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68|回复: 1

[转帖] 百年潮涌·之江楷模丨俞秀松:从书生到革命者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14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诸暨市次坞镇溪埭村俞秀松故居坐落于青山绿水之间。1919年底,20岁的俞秀松最后一次回到家乡,再也没有回去。他说:“我要等全国的老百姓都有饭吃,等讨饭佬也有饭吃,我才回来。”

俞秀松的父亲俞韵琴是位清末秀才,思想开明,提倡新学,反对清朝和军阀政府的腐败统治。在父亲的教诲下,俞秀松立下志愿:要做一个有利于国,有利于民的东南西北的人。

五四运动爆发后,俞秀松走到爱国运动的最前列,参与爱国反帝运动,成为杭州爱国学生运动领袖之一。同年10月,俞秀松与同学夏衍等创办《浙江新潮》并任主编。

1920年2月,俞秀松参与领导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一师风潮”。同年4月,俞秀松来到上海,走上真正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道路。他协助老师陈望道联系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作出了贡献。年仅21岁的他还受陈独秀委托,筹建中国最早的青年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3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俞秀松担任临时团中央书记。

1922年11月以后,俞秀松先后经历了国共合作、留学苏联。1935年,在苏联工作的俞秀松受联共中央委派,到新疆做督办盛世才的统战工作,宣传党的政策、扩大党的影响、维护民族团结。1939年2月,在苏联肃反扩大化中被害,时年40岁。

 楼主| 发表于 2023-3-14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话革命烈士俞秀松后人俞敏:感悟红色家书背后的人间大爱

来源: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2-03-28   字体大小: 大中小 分享到:



俞秀松后人俞敏
  百年前,一位投笔从戎的少年郎在寄给父母的家书中,奋笔写下:“我的志愿早已决定了……我要救中国最大多数的劳苦群众。”百年后的今天,中华大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而那个心系劳苦大众的少年郎却未能看到今日之盛世,离家投身革命后也没能再回到他的故乡。
  为了践行“我要做一个有利于国、有利于民的东南西北的人”,他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客死异国他乡,牺牲时年仅40岁。他就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员之一,中国最早的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中共党史、团史上都镌刻着他的名字——俞秀松。
  烈士长眠,精神永存。近日,记者对话俞秀松继子俞敏,重温那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感悟革命先辈用生命谱写的人间大爱,汲取奋进前行的精神力量。
  谈革命道路:“打破学者念头,决意去做社会的革命者”
  出身书香门第的俞秀松自小受父亲熏陶,满腔爱国主义热血,立志做“利国利民”的人。成年后,照片中的他,中等个头,戴着一副圆框眼镜,文质彬彬,一介书生模样。当他在教育救国中看不到拯救劳苦大众的希望时,毅然投身革命救国,决心“此后不想做个学问家,情愿做个举世唾骂的革命家”,哪怕九死一生,哪怕命悬一线也在所不惜。
  广州日报:24岁的俞秀松在寄给父母的家书中提到“要救中国最大多数的劳苦群众”,为什么年纪轻轻的他就会有这样的豪言壮志?
  俞敏:我的父亲俞秀松的救国救民情怀,与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可以说,父亲人生当中最早的老师就是我的爷爷俞韵琴。俞韵琴是清朝最末一代秀才,对子女要求很严格,时时教育他们要行善积德,给他们讲岳飞、戚继光、秋瑾等英雄人物的故事,这让父亲从小立志要做一个利国利民的人。
  父亲自小就很有善心。在他14岁时的一天,他穿着母亲新做的棉袄与几个伙伴打球,看到一个冻得浑身发抖的小乞丐,他二话不说就将新棉袄给乞丐穿到身上。伙伴们问:“这新棉袄送人了,回去你怎么交代?”父亲回答:“如果我不给他穿上,他就要冻死了。”
  父亲非常好学,成绩一直很好。1916年,17岁的他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求学期间,更加坚定了他救国救民的信仰,他与同学施存统等人创办进步刊物《浙江新潮》,并担任主编,猛烈抨击黑暗的社会制度和虚伪的封建礼教。一次,寒假回乡探亲结束,他对送行的大弟说:“我的志愿是要做一个有利于国、有利于民的东南西北的人。我要等到大家有饭吃,等到讨饭佬有饭吃,再回来!”
  广州日报:俞秀松在家书中向父母提到“决志进军队”,他是怎么走上革命道路的?一介书生的他为何会从教育救国转为立志革命救国?
  俞敏:父亲起初也想通过教育救国,但在五四运动爆发后,他深刻认识到中国最大的敌人是反动军阀,不打倒帝国主义、不打倒封建军阀,光靠教育是救不了国的。
  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加之在北京参加工读互助团的失败,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他彻底抛弃了无政府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成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者。所以,他在给同乡的信里宣称“我此后不想做个学问家,情愿做个举世唾骂的革命家”。
  之后,父亲走上了革命道路。1920年6月,与陈独秀、李汉俊等人建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他成为发起组中最年轻的成员,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8月,俞秀松受陈独秀委托,筹建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担任第一任书记。其间,他参与创办外国语学社,刘少奇、任弼时等曾在此学习。1921年,他出席莫斯科共产国际三大和青年共产国际二大。1922年,他参加在广州召开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1922年11月以后,父亲投身到更加广泛的革命大潮。先后参与国共合作、留学苏联、新疆统战工作,后遭诬陷在苏联被误判死刑。新中国成立后,为表彰父亲对革命的功绩,国家民政部为他颁发了毛泽东同志亲笔签署的《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
  谈侠骨柔肠:“富感情也知自勉的人”
  烽火岁月,东西南北奔波的俞秀松不忘为家人寄去一张张照片聊表思念之情,写下一封封家书寄言嘱托。镌刻着历史痕迹的书信,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他为信仰抛却俗世幸福的革命者的伟大情怀。
  广州日报:除了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一面,生活中的俞秀松是什么样的?
  俞敏:在艰难的革命斗争中,父亲四处奔波,但也时刻牵挂着家人和朋友,他是一个感情非常丰富的人。在离开家乡之后,因为惦记着父母和弟妹,常有书信寄给家里。
  现在保留下来的父亲的书信就有数十封。从这些书信中,可以看出他很记挂亲人,但对家人深感歉疚,自责没能挑起长兄应承担的重担。在1923年他写给父母的书信最后,提到“家中现在如何,我很记念”“我所最挂心者还是弟妹不能个个受良好的教育”“我在最近将来恐还不能帮忙家中什么,这实在没法想呢。请你们暂且恕我”。
  广州日报:除了书信日记,俞秀松还留下很多张照片,生活中的他情感是不是也很细腻?
  俞敏:革命期间,父亲奔波各地,几乎每去到一个地方就会拍下照片,然后将照片邮寄给家乡亲人报平安。例如,1920年3月他曾拍照寄给父母,在照片背面写道“这张照片是我入北京工读互助团第一组第一天摄影的,你们见了发生甚样的感想?”
  不光是自己的独照,父亲还喜欢跟同学跟战友拍照,也留下了很多张合影照。从这可以看出,他很重视友情,和周边的朋友们相处都很融洽。
  在父亲留下的数十张照片中,还有和我母亲安志洁(原名盛世同)的合照。1935年,父亲受联共(布)中央委派从苏联到新疆工作。在新疆,他结识了我母亲。一天,他送给母亲一张照片,背面写着:“送给我唯一心爱的同妹,愿意在愁苦中与你一道儿生活!你的松。”后来,他被妻舅盛世才逮捕,之后被押赴苏联,在苏联肃反扩大化中被害。母亲心灰意冷,改随母姓,更名志洁。
  谈精神传承:“‘秀松精神’是父亲留下最宝贵的财富”
  俞秀松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始终为信念而奋斗,知行合一、清廉守正。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俞敏从尘封的历史档案中挖掘大量珍贵史料影像,精心整理编纂,到各地广泛宣讲,让“秀松精神”在新时代传承发扬,教育激励更多后来人。
  广州日报:父亲俞秀松给您给这个家留下最大的财富是什么?
  俞敏:我没有见过父亲俞秀松,对他的认识是从浅到深的。自小,爷爷俞韵琴就经常对我讲有关父亲俞秀松的事,小时候就觉得很光荣,到后来认真研究,父亲的形象在我心中越来越丰满。
  纵观父亲的一生,他正直诚实,不畏强权,清正廉洁,勇于同不正之风和不良现象作斗争。有件事对我有非常大的启迪。我在莫斯科档案馆的资料中了解到,父亲在苏联内务机构的审判台上,被问到,他和陈独秀是什么关系?那时候,陈独秀已经被开除了党籍。我想大多数人可能会装糊涂不出声或者落井下石说坏话。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他对陈独秀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这件事对我来说教育意义很大。“秀松精神”是父亲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随着时代的变迁,“秀松精神”的内涵不断丰富。
  广州日报:家人如何继承发扬“秀松精神”?
  俞敏:父亲是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任书记,我要以他为榜样。退休后,我也一直在从事青少年党团史的教育工作。每个月,我都会在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旧址纪念馆,宣讲我父亲那一代年轻人的家国担当。
  历史资料是最真实的。这些年来,我也都在收集整理境内外有关父亲的档案资料。从1996年到2019年,我先后前往俄罗斯11次,就是为了还原父亲的生平,发掘更多资料。用这些真实的历史来教育广大青少年,我觉得这是最有生命力的,是最好的传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5-6 09:15 , Processed in 0.19687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