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这个学期一开学,杭州市教科所附小的学生,就忙着在校园里修路。这条路是学生自主设计并参与施工的,建成后即便气温在0℃以下,路面也不会结冰。
这条路位于进入校园的主干道边上,比较“迷你”,长约30米,宽40厘米,是学校“小创客”们的科研结晶。记者看到,目前地基已完成,路面还未完工,预计月底前完成。 之所以要修这样一条路源于去年,强冷空气袭来,造成校园路面结冰,常有同学因此摔跤。502班林轩成同学找到校长陈滔:“能不能有一种办法让路面不结冰?”“那就需要路面的温度要高于零度。”身为科学老师的陈滔鼓励小林和同学一起想办法。 于是,同学们以“建一条温暖校园路”为课题开始探索,摆在眼前的第一个难题便是如何给路面加热。同学们决定利用风能发电,再利用电能转化为热能,于是在学校楼顶装了6个风力发电设备。学校刚好背靠凤凰山、南临钱塘江,学生们测算周边的风速常年保持在12—20米每秒,恰好可以形成36伏的安全电压。通过加入储电装置,让电能随时可以发挥作用。 如何把电能转化的热能传到路面?一位同学提出“地暖”的原理,通过水管来导热。这时又有一个问题摆在面前:水管里的水从哪里来,如果用自来水,太浪费,最后有同学想到了收集雨水,来进行水资源再利用。 当前这条颇具科技感的小路只剩最后的铺设。用什么路面材料?同学们进行了科学论证。他们分别对玻璃、金属、瓷砖进行了导热实验,发现玻璃的导热性最好,但摩擦力比较小,为此大家商量可以在玻璃上设置凹凸图案,增加摩擦力,同时也使道路更美观。 “如今国家在倡导Stem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建立模型,更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陈滔坦言,在“建一条温暖校园路”的课题中,从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再到传热性能、摩擦力、可视效果、耐久度的考量,我们看到了学生在解决一个现实问题中,结合多学科知识的能力,这也是当前Stem教育最可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