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45|回复: 9

[原创文学] 父亲的求学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2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鲁小迅(zjq) 于 2023-1-22 16:23 编辑

         1966年5月,父亲20岁,当时正在浙江省某重点中学读高三(父亲读的这所中学,是一所百年名校,鲁迅先生曾在这所中学任过监学)。当时,父亲和他的同学们已经通过高中毕业会考,高中毕业了,像当下高三学生一样,正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紧张复习迎接1966年的高考。父亲当时的志愿是清华、哈工大、上海交大。但是,没想到那场史无前例的革命爆发。当时,国务院通知说1966年高考推迟半年,没想到一推迟就是十年。其实,父亲是不情愿读高中的。当年,父亲家中困难,全家6口人就靠我爷爷的退休工资生活。1963年父亲在同一所中学的初中毕业想报考中专或是技校,早点工作养家。而且,当时中专或是技校是国家培养,不要学费而且还发生活费,可以减轻家庭负担。但是,父亲学习成绩出色,学校组织的数理化竞赛总是榜上有名,又是工人家庭出身,属于又红又专的革命事业接班人。于是,学校老新四军出身的校长亲自到父亲家家访,劝说我爷爷奶奶同意父亲报考母校的高中,说要把我父亲培养考大学,培养工人阶级自己的红色工程师。最后,爷爷奶奶勉强同意,但条件是学校帮父亲申请助学金,一月5元,当做学费和其他杂费。就这样父亲“被迫”上了高中。但是,没想到那场史无前例的革命爆发了,一切成空。
     1977年十月,父亲从报纸上得知国家恢复高考了,真是欣喜万分,当即决定报名参加高考。但是,当时我父亲已经和母亲结婚了,报名参加高考这么大的事是要和母亲商量的。父亲和母亲提这事,母亲一开始是不愿意的,并不是怕我父亲考不上大学,原因是:一、如果我父亲考上了,生小孩的事情要耽误,因为我母亲年纪也大了,而且根据当时的政策在校大学生是不能结婚、生孩子的(1977级、1978级这两届大学生因为历史原因,是否结婚是不做要求的,但是已婚的原则上也不能生育)。二、我父亲当时已经是一名铁路工人了,如果去读大学,根据当时的政策是可以带工资的。但是,加薪、提拔、分房子这类事肯定是轮不上了。三、考上大学,父亲就要住校,那家里的事情就照顾不到,就要母亲承担大部分家务了。听了母亲的顾虑后,父亲劝说到:“考大学是我的梦想。之前高考招生取消了,没办法考试。现在,国家恢复高考了,我一定要参加高考,不然我心有不甘。而且,今后我们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尊重知识的社会,我们的国家一定是一个崇尚科学的国家。你放心,家里的事到时我会挤时间来照顾的,不会让你太辛苦”。经过父亲的反复劝说,我母亲终于同意我父亲考大学。我父亲蛮以为这以后是顺顺利利了,自己只要安心复习备考就是了,没想到在报名上横生波折。原来,根据当时的高考报名政策,像我父亲这样的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要先向单位报名,然后单位汇总后再向所在地区的高招办报送报名资料。但是,由于父亲生性耿直,不会溜须拍马,对当时单位在生产上不顾客观规律,瞎指挥提过意见,单位的个别头头心生报复,假意答应给报名但实际没给报名。父亲左等右等不见准考证,心里火急火燎,这时有一好友告知单位根本没有给他报名。父亲收到消息后情急之下找到原先就读的高中,找到原先的班主任,讲了情况。父亲的班主任当时说,一定要让你参加考试,你们这一批已经耽误十年了,不能再耽误了,有了高考成绩什么都好说。最后,由学校出面出具证明帮我父亲报上名。
    父亲一波三折,有惊无险的参加了高考,志愿是浙江大学。几十年后,我问父亲,你不怕考不上吗?父亲说不怕,比起那些正经数理化都没怎么学过的特殊年代的初、高中生,我一个正儿八经的省重点中学的老高三,怕什么。我又问,你怎么没有按照你年轻时的志愿报考清华、上海交大、哈工大?父亲说当时为了照顾家里,照顾我母亲,不考杭州市以外的大学。高考成绩公布,父亲如愿被浙大录取。但是,学校调档时,原单位头头却压着不给调档。于是,我父亲拿着高考成绩单、准考证和志愿表找到浙大招生办,招生办的老师看了后,就说开学那天你直接来报名,档案的事我们学校负责协调,你们这一届是十年来第一次通过正规、严肃的高校招生考试选拔的学生,我们学校要对你们负责。
   1978年2月份,父亲和母亲暂别,去大学报到,成为浙江大学1977级的一名新生,那时父亲31岁。而我也因为高考晚到这个世界2年。入学后,父亲和他的同学们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都很刻苦。当年父亲同学之间年龄差距很大,年纪大的像我父亲,年过而立,已经成家。年轻的只有15、6岁,稚气未脱。父亲说,这些小孩由于那个特殊年代,数理化底子差,大学的时候,老师讲的课听不懂,老师布置的一些题目不会做,就哭哭啼啼的找我父亲这些大哥哥请教,我父亲就耐心的讲解给他们听。几十年后,我父亲五味杂陈的说,要不是那个特殊年代,我怎么会和这些娃娃成为同一级的同学。还有一些女同学,当时还在哺乳期,一边给宝宝喂奶一边坚持学习。学校知道后,给有类似情况的女学生特批了哺乳假,让她们可以安心的给宝宝喂奶。而我父亲,隔三差五,就要从位于城西的学校骑着二八的自行车赶回位于城南的家里照顾家里。然后,晚上再赶着学校关门前赶回学校。我母亲怀上我之后,那周一到周六几乎天天如此。
    就这样一边学习,一边照顾家里,父亲度过了四年大学时光。1982年,父亲快35岁了,面临大学毕业。经过再三选择,我父亲选择了一家答应他半年内就能分给他一套一居室房子的机械工厂(我父亲和母亲结婚后一直没有自己的房子)。若干年后,父亲单位分来一个女硕士,闲聊时对其导师很倾佩。父亲一听,正是自己同学,于是随口一说×××也成了硕导了。女硕士惊讶不已,忙问你认识?父亲淡淡一笑,是同学。几天以后,那位硕导同学来电问候,父亲开口一句话:“现在遇到难题不会再哭了吧。”父亲的直爽可见一斑。
    1987年,我上小学一年级,我父亲是当时全校学生家长中屈指可数的拥有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历的。我至今都记得,我的班主任看到我父亲填写的《学生基本情况表》的样子。她惊讶的对我说:“你爸爸是浙江大学毕业的啊!”我大声的回答:“是啊!”我第一次为我的父亲而骄傲!
    父亲曾经满怀感慨的说过:“个人的命运总是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任何人都不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23-1-22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爸爸真是托了改革开放的福。
成绩那么好,却因为家庭实在太困难,准备辍学养家,好不容易下了决心去考大学,却一停就停了十年不高考,还好还好,改革开放了,高考恢复了,你爸爸那个年纪,总算是赶上了末班车,被荒废的有用之才,终于没被彻底的荒废。
那个时候,很多结婚的大龄青年,都没有自己的房子,有的是结了婚还各自住父母家,有的就油毛毡煤渣砖搭个披儿,改革开放之后好几年,杭州人的住房才渐渐宽松起来,到了今天,贵虽然贵,但是人均面积已经有好几十平方了。
你父亲走过来的路子,就是我们国家走过来的路子,这是一个很有典型意义的故事。
发表于 2023-1-22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时候的家庭,确实艰苦,五十年代开始光荣妈妈鼓励生育,致使很多家庭都是多女,到了六七十年代,这些孩子从婴幼儿逐渐长大成为少年青年,各种抚养成本也越来越沉重,越是长身体就越是要营养,人大起来了衣裳也越来越费布,长大起来的孩子也越来越有自尊,也需要有相应的费用予以支撑,就连学费,虽然看上去不贵,但是孩子多了就是很重的负担,很多孩子都是一次交不出那么多学费,只好每月分期付。那个时候当父母,也确实揪心,我们国家从1964年到1977年,整整14年没有加工资,物价再是稳定,孩子的开销却不得不持续的增加,那个负担,怎么会不越来越重?还有那个房子也是一样,好几个孩子生出来了,但是整个城市都只建了零零星星很少的一点房子,哪里满足得了那么多的家庭啊?所以到了七十年代的时候,天井里弄堂里,但凡有点空地都搭了披儿,最窄的地方人都要侧身才能过去,披儿房子建材很差采光也很差,夏天热得像蒸箱,冬天连毛巾都冻硬,大白天黑咕隆咚,下雨天上漏下渗,谁喜欢住啊?真的是没有办法啊。
发表于 2023-1-22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时候,很多孩子,尤其是家里排行较大的孩子,都只好早早的去工作,以期帮助辛劳的父母分担家庭的重担,绝大多数孩子,初中毕业就工作了,还有一些人去半工半读,半天参加劳动挣一份数量很少的工资,另外半天去参加初中学历的学习,还有些孩子,放学以后去附近工厂倒出来的垃圾堆上翻检可以卖给回收站的废品以补贴家用,或者去挖蚯蚓捉蛤蟆等等用来养鸡养鸭,平时生蛋,过年当硬菜,那个时候的孩子,做这样的事情,一点都不用难为情的,因为大家都是这样,穿着裤腿接长的裤子去学校,也不用难为情,那个时候还有专门的缝纫店,专门接长裤腿、给裤子的膝盖部位和屁股部位打补丁,膝盖的补丁是长方形的,屁股的补丁是圆形的,这种店有一个优势,接长裤腿和打补丁的布,是不收布票的,生意很好。
 楼主| 发表于 2023-1-23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据我父亲讲,1977年高考对学历的审查相对宽松。那时报考条件原则上要高中学力,注意是“学力”而不是“学历”。也就是讲,你有高中、中专、技校的毕业证书可以报考,如果你只是初中或是小学毕业怎么办?但只要工作单位开一张“同等学力”证明,证明上写明XXX同志,初中或是小学毕业,在XX单位经过XX年生产实践锻炼,具备高中学力(不同单位,内容是大同小异)。这样就可以报考了。讲三国的易中天,和我父亲同年的。我有一次看到一个采访他的访谈节目,他也是66年高三,因为高考招生取消,无法考大学。后来易中天去一所学校当老师,1977年恢复高考,易中天没有考大学本科,而是报名考研究生。考研究生要大学学历,易中天没有。于是,易中天就找任职的学校开了一张大学同等学力的证明,报名考研究生。
 楼主| 发表于 2023-1-23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杭州135 发表于 2023-1-22 22:11
你爸爸真是托了改革开放的福。
成绩那么好,却因为家庭实在太困难,准备辍学养家,好不容易下了决心去考大 ...

我父亲辍学倒不至于,只是他不愿意上高中,因为家里实在困难,父亲就想上中专或是技校,好早点工作赚钱养家。我父亲1963年从一所省重点中学的初中部毕业,学习成绩很好,考上重点高中是十拿九稳的。但是因为家庭困难,中考志愿全部填的中专和技校,一所高中都没填。他的班主任收到志愿表,看到我父亲一所高中都没填,全部填的中专和技校,就觉得这么好的成绩不读高中,将来不考大学可惜了。于是就像校长报告了,这才引出了校长亲自登门,做我爷爷奶奶的工作,希望我爷爷奶奶支持我父亲考母校的高中。后来我父亲中考成绩出来,远超母校的录取分数线,但是我父亲志愿表上一所高中都没填啊。可是父亲的母校不管这些,一得知中考成绩,直接把我父亲的档案调走了,其他学校就无法调档了。就这样父亲“被迫”的上了重点高中。从我父亲的内心来讲,他是真心实意的想读中专或是技校,特别是中专。原因是:一、当时读中专或是技校是国家培养的包分配,还不要学费;二、当时读中专或是技校国家还给生活补助(好像1个月15元);三、好一点的中专或是技校还发衣服(比如公安学校、铁路学校、海事学校、航运学校),一般的工科类的学校,最起码要发一套工作服吧,上实习课的时候可以穿。这对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是多欢喜的事情啊,穿新衣服嘞;四、当时的中专毕业生属于国家干部的,行政二十四级,这对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讲也是有出息了。我父亲的一个同班同学,家庭也挺困难,学习成绩中等。他听从班主任的建议,报考了杭州商校(就是后来的杭州商学院,现在的浙江工商大学)。1966年中专毕业,分配到商业系统当干部。那个特殊年代的上山下乡、回城、待业、招工对他来说基本没有影响。他比我父亲还小几个月,但他的儿子要比我大十岁。几十年后,开同学会,他用“工作顺利、家庭幸福”总结了自己的一生。而父亲的班主任,十几年后再见到我父亲,感慨的说,当年我不劝你读高中就好了。你读了中专,也逃出了那个特殊年代的苦难。
发表于 2023-1-24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鲁小迅(zjq) 发表于 2023-1-23 22:59
我父亲辍学倒不至于,只是他不愿意上高中,因为家里实在困难,父亲就想上中专或是技校,好早点工作赚钱养 ...

辍学这个词汇,用得不是很准确,想要说的意思就是,从前的社会,生活拮据,父母负担重,很多孩子,尤其是家里排行靠前的哥哥姐姐,或者是因为懂事,知道要分担父母的重担,或者是家庭没有能力再继续培养,被动的过早结束学业,早早的开始打工赚钱的生活,内心里落下了一生的遗憾。这样的情况在后来恢复高考之后的前几年,仍然是很突出的,当时成绩最好的学生,尤其是农村里成绩最好的学生,往往不读高中而选择初中中专,成绩次一等的学生因为考不上初中中专,不得已才去读高中,这样的情况在现在看来匪夷所思,但是在当年却是自然而然,因为家庭需要孩子早一点接力,当年的社会状况,就是这个样子。
从你的主贴看,你父亲,还算是幸运的,还有个工作,成了家,还有很多去农村去边疆的青年,承受了更多的磨难,梁晓声先生为此写下了一个系列的知青小说,很多读者为小说主人公的命运既扼腕又流泪,感叹面对命运的时候,是多么的无力和无奈。
 楼主| 发表于 2023-1-26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杭州135 发表于 2023-1-24 09:31
辍学这个词汇,用得不是很准确,想要说的意思就是,从前的社会,生活拮据,父母负担重,很多孩子,尤其是 ...

普通人家的孩子。或者家庭困难的孩子,努力读书为的是有一个稳定的,收入尚可的,略微体面一点的工作(如果光为了工作赚钱,就不需要勤奋的读书,辍学出来,找一个辛苦的工作,比如当装卸工,修铁路,当翻砂工、清砂工等等,这些工作照样可以赚钱养家。这些工作不需要太有文化,但是属于重体力劳动,一般的父母是舍不得孩子做这些工作的)。当他们读书读到一定程度,面前出现两条路:一条凭学习成绩,可以在不长的时间里有一个稳定的,略微体面的,收入尚可的工作;一条凭学习成绩继续深造,将来可以当科学家,当大学问家,可以赚更多的钱,但是时间要很长。我想很多普通人家的孩子,穷人家的孩子,会选第一条路。因为第一条路可以帮助家庭在短时间里,向好的方向改变。而选第二条,意味着家里要咬牙多为你复出,多过几天苦日子、难日子,而你却不能为家庭分担。而你的美好将来,还稍微远了一点,这其中也隐藏着许多变数。
发表于 2023-1-27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时候我们杭州,普通人家的孩子,绝大多数是读个初中,就去纺织厂丝织厂之类的企业上班,尤其是女孩子,很多都是做三班倒,差一点的去商店菜场还有学校之类,有一些是半工半读,一边工作一边完成初中学业。到了后来更不行了,经济发展迟缓,城市里缺乏岗位,于是读完了书就只好上山下乡去了。
 楼主| 发表于 2023-1-31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几十年后,我问过父亲。我问,你真的那么想读中专,那你中考的时候,考差一点,明明会的,你故意做错。明明可以做全对的,你故意做个半对半错,上不了重点高中的分数线,你不就可以上中专了。我父亲说,我们那时候哪像现在这样滑头滑脑,上了考场当然要全力以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5-1 06:13 , Processed in 0.22324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