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54|回复: 10

【杂文】大师多少钱一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15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些天最大的新闻是什么?当然是乌鲁木齐的维乱。但在当局刻意的裁剪掩饰下,除了新闻联播,民间媒体几无多余的话可说。于是,季羡林、任继愈二位先生的辞世就成了大热。

报道是连篇累牍的,调子是高不可攀的。连最高领导人都出面了。在中国,这实在不像是学术大师的离世,倒像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逝世。遥想当年,那些名气和才气都不输于他们二位的大师大家要么凄凉倒毙于牛棚,要么“自绝于党和人民”,受尽屈辱,死不瞑目。同样的国家,同样的党,不同的时代,恍如梦境,只有沉重的叹息回响于无尽的长河。

二位先生同一天逝世,同被称为国学大师。但还是有所不同的。这些年来,确切的说是近十年来,季先生名声鹊起,在普通大众的心目中,认知度毫无疑问大大超过了任先生。这是时代的悲哀和环境的使然。这是一个急功近利浮躁且又缺乏底蕴的年代,人民对过去无知的反思,对传统的回归,随经济发展而来的民族自信的提高,等等。使得媒体、学界和政府都需要一个或若干个偶像级的大师,来引导,来树立,来衬托。于是乎,陈寅恪先生便又从故纸堆中翻出来,钱钟书先生走上神坛,沈从文先生咸鱼大翻身……可惜,这些人都已经成为过去时,只能缅怀,不能聆听。这样,新的造神运动不可避免的指向了那些历尽劫难仍存活于世的遗珠。原来,大师标准不在于学术的高低,而在于生命力的强弱。也不可避免的,一些滥竽充数者便乘虚而入,一些凤毛麟角者边无限拔高。金庸余秋雨都成了大师。什么世道?!

据说,季羡林先生一再坚辞三顶帽子:“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他毕竟是见识过众多大师并与之共事过的人,自知之明还是有的,该有的大师风范也是有的。“学界泰斗”、“国宝”,考虑到目前学界的整体虚弱,这两顶帽子倒也理所当然。但“国学大师”,就有点令人费解了。季先生的专业是东方学,确切的说是研究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这是很小众的东西,研究的人和了解的人同样稀少。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大会听说过这些名字,更不用说有所了解了。在吹捧他的那些人当中,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他的专著,比如《罗摩衍那》。毕竟《留德十年》、《牛棚杂忆》并非学术专著,写的再好,国学这个概念再怎么定义,也不能称之为国学吧。季先生研究的东西,赖以成名的学术领域,并不为人知,也没人感兴趣(东方学现在绝对是冷门),但他因种种原因被人顶礼膜拜。这是他个人的悲哀,也是我们国家和时代的悲哀。

作为个人,季先生是出色的,是值得我们永远尊敬尊重与怀念的。但那些把他推上神坛,架在火上烤的媒体和别有居心的机构及人士是令人鄙视和不齿的。

说实话,我对季先生也是了解不多的,虽然闻名久矣,虽然也读过《留德十年》、《牛棚杂忆》,但也仅限于此吧。对他的专业,我实在是个门外汉。犹记得当年年少,混迹于京城时,也曾慕名时常流连于朗润园,希冀能有运气偶遇季先生。可惜终我在北京半年,都与先生缘悭一面。


至于任继愈先生,我对他实在理解的太少。他的书我基本没读过。虽然年轻时,我也算对哲学感兴趣。至于终日为生计奔波的现在,更不可能有时间和心思去读先生大作了。憾甚。

季先生、任先生,一路走好。到了天堂,你们就可以安安心心的做学问了。




[ 本帖最后由 zhenzhen 于 2009-7-22 13:2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7-19 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年在北京出差
重游清华园
又专门去祭拜了观堂先生的墓
京城的冬日异常寒冷,太阳苍白无力,萧索的小山包,只有那块号称三绝的纪念碑依旧。碑前有一束枯萎的菊花。
觉得自己有点矫情,其实王静安先生的作品读过不多。
不过就为了再瞻仰碑上那句“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长久,共三光而永光。”也是值得的。
发表于 2009-7-19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没读过,所以不知道怎么回复合适些。。你写的帖子我看了。
发表于 2009-7-19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师最好是写那些人家都看不懂的,这样比较容易成为大师。

我看过季羡林的散文,简单直白得很,靠这个成不了大师啦!

你看看他主要著作:
《〈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
《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
《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
《〈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
《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

这才是成为大师的必备条件~高深啊!
发表于 2009-7-19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9-7-20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猫版
你对大师的定义是什么?衡量的标准又是什么?
窃以为,无论如何,有3个最基本的条件应该符合:1、自成体系的思想,有一定影响的深刻的理论见解;2、有相当水平的经得起考验的经典著作;3、学界的公认,至少是大部分同行的认可。
以此衡量,金庸余秋雨二位哪点符合?
 楼主| 发表于 2009-7-20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二位称大家都是运气好,占了时代的便宜。
打字太费力,我就不详细展开了
发表于 2009-7-20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是武侠大师,这点没错,不要拿萝卜比香蕉。

余秋雨之流我就不予至评了。
发表于 2009-7-22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依我看,季老尚不能称其为大师
只能是准大师,只是在自己研究的领域有所成就罢了
20世纪2.30年代那批人我想才是真正的大师
跟土壤有关
发表于 2009-7-22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是我在《读书》杂志中看到的。

一直这么追求着的。
发表于 2009-7-22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也要好包装。

给排了下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5-1-11 00:48 , Processed in 0.38887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