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jason 于 2024-1-12 14:09 编辑
一些经常乘坐公交车往来杭州城北和城西的市民会发现,原本连接两个区域的公交长线36路有了很大的调整,西端的首末站从文三路附近的古荡湾缩短到了卖鱼桥,不再通达至城西文二路、文三路,线路长度缩短了差不多一半。 不仅是36路,近期杭州还有多条原本运行距离较长的公交线路都进行了缩短,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这会给乘客的日常出行带来怎样的影响? 公交长线缩短之后 变成了地铁接驳线 36路开通于1997年,是一条连接城北区域和松木场一带的公交线路,后来线路走向经过不断优化延长,成为了一条连接城北区域和城西一带的公交长线,方便城西文二路、文三路一带的市民往返城北大关、沈半路等地,客流日渐增长。 不过,随着多条地铁线路的陆续开通,原本乘坐36路出行的市民,乘车的习惯似乎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以家住科园路一带的市民小郑为例,原本他会乘坐36路直接去文三路上的单位上班,但早高峰的路况让他十分头痛,地铁3号线和19号线开通后,他尝试先坐36路到善贤地铁站,再换乘地铁到单位,早高峰能比以前省下约半小时。
小郑的情况并不是个例,杭州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公交数智大脑的客流监测以及‘公交小灵通’收集到的乘客出行需求,发现36路的客流构成和走向在地铁3号线、19号线等线路开通后发生了显著变化,原本从城北前往城西的客流明显减少,从储鑫路、科园路一带前往善贤、大关等地铁站的客流却大量增加,接驳地铁的乘客甚至成为了线路的客流主力。” “考虑到大量的客流为地铁接驳客流,其他路段的客流大幅减少并可由地铁及其他常规公交线路替代,我们就尝试将这条原本的公交长线进行‘长改短’,将线路的长度缩短至原来的一半左右,成为一条连接居住区和周边多个地铁站的地铁接驳线。”相关负责人告诉我们,这样一来线路避开拥堵低效的运营路段,从而提升运营效率,加快车辆周转,更能加密班次。
36路的变化只是杭州众多公交线路的一个缩影,目前杭州的地铁线网运营里程已达到了516公里,杭州城区的大部分核心区域都实现了地铁覆盖,市民长距离出行更愿意地铁出行,公交则逐渐转变为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公共交通工具,方便市民往来地铁站和最终的目的地。 因此,线路“长改短”,转变运输功能就成为了杭州公交近年线网优化的新趋势,除了36路,还有原283路,其西段部分转变为地铁接驳线173路,接驳中医药大学地铁站,原连接滨江和萧山的长线368路,转变为可接驳长河、聚才路和明星路等多个站点的地铁接驳线。 针对不同的地铁接驳需求 开行的各具特色的地铁接驳线 时至今日,在杭州市民的日常出行中,地铁接驳的出行需求已占了很多一部分比重,杭州公交集团也一直在致力于加强地铁接驳服务,从2023年年初至今已新增优化地铁接驳线246条,全市地铁接驳线总数已达415条,并开展了“地铁接驳查漏补缺”行动。 不过,不同的乘客以及不同的区域,对于地铁接驳出行的具体需求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公交线路发挥出自身灵活便捷的特色,从而尽可能满足差异化的出行需求。 如距离西湖不远的青芝坞,深受杭州市民和外地游客的喜爱,然而这里距离黄龙体育中心地铁站仍有一定的距离,在地铁站与青芝坞之间就产生了大量的地铁接驳需求,对于这类“点对点”的接驳需求,杭州公交集团开通了一条往返黄龙体育中心地铁站和青芝坞的地铁接驳线1003M路,大约7至8分钟就能跑完全程,给去青芝坞吃饭喝茶的市民带来不少便利。
在滨江和城西一带,有大量的上班族需要往返地铁站和周边的写字楼、产业园区,过去有不少市民会选择骑共享单车,在滨江的部分区域,还有少部分市民会选择乘坐“摩的”出行,这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为了方便上班族的地铁接驳出行,杭州公交集团根据上班族的出行特征,开行了多条时段性的地铁接驳线,连接天堂软件园和古翠路地铁站的7015M路在早高峰由地铁站始发,一站直达天堂软件园,晚高峰则返向运营,在方便出行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古翠路地铁站周边共享单车较多导致停车秩序混乱的问题,连接江陵路地铁站和星光大道一带的7171M路体现了地铁站与写字楼点对点的“短途公交”的扩展深化,一些上班族也不再乘坐“摩的”出行。
此外,邵逸夫医院下沙院区、市中医院丁桥院区等杭州市内的大部分三甲医院及市属医院,都配备了地铁接驳线,有的地铁接驳线直接开到了医院大楼的门口,尽可能减少市民的步行距离。1231M路、2007M路则解决了运河湾、市北佳丰南苑等“出行孤岛”区域的地铁接驳问题。
公交线路深入“支小路” 居民下楼就能坐上公交车 在地铁线网织密成型之后,很多杭州市内的主干道下方都有了地铁线路,地铁站也大多位于主干道的交汇处,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之下,更多的公交线路开始进一步深入“支小路”。 这些长度不足1公里,甚至几百米的“支小路”就像城市交通系统的“毛细血管”,看似微不足道,实则能够加密路网系统、连通周边主次干道,对出行起到了“微循环”的作用,作为大家从家里出行的第一站,直接影响了市民回家或上班最后几百米的行路,如何利用这些“支小路”,打通市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是近期杭州公交线路优化中的重要“课题”。 近期优化调整的274路就是一条进一步深入“支小路”的公交线路,线路优化调整后,自近江五园东北方向驶入,途经近江一园外围,后沿之江路直行,经过临江金座、临江大厦,来到婺江路后,在圃稼园画室处拐弯,深入近江一园至五园腹地穿行,最后呈闭环驶出近江小区,让很多近江的居民一下楼就能坐上公交车。
连接德胜新村和市中心武林广场一带的1004路,不仅将首末站设在了德胜新村小区内部,还在小区内的道路上设置了多个招呼站,同样也是为了让更多的居民一下楼就能坐上公交车。 截至目前,杭州公交已优化新辟了20余条涉及“支小路”的线路,覆盖“支小路”达30余公里。 “绣花式”单元公交出行治理 已推广至全市20个片区 单线的优化调整,覆盖服务面总是相对有限。2022年,杭州公交集团打造了以丁兰街道为典型案例的单元化治理模式,而这一治理模式,被列为全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和绿色出行典型案例。 去年,杭州公交集团在市治堵办的统一协同下,继续系统推进区域线网重塑,实施“绣花式”单元公交出行治理,目前已推广至全市20个片区。
在丁桥区域深受居民欢迎的“小蓝巴”,被推广到了三墩和之江等地,去年12月开通的之江小蓝巴1499路满足了沿线住宅区的学生们,前往上泗中学、学军之江小学、之江第二小学的上下学出行需求。 九堡小蓝巴的1706M路班次进一步加密,方便沿途三卫家园、九润公寓的晚归乘客能快速顺利回家,1710M路向三卫家园东苑延伸,填补了公交出行空白,使其成为服务面更广,接驳能力更强的“接驳体系”。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记者 黄煜轩 通讯员 谢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