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534|回复: 10

[城建] 源自商代的井田制,是城市化现代化最大的敌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14 17: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井田制代表公平,这种思想在中国人心里根深蒂固。而宋代王安石更是井田制的坚定卫道士。
只不过从现代或者说工业社会的角度来看,王安石朱熹就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两块顽石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4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井田制是一种东方的貌似公平实则不然的制度

在长时期社会实践中,港铁证明了自己是全世界财务最健康的地铁公司。背后的基础是港铁服务的区域人口密度足够大。
人口密度足够大是很多社会公共服务能持续健康运行的基础。
在没有这样正面的示范时代,井田制是很具有欺骗性的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4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和西方社会(指基督教信仰为主的社会)的根本性不同
实际在于婚配制度。
基督教信仰为主的社会,一夫一妻制延续了几千年。一夫一妻制则是西方的一种看似公平实则不然的社会制度,其起源于宗教对人的统治。由于其延续了几千年,所以西方人的家庭观念特别强,在西方社会,家庭是最重要的。然而由于一夫一妻制本身的不合理性,西方社会出轨又是很普遍存在的现象。比如,很多国王的情妇很出名。

中国有文字记录的几千年历史上,一夫一妻制只在大陆最近大半个世纪才强制实行,其本身带有崇洋媚外的成分。
而儒家在宋代发展到程朱,则出现了对女性利益的严重迫害。当然前朝出现武则天,是一个重要诱因。实际在程朱之前,中国女性并未受到封建礼教的迫害。比方西施貂蝉这样的女子,没有人会称其“不守妇道”。武则天能当皇帝本身,就说明中国女性在程朱理学成为正统观之前,并没受太多迫害。
而当代女拳反对传统本身,就是一个矫枉过正的事情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4 19: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中国历史上婚配制度基本遵循丛林法则,郎才女貌,赢者通吃,始终在汰弱留强的路上。导致中国人其实并不像西方人有那么强的家庭观念。从曹植七步诗、八王之乱、玄武门之变、九子夺嫡到拆迁争房子拼老命。赢者通吃汰弱留强后的分家行为,往往用上井田这一貌似公平的制度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5 13: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井田制把空间和人口平均分割,是一种唯心的想法。在户籍制度的配合下,连年征战庄稼不长粮食,吃不饱穿不暖万恶的旧社会大清朝,人口轻轻松松世界第一。但人口密度特别高的地方就没有。而临安城之所以被马可波罗称为世界上最华美的天城,跟王安石变法失败收场有很直接的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5 13: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万年来没试过单配偶制度的东方大地,突然施行一夫一妻,也是给出生率加了一捆干柴。在万恶的旧社会很难得到婚配的无才郎无貌女,在育龄轻松进入婚姻,二十世纪中国人口更进一步。然而毕竟单配偶制是一种新鲜玩意儿,很多万年形成的东西在观念上是根深蒂固的。。比如中国女性在婚配中寻求上迁婚,找各方面或者某几方面优于自己的配偶。而男性则是较普遍往下找。正因此,在适婚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男多女少的情况下。女性却还是处于被选择的状态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5 13: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人口密度给人带来社会性,一些极端的例子,比如几万人挤在纽约时报广场屏幕前看千禧年倒数的钟声。在时报广场这种小地方看大事件约定俗成就是提前穿上成人纸尿裤,不然内急的时候也挤不出去。假如欠缺这种社会性,就会看到人口高密的地区乱作一团,人挤人踩踏等等。这就是井田制似的“公平”长期铭刻在中国人内心的弊端,人们没有主动尝试寻求集体公约数的能力,在任何环境下,都是一个独立于社会外的个体。在高人口密度的环境下,很难舒适存在。例如电梯中,职场团队内。过去粗暴地将这种特质总结为“小农”。可以一部分解释为什么集体球类项目不行
发表于 2021-10-15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信仰不同,社会效果也不同,比如中东,为啥一直在乱?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6 14: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国人对于“乱” 也有很深的误解。物理学上的概念乱度大,势能低。中国历史上三个最好的时期 春秋、五胡乱华、太平天国运动后 都是大乱世。为什么说五胡乱华时期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好时期,汉代魏晋有头有脸的人几乎都是单名,根源是人丁单薄。而到了东晋大多数人开始用双名,说明人口增长迅猛。人口增长的背后一定伴随着农业技术发展、医疗水平提高。 乱本身就是个好东西,当政策目标变成追求不乱,按物理学的说法就是累积势能
发表于 2021-10-16 15: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一段,真是太平日久,吃饱撑着了。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7 17: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人试图曲解钱学森之问,民国初年确实出了很多大师,但全不是民国培养的,他们全都生长在太平天国后的乱世土壤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11-17 00:26 , Processed in 0.26691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