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
作为浙江提升中心城市能级的重要一环,建设双城经济圈的关键举措,如何让浙江省高质量发展的“双核”从独美到共美是唱好“双城记”的关键。
杭甬两城发展各具特色,各有长板,但在产业联动层次不高,要素协同不强。
能否解决这一问题,或成为唱好“双城记”的关键。
举报
理想格局任重道远
“双城记”的理想格局,是实现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的高质量碰撞。但从企业投资数据来看,这样的理想还未完全照进现实。
问题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
首先,杭甬两地企业向另一地投资比重越来越低。其中,杭州企业对外投资呈扩张趋势,尤其对都市区内的其他城市投资增长明显;宁波企业对外投资正在收缩,主要城市的占比均有下滑——
截至今年7月底,从整体规模看,杭州和宁波分别有1895家、807家一级子公司投向市外,其中杭州上市公司向宁波投了100家子公司,占对外投资的比重为5.3%;宁波上市公司向杭州投了64家子公司,占对外投资的比重为7.9%。
从历年投资数量看,杭州对外投资自2008年起呈现出扩张趋势,外设企业数量从2008年的94家增至2020年的315家。
尤其对都市区内的嘉湖绍三市投资增长明显,设立的企业数占比从2008年的5.7%,一度增至2019年的8.4%;对宁波的投资年份间波动较大,2016—2020年均新设子公司9.2家,占同期外设企业数的2.9%,远低于截至7月份5.3%的占比。
宁波对外投资自2017年开始呈现收缩迹象,外设企业从2017年的117家收缩至2020年的98家。其中,在杭州设立的子公司数量占比从2017年的6.8%降至2020年的2.0%。
其次,从两地企业对外投资性质看,杭甬之间有明显的相互需求,但需求层次较低,还未形成较完善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
在面向省内的投资中,杭州上市公司50%的通用设备制造企业投向了嘉兴和湖州,32.3%的港航物流服务企业投向了宁波,最大的石化企业投向了舟山。
宁波企业则较依赖一线城市的高端资源,将18.1%的商务服务企业、17.9%的科技服务业、14.4%的金融企业投向上海;而投向杭州的子公司中,占比最多的是批发零售业,比重为29.7%;投向信息服务、软件技术、科技服务、研发试验的四类子公司累计占比仅为26.6%。
做大双城经济圈
如何才能构建起理想中的“双城”格局,打造出具有更强引领能力的双城经济圈?
独美仍是重要前提。杭甬两城要继续厚植优势产业,保持在省内长期领先的发展态势。
杭州要持续提升主导产业的开放水平和创新能力,发展“数字经济+科技创新+中国制造”模式,扩大杭州信息服务、软件技术、科技服务、研发试验等相关企业的上市比重,发挥邻杭区域块状经济集群优势,补齐数字制造短板,培育世界级数字经济集群。
宁波则要继续保持原有的港口工业优势,在提高宁波制造企业工艺技术水平的同时,注重拓展汽车制造、电器制造、专用设备等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加强与长三角主要城市在港航服务、科技服务、数据服务等现代服务上的深度合作,织密城市群联系网络。
“双城记”不是杭甬两地的事,而是浙江基于省域一体化发展做出的决定。因此,“双城记”不仅要实现两地的高效高质联动,还要增强两地辐射作用,形成连点成片,推动形成节点城市。
要不断释放“双城联动”效应,优化杭州都市区、宁波都市区为导向的产业空间结构,着重加强杭嘉湖平原、杭州湾沿岸空间统筹,提升城市群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增强双城资源要素对周边区县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市场经济下的空间竞合秩序。
整合绍兴柯桥、越城,嘉兴海宁、海盐等重点节点城市的资源禀赋与产业优势,拓展杭甬龙头企业在周边地区的产业布局,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城市分工协作体制,构建更大格局的“杭甬双城经济圈”。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5-1-13 03:18 , Processed in 0.22669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