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29|回复: 0

美学心得(第二百六十九集) 罗国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27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学心得(第二百六十九集)
罗国正
202411
3241、秦皇乒马俑,是追求精准表现,属写实的。宋朝有一批画家在写实方面也相当出色,这与西方的写实艺术没有本质的差别。精准表现、写实的艺术,中国很早就有,并非西方艺术所独有。后来,中国艺术发展到创作主体着重于自己所追求的精神捕捉,甚至达到内在身心的修炼,轻于客观物象的精准表现。这是从着重再现走向表现,从侧重写实的现实主义过渡到写心的浪漫主义,跳出了物质的藩篱,走向精神自由的创作。这时,中国的书法、国画就与西方艺术有了明显的区别。再后来,西方也发展到创作抽象画,这些画家也渐渐感悟到,艺术创作重要在精神的捕捉、表达,而不在表面上的形式。当摄影技术的发展,大量的优秀摄影作品出现后,更提示写实画家思考这方面的问题。有些中国到西方学习绘画的优秀艺术家,后来进入到创作抽象画时,已名成利就,重温中国艺术,才顿悟出中国艺术的特点、优点,知道须认真回炉补课,可惜已是高龄,来不及了。西风东渐强劲时,尤其是上世纪初期,国家积贫积弱,外敌入侵,有一批人是产生了民族自卑感,连一本刚译著出的《天演论》,就在很多文人中产生大震动,仿佛中国人从来就不懂得“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么简单的道理。那么,历史上中国能出这么多军事家、谋略家、兵书吗?历代打江山的开国皇、将军他们是靠什么成功的呢?其实这些杰出的中国人是真正懂得这些道理的。只是他们在懂得这些道理之上,更懂得做人不能象动物在森林里那样,他们心目中有更高的理念、信仰、原则在制御人的兽性一面。他们是想做森林中的“牧羊人”,……。在绘画艺术上,也出现类似的情况,不少人、甚至是著名的画家,极力否定中国画,只主张绘西洋画,同样是非常可笑的。因为,评价一种艺术时,不能只凭一些人,对外表的感觉,而不顾及艺术发展的脉络、精神内涵、特有的品质。当然,也要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地方本位主义和审美价值单一化。应有博大的胸怀、放眼世界的视野,客观地评价各种艺术的所长所短,决不能为了抬高一方而蓄意贬低另一方。事实上,中西方艺术是各有优势,既可单独发展,也可兼容发展。总之,艺术是需要、也必然是会发展的,博采众长是艺术发展的重要方法。尤其在努力创新的艺术家,更应兼容并包,多元共生,用中西两方面的优点给自己赋能,而不是孤立自己,与另一方保持距离,甚至采取极端的、对立的态度。如果能够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则可达到道并行而不相悖。现实中,确实有这方面探索成功的的案例。我主张艺术创作主体的创作过程和观赏者的观赏过程,都有精神、文化的收获、得到美的享受。优秀的艺术家,在创作出伟大的作品时,常常会在多个所指与多个能指之间,将心思自由地、不断地来回滑动意指,以求创作出不是已有的所指、能指、意指的再现,而是新的优秀所指、或独特意指表现的作品,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为后世树立出新的典范。
3242、有不少人,因为身体健康,精神上就麻木了,对很多事情会麻痹大意,一有大病,反而就提起了精神,对很多问题就有了警醒,敏感起来了。
3243、现代作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郭沫若(1892-1978),是四川乐山市人。他的主要美学观点如下:
1、“生命底文学是必真、必善、必美的文学”。
2、“自见光明、谐乐、感激、温暖”是文学美的特征。
3、“要用艺术的精神来美化我们内在生活”,“养成一个美的灵魂”。
4、“统一人类感情和提高个人的精神,使生活美化”把自由作为美的目标,是文艺的使命。
5、“把固有的创造精神恢复”,“有优美醇洁的个人才有优美醇洁的社会”。
6、“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着手”。
7、“诗歌的一元论”,即“诗的创造是要创造‘人’”,“在感情上的美化”。
8、认为“艺术的本身”是“无所谓目的”,是“社会现象之一,势必发生影响于社会”。
9、在创作时“苟兢兢焉为个人的名利之见所囿”,“其作品必浅薄肤陋而不能深刻动人”。
10、主张“暂时牺牲了自己的个性和自由去为大众人的个性和自由革命”。
11、“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文艺”,“在形式上是现实主义的”,“在内容上是社会主义的”。
12、史剧创作应“实事求似”,“重在构成而务求其完整,愈完整才算得构成”,“发展历史的精神”,又不为历史所缚。
    郭沫若是一位才华多方面的高产作家,长期处于高官的位置,不少言论和作品自然是为当时的政治服务,是颇有争议的人物,他所崇拜的偶像是德国的哥德。他的美学观点分前、后两个阶段的区别。前期他倡导审美功能可以美化生活,养成美的灵魂,把自由作为美的目标,认为人类从婴孩时就有美的要求,私有制产生以后,艺术为特权阶级所独占,应把美的艺术创造精神恢复,有优美的个人才有醇洁美好的社会,美育要从儿童着手。他认为诗的创作在感情上的美化,达到创造“人”。艺术的价值在于美化感情。反对因袭他人的形式,主张形式绝对自由。反对艺术狭隘的功利主义,认为艺术是社会现象之一,艺术本身无所谓目的,但势必影响社会。如果艺术家着重于个人名利,其作品必然浅薄肤陋。后期他主张暂时牺牲了自己的个性和自由去为大众人的个性和自由请命,在形式上是现实主义,在内容上是社会主义。在史剧创作上提出“实事求似”,务求完整的构成,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的精神”。总的来讲,我认为郭沫若的著作、作品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和原创性,如诗集《女神》、剧作《屈原》、书法作品等。当然,有些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但他的美学观点基本上都是借用别人的,没有什么新的观点。
3244、现代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1892-1982),是浙江上虞县人。他的主要美学思想如下:
1、“看画这件事,于小孩子实在有许多的利益包含着:一则可以提高鉴赏美术的能力,二则可以陶冶优美情绪,三则可以养成消遣的习惯。各幼稚园里及家庭中,对于小孩子‘看画’的动作,是不可忽视的”。
2、幼儿为“可塑期”或“可教期”,对动作、言语、常识容易学会,“各种美感美德也容易养成的”。人应从小实行美育。
3、“在家庭里面,墙壁上的布置,桌子上的摆设,都应该有种审美的意味,甚至于房间里的各种用品、衣服等等,都应当放得整整齐齐,不应该随便乱摊乱挂。审美的观念,不到一岁的小孩子,已经有了,就是三四个月的小孩子,看见红绿可爱的东西,也显出快乐的样子。假使房间里的装饰布置,都是杂乱无章,小孩子不知不觉也会犯这种毛病。反过来说,家庭里有较好的布置,小孩子不知不觉受审美的影响,也会养成一种审美的习惯。”
4、从教育学和人生美学的角度看,陈鹤琴主张:幼稚园要适应国情;儿童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凡儿童能够学的而又应当学的,我们都应当教他。
5、从心理学和人生美学的角度看,陈鹤琴主张:好的教育要想发挥作用,必须要建立在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儿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的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亦具有他本身的价值,我们应当尊重他们的人格,爱护他们的天真烂漫”。
6、从家庭教育和人生美学的角度看,陈鹤琴主张: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儿童的终身教师,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儿童的影响是学校教育和学校教师不可替代的。要了解儿童,顺应儿童的心理发展;注意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民主、平等地对待儿童;家庭教育要自然地渗透于日常生活;提高父母的教育素养。
7、培养孩子学会做人,做现代中国人。
…………
陈鹤琴的美学思想是在他的教育学、儿童心理学两大框架内形成的。这主要与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对儿童心理研究有关。他主张人要从小培养欣赏绘画的习惯,这样可以培养人的鉴赏力,陶冶人的情操和独自消遣的习惯。他认为小孩子很容易学会动作语言、各种常识,各种美感、美德也容易养成。他要求人们从小就实行美育,包括家庭环境都应属于美育的一部分内容。他认为关键在于培养孩子学会做人。要平等对待并尊重孩子的人格,爱护孩子的天真烂漫。父母既是儿童的第一位老师,也是终身的教师。要注意创设好环境,将美育自然地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要顺应儿童的心理发展。陈鹤琴的美学观点,比较集中在人生美学中幼、童年阶段。当今人工智能化教育和智能机器人的高速发展,人生美学、幼、童教育将迈入新的阶段,须有新的探索和实践、新经验可以总结。从中感悟出人-机合一的天人合一的人生美学。
3245、现代画家朱屺瞻(1892-1996),是个高寿的画家,享年105岁,江苏太仓县人。他绘画美学观点主要如下:
1、画必有气,画须见人,“有助于丰富人生,增加一点人的生意生趣”。
2、作画“喜取‘厚’字,喜厚之中多含生机也,觉得厚近仁,仁近生”。
3、“其笔法贵有气”。“孟子云‘吾善养浩然之气,是气也,塞乎天地之间’,画家平时修养此心胸,旷阔与天地同其大,运起笔来便自然无碍,写出景来,也就意趣盎然了”。“驱笔之际,有我一贯之‘气’在。笔贵有力,力贵有势,势由气生,因势利导,无气无势,亦就无动。无动亦就没有生命”。
4、对“天真之美”热爱,追求厚、拙、朴的审美趣味、平淡天真的情调。
5、“天地造物往往有不全之美,待人而全,却又需不见人为的痕迹,一切要来得自然,然后才能自在,天工人代而又不曾代然者,这是传统画论对艺术家的基本要求”。
6、在色彩上,融合中西色彩的协调,要有强烈的色彩美。把外来的色彩审美融入中国人的审美意境中。
7、“审美出于学习,学习出于修养”。“世间果不乏天资超俊、审美独厚之士,然其艺术作品,每不为当时人群所重视,何也?此无他,因社会人士鲜审美观察耳!然欲创立新意,独立作画风格,须从烈火中锻出,薄冰上履过,由我作风,感化人群,方为一代艺师,一时祭酒,更非修养不可”。
8、要求自己的画作要“独”、“力”、“简”。“独”者,忠于自己的面目,不依门户;“力”者,凝神静气,奋笔挥洒,蕴涵作者的思想深度,即“心力”;“简”者,画面练洁、简约、不受世俗束缚、不执着,不粘滞,突出作品的“灵合”、“透脱”。
中国道家生生不息的宇宙观对朱屺瞻的绘画思想影响较深。他的审美取向是画必存气、生机勃勃。作品要增加生意生趣来助于丰富人生。画家要修炼出旷阔与天地同大的心胸,运笔自然无碍,达到力、势、气顺生,显现出作品内含生命力,意趣盎然,有天真之美,深藏着厚、拙、朴和平淡的天趣。他认为“天地造物往往有不全之美,待人而全,却又不见人为的痕迹”,这是对传统艺术家的基本要求。在色彩上,他主张要融合协调中西画的各自优势,需有强烈的色调美。他强调画家须经历长期的磨练、具备多方面的修养,有创立新意和形成个人风格的愿望,由我作风,感化人群,才可外化为优秀的作品,成为一代艺师。
(待续)
(本集责任编辑:詹邓  严建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5-1-10 13:55 , Processed in 0.26099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