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讯 6月22日上午,浙江遗嘱库成立五周年纪念活动“回顾公益为老历程,展望全民遗嘱保障”在南星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召开。现场公布了《浙江遗嘱库白皮书(2016-2021)》。 浙江遗嘱库于2016年6月22日由浙江民生社会养老服务中心设立,为杭州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公益遗嘱咨询、遗嘱登记、遗嘱起草、遗嘱保管服务。启动五年来,共提供服务101297次。针对历年来遗嘱服务数据库和服务单位的情况,采用宏观和具体的社会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浙江遗嘱库通过对办理遗嘱人群的年龄、家庭、财产、心理等数据进行分析后,形成了该报告。 独生子女家庭立遗嘱占比最高 再婚家庭立遗嘱的意愿更为强烈 数据显示,从2016年到2021年期间,浙江遗嘱库咨询登记量从42.05%逐步上升到 80.15%。除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其余年份的登记比例逐年增长,说明遗嘱专业服务被广泛认可。截止到6月21日,累计咨询预约登记量已经超过了6万份。各种普法服务惠及10万余人,服务资产高达2000多亿元。其中,独生子女父母在立遗嘱人群中占据半壁江山,达到40%。其次为两名子女家庭,占比30%。 浙江遗嘱库负责人叶世娟回忆,2016年,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杭州人觉得立遗嘱不吉利。从当时的不太受欢迎到遗嘱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现在,越来越多的夫妻携手把订立遗嘱作为了一种“时尚”。 虽然,从图表中看出80岁以下的老年人是浙江遗嘱库订立遗嘱的主流。但在人口老龄化速度日益加剧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迈入老年,这些新“入伍”的老年人往往观念更加超前,倾向于早日立遗嘱。 除了立遗嘱年轻化趋势明显之外,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也开始关注遗嘱问题。和老年人的遗嘱几乎多是围绕不动产不一样的是,年轻人形式多样化,涉及爱车、相机、二次元文化、遗体捐赠以及支付宝、网络游戏配置等虚拟财产。 白皮书中,为子女办理继承的方便,夫妻携手办理遗嘱人群占比60.9%。但近年来,离婚率逐年提高,婚姻状态不稳定的群体往往家庭成员较为复杂,每一次的婚姻关系的变动都可能会带来财产分割的问题,使得这部分人对财产的分配和归属问题较为敏感,因此申请订立遗嘱的比例明显提高。 显示,离婚家庭订立遗嘱比例为8.4%,再婚家庭比例为6.8%。 “这些家庭立遗嘱的意愿往往更为强烈。”叶世娟说将自己的财产留给自己的子女是许多老人心照不宣的想法,往往再婚前也会对此有明确的口头约定。但如果没有订立遗嘱,一方去世后,另一方的子女可能要求分割财产。为了避免此类纠纷,许多再婚老年人萌生了立遗嘱的想法。 遗嘱看似简单,为确保效力 专业的事情还是要找专业机构办理 50岁出头的杭州人张女士也到了活动现场。为了不让离婚的丈夫分走自己父母留下的一半房产,她打完离婚官司,又打继承官司一审二审,几场官司下来,事情没解决,一下子老了十几岁。 张女士父母相继于2016年和2019年过世,父母是知识分子出身,法律意识较强,早年就各自写了两份遗嘱,包括一份相互继承遗嘱,两个人相互作证,当时还叫来邻居见证,拍下了视频。 “视频既不清晰也不完整;落款人签名不是当事人;让证人出庭作证,一位摔了一跤,成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另一位怕得罪人不肯出来作证,结果遗嘱被判无效,按法定继承办理。”浙江遗嘱库负责人叶世娟分析说。 除了观念的转变之外,社会上因为继承财产而产生的纠纷日益增多,对立遗嘱这件事,大多老人们表现的“都很豁达”,甚至连不少80后,90后都成了立遗嘱的当事人。但是因为不专业,会产生了一些“副作用”,甚至财产旁落。 叶世娟说:“很多老人以及他们的子女关于立遗嘱还有不少错误的认识,以为遗嘱就自己写写好了。比如说像打印遗嘱的格式错误,结果遗嘱被判无效。自立遗嘱时没有见证人,结果财产旁落,违背老人生前的意愿。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为了避免家庭纠纷,建议来浙江遗嘱库办理。” 结合立遗嘱背后原因的多样化,此次活动还发布了十大案例:在自己的亲生父亲那里继承的100万遗产,几年后,竟被婆婆分走25万;年近90岁的张大爷立下遗嘱,要把名下一套房产赠与照顾自己十年的保姆,而非两个儿子;75岁的王伯伯决定把百万存款捐赠给社会,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尽一份力;一旦意外来临,28岁的小吴想让闺蜜帮忙处理“遗体捐赠”事宜……浙江遗嘱库归纳总结的典型案例给大家呈现不同情况下的遗嘱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白皮书提到因疾病缠身才想到立一份遗嘱的人群占比18%。虽然浙江遗嘱库已经简化咨询预约的流程,但依然会有高峰时期排队等候的问题。因此,浙江遗嘱库提醒大家,现遗嘱库面向全社会全年龄段开放,订立遗嘱还需要尽早预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