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婆留乡人 于 2025-1-6 13:00 编辑
1930年代,对于国人来说,是个“多事之秋”的时世。
1937年【八一三事变】发生后,“杭州首先受铁鸟的威胁”(“铁鸟”指日本侵略者的轰炸机),全市市民大多向四郊乡村避难,尤以里外湖和南北山一带为多。
龙井地处山区,但有公路可通到山脚,汽车也可直达,龙井茶乡,一时竟成了一般“中上阶级”来做“临时寓公”的“胜境”。比如胡雪岩的后人、“鸳蝴派”作家兼漫画家胡同光,即举家在龙井村“山居凡三阅月”,直至当年年末杭城沦陷前,奔往浙东。
“山间的一块石一条沟,经过这百余日的光阴,是永远在记忆中的”,胡同光在回忆文章《忆龙井》中写道(见《乐观》杂志第2期,1941年。周瘦鹃主编)。
《乐观》杂志(部分)书影
时间来到1956年的重阳日。杭州文史前辈徐映璞先生与朋友蒋幸盦游赏龙井寺,登棋盘山。事后,他写了《丙申重九游龙井登棋盘山记》以存游踪、叙山壑、见古刹印象,并抒观感。
其中,言及当天目击所见龙井寺与周边山林岩崖尚存碑石、题刻时有云:
……嘉庆间,按察使秦瀛祔祀其祖秦观于此,亦称“淮海祠”。其外有池,甚深广。巨石崚嶒,林莽郁朴,故胜地也。而久晴,水涸矣。
祠中有“南轩听泉”额,近人刘大同书。自左而进,为小龙泓泉,出石壁间,涓涓不绝,石亦峬峭有致。有亭曰“一勺”,有堂曰“玉茗”,均康南海书。
大殿之北,别建市庐。住僧具茶点供客需求,设座,可休憩。其西壁有桂林周跻撰《果证禅师碑铭》,门有慈云撰《法空禅师碑铭》,均光绪辛丑刻,完整无缺。南廊边门,有《龙井寺新建淮海先生祠堂记》,嘉庆丙辰杭嘉湖道无锡秦瀛撰,钱塘梁同书书。
又瓶桂画幅,附乾隆御笔诗。又辩才退居元祐五年送苏长公过溪一节,亦有乾隆题句。均蛛网尘封,不可卒读。
门外董其昌书《龙井记》,尤挺秀可爱,与《龙井茶歌碑》均微损。墙内即云气堂,秦瀛所称为“淮海祠”者。庚申,瀛由道员升任浙臬,于左壁补刻宋元丰二年中秋淮海居士秦观《龙井题名记》,尚可辨认。
《丙申重九游龙井登棋盘山记》,还记述了龙井泉池及周边的林下景致,并特别提到了“旁多奇石,近人题刻殆遍”:
寺北为龙井所在,旧名“龙泓”。《志》称:“吴赤乌中,葛稚川炼丹于此。林樾幽古,石槛平开。寒翠靰澄,深不可测”云云。今井作半圆形,广七八尺,深亦如之。
中有游鱼,澄清见底。旁多奇石,近人题刻殆遍。下复为方井者三。瀹茗蒸煮,濯缨濯足,于是判焉。井北有石,高六七尺。
明正统戊辰,宦者李德得之井中,上有“片云石”三字,傍多款识,模糊剥蚀,不知为何代物。今旧刻多被铲削,石阴犹偶存古篆若干处,亦考古之资也。
其东有玉泓池、听泉亭,皆近代建。亭中有“井北听涛”额,又有“一片云”三字碑,弃置草中。想必自片云石上移置于此。
徐映璞 著《两浙史事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