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融资难”未解
房企到位资金,即资金获取能力,一直是判断房地产行业状态的关键指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至5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60404亿元,同比下降25.8%。 前述接近房企投资部门的人士说,房企回笼资金主要依赖银行融资、社会融资、销售新房和资产。现在前两条路并未得到政策放松,而由于市场低迷,降价销售也很难回笼资金,售卖资产理论上也资不抵债,“融资难”仍然是困扰房企的主要问题。 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负责人刘水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2022年1~5月,房地产企业债券发行总额3344.7亿元,同比下降30.0%。不过,在5月份,房地产行业信用债融资同比上升33.5%。“房地产行业融资环境正在逐步改善。”刘水说,“央行在4月29日专题会议上指出及时优化房地产信贷政策,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 刘水分析,金融机构的资金投放依然较为谨慎,当前房地产市场销售没有明显回暖,房地产市场仍然处于调整,金融机构对房地产预期没有发生明显转变。苏林也认为,在金融信贷层面给企业融资的便利,目前来看很少落到实处。 在2020年底央行和银保监会“两道红线”出台后,房企要获得开发贷和并购贷变得十分艰难。由于层层加码,房企所受的限制更为明显。“恒大爆雷后,地方政府开始对预售资金监管比例提升,为了保护下属城市的房地产项目不出现烂尾,提升监管的额度,使得房地产总部出现问题。”邓浩志说,“总部融资后把钱扔到项目上,结果钱回不来,项目公司没有问题,总部却缺钱、违约。”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资深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银行包括金融市场不希望有坏账,就现在一些房企的资产负债表而言,确实很多金融机构不敢给他们贷款。” 过去房地产企业凭借高杠杆、高周转迅速发展,但此后被认为这种运营模式本身存在问题。“现在低杠杆的房企也受到影响,比方龙湖、旭辉这些资金稳健的房企。”邓浩志说。 企业融资难会使其面临流动性危机,“爆雷”风险增加。张斌等人之前的研究认为,由于房地产企业形成的大量难以产生现金流的“沉淀资产”,导致出现“沉淀债务”,使其变为“高债务”行业。今年有58家民营房企海外债到期,叠加年内到期的信用债,2022年债券到期规模超百亿的企业有10家,绝大部分是民营房企。 “以前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用便宜的钱替换一些高价格的钱,但现在不一定能顺利借到。”卢文曦说,“房企爆雷问题还没结束,加上市场规模发展变缓,行业竞争更加严酷。” 穆迪高级副总裁曾启贤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评级主要从开发商的财务状况、流动性状况及违约风险等方面考量。由于销售下滑,对于开发商营运现金流产生压力,加上目前债券市场融资途径对非投资级别开发商几乎是封闭的,不管是海外市场或是在国内市场发债,都困难重重,导致房企还债能力下降,财务状况承压。 “在短期内无法偿付到期债务时,个别开发商选择展期,或者与投资人达成协议,降低了还款金额,造成投资人的经济损失,就有可能出现低价交易,也是违约的一种情况。”曾启贤说。穆迪报告显示,从2022年1月1日到4月30日共发生7例违约,均为中国房地产开发商,除了一例之外均为低价交易。 5月,龙湖、碧桂园、美的置业等房企被监管机构选为示范民营房企,通过信用保护工具发债融资。这被看作是政府支持民营房企融资措施加快落地。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信用保护工具无法保障每家企业,“像龙湖、碧桂园,在民企里属于幸运儿,很难挑出第四家、第五家来。” 对于房企面临的资金困境,盛松成建议,在不改变去杠杆政策目标下,适当延长去杠杆的周期;其次,对三道红线不达标的房地产企业,监管部门可以考虑,在维持当前指标六个月不上升的前提下,继续提供贷款;此外,贷款集中度管理,对各银行的达标时间可以考虑往后推迟半年或一年。 “之前希望央企、国企以及稳健经营的民企,能对部分企业收并购,但到现在案例也不多。”李宇嘉认为,“对前者来说,可选项目太多了。现在地方政府出让的地块都很好,溢价率又很低,又没有配建,即便是国企、央企,也有盈利要求,因此缺乏动力收并购其他项目。” 前述接近房企投资部的人称:“今年年初时,广东的国企,门槛都被别人踩烂了,每家房地产企业都上门兜售项目,但现在已经不怎么收了。”他说,企业投资更为谨慎。 邓浩志认为,单一政策已经不能解决当前的问题,房地产面临的是系统性问题。李宇嘉称,房企“爆雷”威胁仍然存在,房地产销售疲软的状况如果进一步持续或者恶化,债务违约的房企未能得到妥善处理,现有的松绑政策和疫情结束未能取得叠加效应,后续可能仍有一批房企产生流动性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