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10.27


专家发声:
最近,网友“九哥”在小时新闻App吃货圈留言,他从嘉兴来杭州定居后发现,身边的许多杭州人都不怎么吃鹅肉,说鹅肉是“发物”,而在自己老家嘉兴,一些老字号的酱鹅肉去晚了都买不到。 杭州人到底吃不吃鹅?记者询问了身边不少老杭州人,他们认为鹅是“发物”,如果有慢性病,吃鹅会加重病情,所以基本上不吃。 但是,在浙江绍兴、嘉兴、衢州、舟山等地,记者发现都有吃鹅的习惯,杭州萧山区也是既吃鹅也养鹅。于是,带着问题,记者特地采访了几位行业内的专家,听听他们对“发物”的看法。
浙大沈立荣教授:“发物”是个伪科学概念
沈立荣是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的教授,沈教授是美国哈佛大学和塔福茨大学的访问学者,是研究食品营养健康与食品安全的专家。关于吃这件事,他的回答不仅科学而且权威。 沈教授告诉记者,“发物”是伪科学概念,最早出现在1406年明代的《普济方》,成熟于清代,常和饮食忌口联系在一起,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更久远的古代书籍。在“发物”传言中,最有名的当属“朱元璋用蒸鹅肉害死开国功臣徐达”的故事。这个传言最早出自明代笔记小说,清代史学家在转述时认为是无稽之谈,却让无辜的鹅背了锅。 沈教授说,把传说作为依据很不科学,即使真有人吃鹅导致生病,那也是人们对特殊案例印象特别深刻的缘故,然后以讹传讹,俗话说“三人成虎”就是这个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