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凤山门段巡河,河水很浅,水草全露,河面上有垃圾。在凤山门汽车站向南有个人在钓鱼,河边在网鱼。”“10月20日,凤山门桥边河水稍浑,河对面铁框内浮沫还在”……在“紫阳中河群”里,83岁的民间河长郑玉仙,每天早上10点雷打不动在群里汇报巡河情况,并附上图片。 多年来,每天巡河已成为郑玉仙生活中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每天早上,她总要花个四五十分钟,去中河边巡视一圈,观察水质情况,并将河水情况记录在社区巡河日志,以及街道的治水微信群里。同时,将丢弃在河边、草丛里的污染物清理出来装入随身携带的垃圾袋中。 阳光穿过云层在河面上铺洒下点点星光,河面倒映着两岸林立的高楼、葱郁的树木和在岸边散步的市民……看到此景,郑玉仙打开了话匣子—— “没想到,我们在中河边一住就是64年。这条河对我们一家来说,有非常重要的回忆。”郑玉仙是嘉兴人,刚来杭州时住在凤山门六部桥附近,之后和老伴结婚、生子,都没有离开过这一带。年轻时,她和老伴经常去凤山水城门的河边散步,看船只、竹排、木排在水面上来来往往。 后来,中河边开始搞生产、建工厂、修路,越来越多的工业、生活污水开始排入中河,河道水质逐步变差。于是,郑玉仙开始每天主动去河边看看,遇到乱倒废水、洗刷衣服等现象,都上前去劝解。 大约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经过整治的中河终于恢复了以往的生机。郑玉仙亲眼见证了它从好到坏再由坏变好的过程,对中河的环境更上心了。每天早上,她6点多就去巡河,慢慢地,周边乱扔垃圾情况也变少了。 2012年,郑玉仙加入了紫阳街道的“护河志愿队”;2015年,紫阳街道成立“民间护河队”,她成了第一批“民间河长”,主要负责中河凤山门区域的护河任务,一直到现在。“很多人以前总说我是‘多管闲事’,可这是我们自己‘家门口’的河,是关系到我们生活的大事啊!” 岁月的痕迹爬上郑玉仙的面颊,但她护水的那一份情怀责任,从未改变。让郑玉仙欣慰的是,现在大家护水的意识都很高,河边不文明现象基本看不到了,而且还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护河队伍,一起守护身边的美丽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