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95|回复: 11

俺也献上拙作——书中日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16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害怕搬家。
每次搬家,除却了那前前后后的忙乱,除却了搬动那些家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什以外,最让我头疼的,可就是那几百本书了。
它们凌乱散布在我的书柜里、桌子上和床头枕边,在我有限的生活空间里无限蔓延。每次搬家,都须得我亲自动手,将它们一一收拾整理,分装进纸箱或包扎成捆,一趟趟的来回转运。它们零乱且沉重,放在一起,两三个人还真拿不走它哩!到了新处所,又要忙着给它们找新的位置,再一箱箱、一包包打开,码放整齐。繁琐往复,累不堪言!
朋友和家人也曾几次三番建议我将那些早已看过又占着地方的旧书卖掉,好腾出些空间,也省却了腾挪的麻烦,可都被我很坚决地拒绝了。我总是不愿下决心那么随便地处置它们,说不清是怎样一种情感。
有时候,在闲暇无聊中面对着满架的书独自沉思,也会常常觉得,这些旧书就好似一个陪你经历过艰难困苦、曾在你孤苦无援时向你伸出过帮助之手的老友,尽管时常也会因为一些这样那样的原因而让你心生不快,然而,却始终使你无法轻易割舍与它相濡以沫的感情。
于是,便不得不忍受这份无奈、这份困惑。
 楼主| 发表于 2006-7-16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说,本世纪的信息量将每两年或两年半增加一倍,随着信息量的快速膨胀,利用计算机检索资料将成为二十一世纪获取材料的重要手段。报纸上竭力鼓吹电子信息时代给收集使用资料带来的种种便利,还特别指出,较之于到图书馆借阅书籍杂志,“电子图书”将方便得多,“电子图书馆”将成为一种发展潮流和趋势。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尽管每天都不离电脑左右,尽管业已体验到了数字技术的最新成果——所谓的“电子书籍”早已走进我的生活,可是,我还是钟情于纸质的书。我还是习惯于在那一种带有质感声响的翻动中找到一份心灵的愉悦和平静。这种心理不是固执,不是保守,也不是拒绝。这就好像一个吃着馒头稀饭长大的人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的早餐改成了陌生的牛奶、面包和奶油,一时难以适应和习惯。
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介质以超乎寻常的速度不断地衍生和被复制,然而我却从来没有设想过纸书被另外一种什么媒介替代,彻底地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以后会是什么样子。相反,我曾一次次地为自己今生能够与书结缘而感到庆幸——在这一本本庄重而又充满神秘的纸做的东西中,我可以了解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从这薄薄的书页里,我能品出幽幽馨香、袅袅余韵,能被这方块汉字勾逗出漫漫思绪、缕缕情肠;在这黑与白的世界里,我可以神游四极、气动八荒。
一位作家说:书籍是先辈留给我们的精神遗言。确哉斯言!——不知道,若没有书籍,人类还要在黑暗中继续摸索前行多久?若没有书籍,几千年来的人类生活将会缺少多少便捷与乐趣?然而,从远古的金铭石鼓,到秦汉的竹简木牍,直至现在的数字光盘、网络图书馆,似乎没有哪一种介质比纸更能让文字产生灵性的舞动,似乎没有哪一种介质比纸更能让人产生深深的亲和力。
今天,坐在电脑前,面对屏幕上那些经过高科技处理的电子文本,我总觉得眼前一片缥缈。我总觉得看到的不是真实的文字,而只是一种没有任何生气和活力的另类符号。当你的目光停留在上面,你的内心不会产生面对白纸黑字时的心灵涌动,而只是有一种永远也缩短不了、怎么也无法填充的距离感和隔膜感。更不消说,那储存着亿万文字的光盘较之纸书缺少那种书籍应有的庄重和质朴——别的不说,就比方你拿几本纸质书去送人,落落大方,一点都不会有什么异样的感觉,还可能会给你和他人增添几分文雅之气;可假若你拿一张文字容量哪怕是纸书几百上千倍的光盘去送人,恐怕让人看着也都有些别扭,失于轻薄,尽管这张光盘的价格可能不菲;而且,它的生命又是极其脆弱又短暂的。很难想象,那单薄而又脆弱的一块塑料能够承担、负载起为后人传达先人精神留言的责任。古往今来,人类的文化经典虽说屡生屡灭,如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永乐大典》而今也只是徒留其名、无从寻觅,然而,从那些先人留下的纸页上,凭借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我们还是能够追溯许多早已过去的文化脉络。
自然,翻开一本没有读过的、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纸书时的那份心灵愉悦,更是任何电子书籍也无法给予的。拿一本纸书来看,我也许可以抱着看上整整一天,哪怕不吃不喝都行;而让我坐在电脑前看那些电子书,即使是我最想看的,哪怕是我寻觅已久才得来的,我恐怕也不会有能看上半天的耐心。
无论是处于环保的角度,还是出于对收集、处理文本的便捷性的考虑,大多数时候我都还是喜欢使用电脑。可是,永远让我钟情的,永远像初恋般让我产生美的怀念的,却将始终是传统书籍。
 楼主| 发表于 2006-7-16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仿佛是和一个女子厮守一夜或一生,图的是抵死缠绵最终有个结果;借书却是在欢乐场中东寻西找,想的是过眼烟云散后能有惊艳的喜悦。
忘了这是在哪本书中看到的有人借女子对读书与借书辩证法的譬喻,我深以为然。我就是那种情愿以极大耐心固守身边的“女子”,而不习惯于东奔西走借书来读的那类人。
尽管现在书价太贵,好书价格尤其贵得吓人,非我辈工薪阶层寻常可得的,但是,为了那一本本自己喜欢和需要的书,我还是愿意勒紧裤腰带,紧衣缩食地为了“精神追求”而咬牙坚持。当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终于拿到那本自己心仪已久的新书的时候,内心的那种欣喜,真的无法用任何言词来表达。
我买书一向很挑剔,总是左挑右选,慎之又慎。凡是翻过以后觉得不值得看第二遍的书,是坚决不会买回家的。一套书有好几册,哪怕只看上了其中的一本,也要把整套买齐,不愿意破坏它的完整性。还有对不同体裁的作品态度也不同:因为钟情散文、诗歌,所以买的书以散文、诗歌居多,小说就很少,但很经典的那种例外,比如《红楼梦》我就有好几套不同的版本。
书买的多了,也因为喜欢读书,所以别人知道后,便不时来借。而因为借书,我却平添了许多烦恼。
我是个豁达之人,同时也觉得,书不比其它俗物,传播的是知识和文化,因而凡有人来借,皆慷慨大方,有求必应。心想,把书借给十个人看,也就相当于这本书发挥了以一当十的效果,在滋养了自己的同时也惠及他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善事;再说古人有语云:“书非借不能读也”,虽然我只习惯买书来读,可他们或者就不同,或许只有通过借书才能真正得到知识和快乐。于是,便心亦欣欣然矣。
谁料,尽管我对自己买回来的每本书都倍加珍视,可别人却丝毫体会不到我的爱书之情、惜书之意——借出去的书在被送回来时,总有一些不是缺张少皮的,就是已变得“衣衫褴褛”、“骨肉分离”;更有甚者,一些书借出去以后居然就杳无音信,一去不复返了。我不禁痛心疾首,暗暗嗟叹。
我的藏书虽不甚丰,但感觉每本都还有些价值,都还值得保存。尽管有些读过了,甚至读过不止一遍,可我还是喜欢将书保留着,不定哪天想起了还会拿出来再细读。正是因为如此,别人把书弄丢了,我比丢了什么都心疼、都难过。
十来年前,买过套叫《楹联谈趣》的书,梁羽生写的。以前只知道梁羽生写武侠小说,没想到他对楹联也很有研究,书写的甚好,里面旁征博引,不只介绍了中国从古至今一些著名的楹联掌故,而且还穿插了不少与这些楹联有关的奇闻轶事。书分上下两册,我很喜欢。谁知,后来上册被人借去看,竟然就很不幸地看丢了,我心疼至极。时至今日,每当看到剩下的那一本,仍叹息不已。
在遭受了一次次的“借书之痒”后,也曾发誓再不将书外借。可是,每当面对找上门来的那一张张如饥似渴的真诚面孔,我的恻隐之心总是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动。于是,“悲剧”便继续上演。于是,便继续嗟叹下去。
 楼主| 发表于 2006-7-16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我一般不作批注。一方面是因为我喜欢整洁,尤其对于新书,我更喜欢让它始终保持着干净,不愿意让自己那几个不值钱的字玷污了书页。另一方面,是因为感到一般的书中废话已经说尽,似乎不需要我再去 “画蛇添足”;而经典的书呢,又不敢乱批——句句经典,字字珠玑,反倒让自己手足无措,觉得没有了狗尾续貂的胆量,怕招来痛骂。
然而,对待错别字例外。
现在新闻媒体中老把街头墙壁上到处乱喷乱写的办假证件之类的广告称作是“城市牛皮癣”。而在我看来,错别字简直就可以算是书本中的“随地大小便”,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它比那些影响市容的广告更引人憎恶,更招人讨厌!
不知道是现在的一些写作者文字功底太差,还是出版社越来越不负责任、校对人员素质太低,现在随便拿起本书,都能看见几个错别字,——不管是大出版社出的工具书、教材,还是从街头售报亭买的一般的报刊、杂志,你如果没有从中发现三两个错别字,那倒真应该恭喜你,你应该像买彩票中了头奖似的感到幸运。
我对错别字特别敏感。不管在哪儿,哪怕是本印刷精美的珍藏版新书上,还是在机密文件或是破烂不堪的旧杂志中,看到一个,总恨不得将它立即剔除出去。可无奈书页不是菜地,错别字也并非杂草,可以随手拔掉弃之完事,书页毕竟是单薄的一张纸,总不能干那剜肉补疮的傻事。因而只好拿笔(最好是朱笔)无奈地将它画个大叉或圈起来,在旁边写上正确的字了事。就因了这份对错别字的深恶痛绝,看书时平空里便较别人多生出了许多怒火。
那种看到错别字的感觉说不上来,也许就像是在你品尝一道喜欢的菜肴时,连带吃进了苍蝇——正当你志得意满地在细嚼慢咽品着佳肴的味道时,睁开眼睛一看,突然发现自己手中的筷子上竟然还残留着半截苍蝇的肚肠。
其实我对错别字如此的不依不饶,如此的憎恶反感,倒也并不完全是出于对自己读书时“吃进苍蝇”的愤愤不平,而是出自一片公正之心——试想,书籍本身就是传播知识和教育人的载体,它犯的虽然是关于几个小小的、甚至是稍不注意就不会发现的错别字错误,可对社会生活,尤其是对汉字的学习、使用又能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连它都不能给人以正确的导向,都要误人子弟,那其它的媒介和场合呢?
诚然,面对密密麻麻的文字,谁都会有犯晕的时候。但是,只要谨慎一点,认真一点,那些低级的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但愿我这篇东西,不要也被像我之流的有着“挑错癖”的读者挑出几个错别字来,不要被人指着唾骂是“十步笑百步”,也就心足矣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7-16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越来越少能静静地坐下来读书了。
有时候就为自己感到奇怪:明明时常是以书生自居的,可是,却怎么就读不进书了呢?——就像一个一向勤事稼穑的农民突然和土地绝交,而使好端端的田地荒芜着。岂不怪哉?
肯定不是缺少书读。书桌上,已买回来好久却还没有动过的书都有厚厚一摞了,可也只是任由它们保持着刚买回来时的簇新,静静地躺在那儿,好久不曾翻动。
也不是不想看书。有时候内心里明明有一种干渴的感觉,可是,那种感觉又是转瞬即逝的——常常是还没容你想好“喝”什么,它已经灰飞烟灭蒸发掉了,顷刻间,你又忽然觉得自己不渴了。
也不是没时间。虽然一天中整段的钟点都要用来干些其它的事情,但其间鸡零狗碎的时间还是不少,——每天不是总有一些时候感觉到无聊难耐和无所适从吗?而那些时间,当用枯坐来打发的时候,不是也常常觉得漫长无边?
那是缺少什么呢?
我想了又想,幡然省悟:心境。是的,我缺少读书的心境。
不知从几何时起,曾经静若止水的心已变得浮躁不安,芜杂的烦扰带走了那一去不再的宁静。每天在忙忙碌碌中度过,却到头来又不知所为。妻儿老小,家长里短,内心似乎已经忘却了书籍的存在,仿佛书本对于自己的生活来说,只是家里一件普通的摆设,一件平常的饰品,一种多余的废物。
等到好不容易想起来,拿起冷落多时的书卷,想寻得半刻悠闲、一时自在,却总有下一个你意想不到的骚扰好像早就安排好了似的在前面等待着你,比如书桌旁的窗台上,不时映来五光十色的诱惑;书斋外的街道上,俗世的喧嚷在奏鸣;还有那些你始终不知道何时会来、来自何方的光怪陆离的吸引,在时刻准备着向你招手,如恼人的电话,不能推却的饭酒局,一个来访的故人……更不用说,一些雀动的念头,也在心里蠢蠢欲动,待时而发。
曾经很怀疑先人们的名言是假话——我就怎么也想不通,他们是如何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也很质疑那些雅士文人们能够十年寒窗、手不释卷是掩人耳目、故作潇洒,他们诗句中的那些俊逸风流、潇洒快意是自我解嘲、强作欢颜。
排除古人读书是为了什么“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车簇簇”的因素,我们今天的读书,动机仿佛就要简单得多,也许就像培根说的那样:“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但是,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离开了读书所赖以存在的条件,一切都将是空谈——没有一份淡泊宁静的心境,一切读书活动都将是徒劳。
得不到的才是最可贵的,——失恋和在婚姻问题上犯错误的人如是说。很多人将之奉为金科玉律。我想,这句话也可能同样适用于读书。
曾经将那句流传已久的关于饮者的名言略作改动,手书一条幅悬于书房——“字里乾坤大,书中日月长”。朋友见了,说我不思进取。又一个看了,说我痴人说梦。
我笑而不语。心想,这也就算是画饼充饥,权以自慰罢了。若果人生真能如此,以此自终,倒也无憾,倒也快活!
发表于 2006-7-16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是个爱书的人也是个认真的人,关于书的感悟,很有启发,不过什么时候楼主要处理旧书,那就通知我吧!近水楼台先得月!
 楼主| 发表于 2006-7-17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好的啊!
楼上的兄弟看样子也是爱书的知音啊!
哪就留下个联系方式吧,下次交流。。。。。。
发表于 2006-7-17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隐士1978 于 2006-7-17 12:23 发表
哈哈,好的啊!
楼上的兄弟看样子也是爱书的知音啊!
哪就留下个联系方式吧,下次交流。。。。。。

偶从新疆什么都没有带来,就是书随火车托运来了!
其他都可以换新的,惟独书是无法更新的,再买的已经是版本和出版社什么都不一样了,甚至价钱已经翻了几翻了!拥有书的感觉真好!
 楼主| 发表于 2006-7-17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有同感啊。
我从北到南,又从南到北,转移过多个阵地,衣服什么的扔了不少,就是书全弄回家了。有一回托运了两麻袋回去,我老父老母专程进城去取,等累得满身大汗运回家,打开看到全是书时,我父亲后悔得大骂,说早知这样就直接在车站卖给收废纸的了。还说,卖废纸还不一定能卖来托运费呢。
发表于 2009-2-7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费心,值得看看。

阅。
 楼主| 发表于 2009-2-8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和尚这孩子,什么时候竟然把这给扒拉出来了,太汗。。。。。。
发表于 2009-2-8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我才发现我没有看过这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11-17 06:20 , Processed in 0.25877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