嘴角撇露出的一丝细微的表情……是的,有几分人性的堕落;在中国江南的老宅堂前停步,点上一卷上好烟质的香烟,看那道班驳老朽的墙壁,看它上面挂着的旧画,看那暗紫色的檀木框架,看画里小桥流水的景致,和桥头走过的乡人……是的,有几丝灵魂的轻浮;不看历史变迁,物是人非,不想人世流转,沧桑浮沉;不够深沉,不够辽远,不够大气,不够凝重,缺乏历史使命感,典型而肤浅的小资产阶级情调……然而心跳却是平稳的,呼吸是和谐的,性情是安宁的……这应该够了,没必要走出书房还那么沉重,也没必要时时刻刻把人类漫漫而无尽的历史扛在肩头,更没必要的是矫揉造作的故作一副深沉姿态。



2004-11-13 读董桥之《小资产阶级游园遗梦》

[ 本帖最后由 zhenzhen 于 2009-11-6 09:09 编辑 ]
发表于 2009-11-5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是一个长尾巴的哦,嘻嘻。。

我看过最好玩的游记是日本的妹尾河童,一边游一边写还带画图,,很好玩的。。。小资也要彻底。。。
发表于 2009-11-5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着一件古物,一幅旧画,真在内心澎湃着远古的浩瀚吗?那匆匆一瞥之间,灵魂真的被电击了一次吗?我有点不确信!——对这句我颇以为然。
但我不认为这篇文章的总体思维方式是正确的。探讨一下:
本文的逻辑似乎是:现在的游记“多半“勾起”“历史”,所以是“矫情”的。似乎有点说不过去。是否再斟酌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万事均可斟酌

事无绝对
发表于 2009-11-5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法国巴黎露天的咖啡馆里闲坐,叫上一杯冒着热气的咖啡,看一个异域的女子在眼前走过,看她飞扬而起的裙角,看她时尚的皮鞋和拎包,看她的发,她的眼,她嘴角撇露出的一丝细微的表情……是的,有几分人性的堕落;在中国江南的老宅堂前停步,点上一卷上好烟质的香烟,看那道班驳老朽的墙壁,看它上面挂着的旧画,看那暗紫色的檀木框架,看画里小桥流水的景致,和桥头走过的乡人……是的,有几丝灵魂的轻浮;不看历史变迁,物是人非,不想人世流转,沧桑浮沉;不够深沉,不够辽远,不够大气,不够凝重,缺乏历史使命感,典型而肤浅的小资产阶级情调……然而心跳却是平稳的,呼吸是和谐的,性情是安宁的……这应该够了,没必要走出书房还那么沉重,也没必要时时刻刻把人类漫漫而无尽的历史扛在肩头,更没必要的是矫揉造作的故作一副深沉姿态。
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

喜欢这段,别人我 不管,管自己去旅游,随意写写,无所谓文字好坏,无所谓厚重,只是想写写而已,而现在干脆写的少了,用心收藏的多了,用相机把美留出即可。

而其他人的游记,估计各有心态也无可厚非,总是侧重一点吧。
发表于 2009-11-5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喜欢这段,文字和文字背后的东西都很好,意境丰富,有韵味。虽然我不完全赞同西毒兄的观点,但确实还是要叫声好。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事

你,以及你们这一拨朋友,都比我认真多了
真的
我对文字已经没有这么多的热忱了
今天还和朋友说起
说我挺惭愧的
缺乏信仰了已经
发表于 2009-11-5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毒兄,昨天我称赞锦瑟先生的文字简单易懂。群里有位仁兄说:因为不装B的文字当然好。我不知道是不是特别说给我听的,但此话我深以为然。反观我的一些文字,就有些矫情。我觉得要做到不矫情,要达到某种很跳脱的境界。就连余秋雨先生后期的一些作品我读来也矫情。矫情几乎是大散文的通病。所以你批判的这种现象我以为很是没错。但在逻辑论证上我保留自己的意见。
发表于 2009-11-5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写得很好啊!我很喜欢的。

因为,我实在太反胃那些矫揉造作的文字的,不是做苦大仇深状,就做精神导师状~

于是我对自己的文字就以下两点要求:

1、不求文采,只求把事情说明白。

2、有感而发,没感就不发。绝不无病呻吟。
发表于 2009-11-5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余秋雨,我最反胃的就是“秋雨含泪”那个典故。看到他就换台。
发表于 2009-11-6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我正在看毕淑敏的散文随笔,那是我一贯喜欢的风格。
看文没压力,喜欢的我才看!也很小资!
发表于 2009-11-22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少看余秋雨的文字,记得他当评委点评时感觉有卖弄文采之嫌,而直觉他端肃板正。之所以看《文化苦旅》可能有太多褒贬,让我带着几分好奇来读。细细读罢,当时感叹其目之所及,足之所涉,心之所思,足以让我这个井底之蛙开了点眼界,了解了一些史事。从大漠荒无的苍凉,到锦绣山河的灵气,再到柔美婉约的江南小镇,他的确都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底蕴。都说文由心声,我想他的个性,他的身份,他的文化底蕴,让他在文字里自然流露出这份厚重吧。从文字价值来说至少让我们了解一些历史,领悟一些文化来源;从个人角度来看,旅游是达到轻松随意快乐为目的。不过换角度来说,作为一名大家,不可能在书中说自己在路上看到异域的女子,摇曳着婀娜的身姿,观赏她飞扬的裙角吧,这不是影响其大家形象?
发表于 2009-11-22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余秋雨,呵呵,他算什么大家。大家不能看着女孩子留哈喇子了?都是人,有什么差别啊?差别就是一个当着人流,一个背地里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5-1-11 07:41 , Processed in 0.27217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