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70|回复: 2

[新闻] 【城市风景】杭州隐秘地图之:黄龙洞寻踪(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8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杭州日报

万花一气

卧云洞东口

卧云洞刻石

卧云洞西口

乾隆题诗

民国三龙头吐水
黄龙洞山脚下的护国仁王禅寺现已踪迹全无,原来留有其残迹的浙江省艺术学校也早已搬走,变成了省老年大学,而山腰上的那个黄龙古洞还是在的,只是已改了模样。
明末清初,黄龙洞大部分已毁,后曾改名为退庐洞。清末及辛亥革命时期,黄龙洞之地先后被多人侵占,地产诉讼官司在衙门里积得很厚,到了民国七年(1918),主政杭县的陶在东到任后,判清了官司,由住持僧汝开将黄龙洞之地卖给了广东罗浮山冲虚道观,成为冲虚观在杭州的分院。
自此,黄龙洞由佛地改为道场。
数千里之外的广东罗浮山冲虚观为何要在杭州黄龙洞买地开分院呢?因为冥冥之中这两个地方有着神奇的关联与巧合。位于广东省博罗县的罗浮山中也有个黄龙洞。这个黄龙洞比杭州的黄龙洞历史更悠久,为早在五代十国时期(958)的南汉国王所建,后成为道家的黄龙观。更神奇的是,一千多年前,一位道教史上的重要人物与这两地有着关联,他就是葛洪。
罗浮山位列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七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四福地,是岭南道教名山,这都得益于葛洪,这位道教史上神仙级的人物。葛洪晚年在罗浮山炼丹修道、研悟著书,最后羽化于此。而杭州黄龙洞山顶上的初阳台及山南葛岭的抱扑道院,据说也是葛洪曾经的炼丹修行处,因此,杭州宝石山和数千里之遥的广东罗浮山均有葛洪的道场。
民国初年,罗浮山冲虚观道士郑宗道来到杭州黄龙洞,发现这里的地形景致与罗浮山黄龙洞非常相像,一打听,原来这里也叫黄龙洞。再往上走,到了初阳台及刚被一帮颜料商人打造一新的抱朴道院,发现本观的葛祖师爷居然也在此炼过丹,心情格外激动,仿佛回到了故地。
此时,黄龙洞的属主护国仁王禅寺已经败落,无暇顾及黄龙洞这块属地。黄龙洞已日渐荒废,成了荒郊野岭、盗寇窝据之地。郑宗道见此情景,便起了重新打造此地,使之成为与山南抱朴道院乃至罗浮山冲虚观遥相呼应的道家修真之所。要将黄龙洞这块荒废已久的山坡之地,打造成格局幽雅的道家清修场所,花费甚巨,改造资金哪里来呢?此时就体现了广东人的力量。
北伐前后及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期间,江浙沪一带逐渐成了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许多广东籍名人也聚集于此。冲虚观是广东罗浮山第一名观,在广东很有影响力,听说冲虚观要在杭州黄龙洞开辟分院,很多在沪杭的广东籍人士纷纷支持,其中主要的两位出资人是陈伯陶和邓瑞人。陈伯陶,广东东莞人,清朝探花,晚清时曾任江宁布政使和广东省教育总会长,是一位藏书家和史志学家。邓瑞人,广东番禺人,商业银行国华银行创办人之一,国华银行就是现在中银香港的前身。在“一二八”淞沪抗战前,邓瑞人还担任过驻沪十九路军(广东部队)的财务负责人。
广东道人对黄龙洞的改建堪称古迹改造的典范,不仅使之焕然一新,打造成幽僻静谧的寺观园林,更重要的是尊重和包容了原有的佛教元素。
首先,在山脚下建造了一座古朴庄重的道观山门,山门两旁题写“黄泽不竭、老子其犹”八个黄褐色的大字,落款为“大厂居士”。此联构思巧妙,寓意深刻,颇有兼颂佛道两教的意味。
上联:“黄泽不竭”,下联:“老子其犹”。该上下联都隐去了一个“龙”字,意味深长。这干净利落的八个字,把佛道两家的传承融为一体,使佛与道在黄龙洞结缘。更有意思的是,为道院山门题写此联的大厂居士,信奉的是佛教净土宗。
山门外侧的左右两根石柱上,由老同盟会会员许祖谦题写的一副长联,更直接地点明了黄龙洞的渊源与佛道相通之传承:“本慧开说法之场,佛与道通,重建有人追祖吉;以灵济封侯而祀,新缘旧启,联吟愧我学张丹。”
其次,从山门到二门之间,沿着山坡,铺设了一段曲折的石阶路,寓意从尘世凡界通往仙境的转化之路。
进入二门,便是主殿“太清宫”,大殿内挂满了道人、晚清遗老、文化、政治及社会名人的对联,这些人身份各异,却有一共同点,即几乎清一色为广东人,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康有为。
在太清宫左侧,有个小岩洞,被辟为黄大仙洞。洞口有一副石刻楹联:“圮桥风远留黄石,古洞云深护素书。”不知这帮广东道人,是不是看了山南抱朴道院前的叠石假山和“诸葛亮乱石阵”,受了启发,运来了无数黄石,叠石为山,凿岩成洞,构筑亭台,栽植花木。从黄大仙洞一直往上,随着山势搭建和构筑至上一个平台——玉皇宫(旧黄龙祠),形成一个错落有致、巍峨嶙峋的假山群,将真山、假山、天然洞、人造洞都融为一体,加上山后密林烘托,虽不高却颇具气度,使之成为最有特色的杭州园林叠山之精品。
沿着“一波三折”的石阶,两旁有许多摩崖石刻分布在大大小小的石头上。从史料上看,有两处摩崖石刻比较特别,一处是刻在一根石柱上的“老子骑青牛图”,据说刻画得栩栩如生。另一处是刻在一块大石上的“万花一气”四字,代表着岭南罗浮山与杭州黄龙洞道气相通“直一气耳”的意思。
为了这两处摩崖石刻,我上黄龙洞寻访了五六回,将这座小山的上上下下、角角落落找了个遍,“老子骑青牛图”始终未找到,而“万花一气”终于在现在圆缘台上的一个大圆盘背后的悬崖上找到了。这块大石头静静地卧在上山小道边的杂草丛中,拨开枝蔓,四个苍劲古拙的大篆字体“万花一气”露了出来,尤其是那个“气”字,行云流水,古意盎然。
民国二十年(1931),道人们又在太清宫对面石壁上开凿引水渠道,引来山上白沙泉的泉水,并筑上下三个龙头,导泉水自龙口吐出,注入底下的黄龙潭中,形成三龙叠瀑的景致。瀑布下构假山回廊曲桥,并立一大石于潭水中,正反面刻:“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龙头上方的平台上,还筑有一幢正面镌有太极八卦图案的宫观。这番改建,使整个黄龙洞气象一新,自此成为了该地的核心景观。
经过广东道人连续十多年的改造和经营,黄龙洞道院(又称灵济道院,延承黄龙“灵济侯”之名)已成为当时杭州三大道院之一(另两座:葛岭抱朴道院、玉皇山福星观)。有趣的是,与另两座道观不同,黄龙洞内几乎全是广东人,就连当时道院登报招聘账目管理员,都要求“以粤籍为佳”。可以想象,在杭州扫帚坞的这个山坳里,整天回荡着“雷侯啊”、“谋闷台啦”、“唔该”等等铿锵有力的粤语。
由于黄龙洞的园林景观被打造得太精致了,自然就吸引了不少各地游客。民国时期的游客也同现在一样,喜欢来个“题壁”,写上“某某到此一游”。黄龙洞的道士,充分发挥了广东人的创新精神,他们为了防止游客乱涂乱画,便在二山门的入口处挂了一块黑板,上面写着:“欲留纪念,请写于此。”一天下来,黑板上写满了白粉笔字。到了晚上,道士们将黑板拿下来擦干净,第二天早上再将漆黑铮亮的黑板挂上去,口里还不忘说一句:“够晒靓”。
建国初,黄龙洞仍有道教活动,至“文革”消失,其古迹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1971年杭州市政府将黄龙洞改为对外开放的公园,之后陆续对其加以修整,如重塑龙头(原来三龙头变为一龙头),在原太清宫故址上建方竹园等。1985年杭州市园文局对黄龙洞再次修整建筑,以仿古园形式对外开放游览,使之成为新西湖十景之一的“黄龙吐翠”(源于清代杭州二十四景之“黄龙积翠”)。此后,又开辟汲古园,内设戏台演奏民乐及越剧等。
1995年,黄龙洞景区再次改建成以“缘”为主题的民俗文化园。在方竹园内增建了月老祠,在山上原玉皇宫遗址建了圆缘台等,打造“有缘千里来相会”、“千里姻缘一线牵”的民俗喜庆游乐园。
近几年,黄龙洞景区门口又成为与万松书院齐名的“相亲大会”聚集地,这里时常万头攒动,热闹非凡,交流着各种相亲信息,促成了一对又一对姻缘,估计当年的开山之祖慧开法师和罗浮山道士们,见此场景,也会颔首微笑吧。
说到这里,有一个重要问题还未讲清楚,就是黄龙洞的洞到底在哪里?你若问十个杭州人,估计十个都说不清楚,因为各种史书上的说法就不相同。
据史书记载,黄龙洞山上共有黄龙洞、无门洞、天龙洞这三个洞名。其中,无门洞和天龙洞是同一个洞,这是几乎所有史书都公认的。南宋《咸淳临安志》和《武林旧事》上记载,早在嘉定五年(1212),慧开法师就来到黄龙洞,在其下低坳处一小洞旁结庵参禅修行,这时,距孟珙在山下建护国仁王禅寺还有三十多年。在这期间慧开讲经著书,名气已很大,连当朝的王公大臣都对他十分敬重。当时嗣秀王师弥出钱为其修缮庵舍,参政兼大学士楼钥在洞口书“天龙”二字,所以有了天龙洞这个名称,而慧开法师字无门,因此这小洞也称无门洞。
无门洞最大的特征,就是洞内有尊巨大的慧开法师雕像。关于这尊雕像,也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慧开法师虽名闻佛坛,但身材矮小,每次登坛说法或坐堂讲经,都需“矮梯援引”或爬高垫坐,听经的和尚往往掩口窃笑,这种情形,就算高僧大德如慧开者,也有点伤自尊了。恰好无门洞内岩壁上,有一块竖立着的天然巨石,高两丈余,慧开就请人依照自己的模样,将其雕成一尊巨大的石像,石像上半身背缘光焰,前施几案,并祷祝:“下世若是转生,愿形伟不减于此。”
据《六研斋笔记》(明),慧开圆寂那天夜里,钱塘县一户姓孙的人家有位孕妇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提着灯笼的和尚,自称慧开,向她要求投宿。次日,该妇产下一男,模样与梦中和尚极像。这个男孩自幼好佛,早年出家,身高九尺,体伟音宏,他就是后来成为元代名僧的中锋禅师。
乾隆也曾多次来过黄龙洞,为无门洞中的石像还题过一首名为“黄龙石佛”的诗:“谁施月斧开山石,相好庄严调御人。依壁恰看飞四柱,真成一笠盖金身。”这首诗被刻在无门洞外背面的岩壁上,民国时期的老照片上还能见到这块题壁,后被毁。现该处石壁上刻的是由林正秋撰、郭仲选书的“黄龙禅师慧开”之生平事迹。
那么,黄龙洞是否就是这个无门洞(天龙洞)呢?这个问题在各类史书上就存在着分歧,甚至还相互“点名批评”勘误。认为黄龙洞就是无门洞(天龙洞)的,主要集中于清代及民国的史书,如《钱塘县志》(清)、《西湖志》(清)、《西湖志纂》(清)、《雪庄西湖渔唱》(清)及民国时期的《实地步行杭州西湖游览指南》、《杭州名胜导游》等导游类书籍。
清末,无门洞内的慧开雕像已遭毁坏,广东道人接手后,重塑慧开像,称其为黄龙祖师,并在洞口左上方立了一块石碑,刻有康有为书的“黄龙洞”三字。此后,大多数人均认为此洞便是黄龙洞。
而认为黄龙洞并非无门洞(天龙洞)的,有《武林旧事》(南宋)、《杭州府志》(明)、《湖山便览》(清)、《西湖览胜诗志》(清)、《西湖新志》(民国)等。
既然史书上对到底哪个是黄龙洞,各有各的说法,那就实地去看看。
有次在黄龙洞景区,我看见一位导游领着一帮游客,指着吐水的龙头说:“看,这就是黄龙洞!”拜托!这里不是花果山,那水帘后面并无洞,只有人工筑成的一个假山回廊,是民国时期广东道人建造的。真正的山洞在龙头的东南方,自下而上共有三个。
最底下一个浅小的洞是“黄大仙洞”,洞口有一筑在假山石上的“长乐亭”。我小时候一直以为这就是黄龙洞,可它实在是太小了,高宽深都不过两三丈,洞内一览无遗,里面供着一尊黄大仙像,这也是近年来才有的,在我小时候它一直是一个空空的洞,既不是有慧开石像的无门洞,又无泉水,黄龙也根本无法蜗居在内,与《咸淳临安志》中所描述的“寺后有龙洞,澄深不可测”完全不同,这个洞应该是民国那帮广东道人所开建的吧,与黄龙洞无关。
自“黄大仙洞”沿着石阶在假山丛中往上走50米左右,便见一乱石堆砌的山洞,洞内黑乎乎的,里面是一条狭窄弯曲的U形通道,整个洞长十六七米,出口比入口要高出七八个台阶。洞内南面洞壁只有一半,等于开了一个巨大的天窗,洞顶很高,估计有三四丈,北面洞壁上塑着一尊巨大的僧人雕像,顶天立地,身着袈裟,面目慈祥,光线从南面的“天窗”透入,给僧人的上半身抹了一层土黄色的光晕。这尊洞内雕像颜色与岩壁相近,不抬头很容易错过。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慧开法师的石像,原道士所塑的雕像已毁,该像是打造民俗园时重塑的。据此,便可肯定这个洞就是无门洞,也叫天龙洞。
从无门洞左右两边都可沿着石阶往上走,右边稍陡,可直接攀至岭上,左边要经过圆缘台再绕至岭上,无论往哪边,最多只要五六分钟便可到达最上面那个洞——卧云洞。这个洞与底下两个洞完全不同,是一个纯天然的山洞,由巨大的岩石构成,横贯整个山体,在西端的岩壁上刻有“卧云洞”三个大字。据说洞内有落石,不安全,两端洞口现已封闭。当初造民俗园时,在东端洞口筑一龙头,西端筑一龙尾,现已只剩残迹。
以前我进过这个洞,西端洞口须侧身而进,一入洞内,地势便下沉,里面阴凉潮湿,雾气重重,四周岩壁高深,怪石嶙峋,路径弯曲起伏,脚下湿滑,不时有水滴从头上滴落。洞里安静得可怕,说话皆有回声,周围几乎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两个洞口大约相距二三十米,将要出东端洞口时,滴水更甚,好像小瀑布一般。我觉得,这才像龙居之洞。
关于黄龙洞的洞究竟在哪里,我曾专门拜访并当面请教过宋史专家林正秋教授,他也是当时将黄龙洞景区改造为民俗文化园的历史顾问和策划者之一。林教授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略微迟疑了一下,说:“应该就是山腰上那个有慧开法师雕像的洞。”可见专家也不十分确定。
我倒比较倾向于钟毓龙在《说杭州》中的说法:“洞之上又有一洞,曰卧云,或谓此乃真正之黄龙洞也。一曰无门,一名天龙,距黄龙洞西北半里许。无门、黄龙,旧志多合而为一,实则二洞,其辨在有泉者黄龙,有像者无门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9-3-8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
发表于 2019-3-9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竟然是个龙嘴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11-17 01:41 , Processed in 0.15762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