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捷与安全博弈 风控痛点引聚焦 一方是各家抢占市场的狂热,一方是市场接受态度的保留。未来,刷脸支付的走势究竟是看跌还是看涨?这无疑是一次便捷性与安全性的博弈。 图象图形学研究专家表示,人脸识别技术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安全。人脸识别技术近年来发展非常迅猛,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都在从事相关研究。现在,专业技术人员可以用技术手段合成二维、三维照片,轻松欺骗电脑系统,让大家相信,那个并不是“我”的人,就是“我”。这是智能技术带来的安全隐患,即使人脸识别中的活体检测技术,也并非铜墙铁壁般牢靠,一旦被破解,整个面部识别也就形同虚设了。 《经济日报》指出,无论是作为支付方式,还是个人信息储存介质,刷脸支付的大规模应用,势必以确保信息安全为前提。支付机构在推广熟练支付的同时,应当最大限度确保安全,如严防相关信息泄露,严格审核终端设备持有者,采取二次验证方式,严禁终端设备持有者关闭支付提示音等。监管部门则须强化监管,出台生物信息采集、使用规则和标准,避免支付机构滥用权力,进而提升熟练支付的安全程度,减少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今年8月,中央人民银行发布《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提出,将探索人脸识别线下支付安全应用,借助密码识别、隐私计算、数据标签、模式识别等技术,利用专用口令、“无感”活体检测等实现交易验证。9月,中央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公开表示,人脸识别支付显现应用风险相对可控,基本具备试点应用的条件。但是,人脸属于弱隐私生物特征,信息误用风险比较大,人脸识别数据采集应提前告知信息使用方式,明确获得客户授权,要充分尊重用户的主观意愿,不得在用户不知情、未授权的情况下擅自发起交易,不要简单地将人脸特征作为惟一交易验证因素。 不可否认,刷脸支付给支付市场带来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南方日报》指出,在大规模商业应用的同时,我们也不妨提醒一下它的坏处,并督促监管机制及时跟进。特别是监管部门,既要鼓励创新,也要保持审慎,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规则和技术标准,尤其要明确互联网公司的责任,运用好“天价”罚款等手段,督促它们切实保护消费者敏感信息的绝对安全。 当然,消费者也要多留心眼,在个人信息采集、隐私授权等方面要提高警惕,谨防沦为技术滥用和市场不成熟的实验“小白鼠”。 (综合《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青年报》、中国经济网等。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舆情分析师 杨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