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余杭晨报
“两会”区政府工作报告中写到,2018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2312.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2%,增速位居全市首位。 “2018年,余杭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动能不断增强,主要指标位居省市前列,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到账外资等主要经济指标总量位居全省前列,全区经济总体表现为‘稳中有进’的高质量发展态势。”区统计局分析人员告诉记者。 具体来讲,第一产业增加值50.46亿元,增长1.7%;第二产业增加值629.68亿元,增长5.9%;第三产业增加值1632.30亿元,增长13.6%。 那么,余杭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因素有哪些?区统计局作了详细分析。 主要指标名列前茅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一方面,2018年,一些主要经济指标余杭表现亮眼。其中,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623.86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6.38亿元,分别增长23.8%、20.1%。金融存贷总体稳健,截至年末,全区本外币存款余额3109.07亿元,增长14.5%,本外币贷款余额2066.71亿元,增长13.2%。 2018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突破七成,达到70.6%,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85.0%,其中,信息经济(智慧经济)实现增加值1340.87亿元,增长20.3%。 另一方面,对于老百姓来说,最为关心的是收入、物价、就业和生活环境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改善民生,全年预算内用于民生支出251亿元,占全区财政预算支出的73.3%,增长26.2%。 而从区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来看,居民收入继续保持平稳增长,2018年,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819元和37691元,分别增长8.8%、9.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差距倍数缩小至1.67。同时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全年CPI累计上涨2.0%。 就业形势也保持良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8176人,引导和帮助11025名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我区获评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深化“五水共治”,深入实施治水项目,强化“五气共治”,关停崇贤热电、海联热电,全区PM2.5为42微克/立方米,下降2.3%;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全年共梳理“最多跑一次”事项1364项,其中“跑零次”331项。 创新驱动效能显现 新兴动能不断增强 近年来,我区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了跨越发展,创新成为余杭的第一品牌,不断释放新动能。 以工业为例,统计分析人员告诉记者,2018年,全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431.40亿元,增长7.0%,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78.40亿元,增长9.0%,占规模工业比重为64.5%,占比较上年提升5.5个百分点。同时,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率45.7%,较上年提升1.5个百分点。新动能拉动作用不断增强,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25.45亿元,增长8.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37.43亿元,增长7.6%。 不仅如此,在农业领域,创新驱动也发挥出有力的驱动力。去年,我区成功创建省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区,积极发展农村经济新业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实现直接经营收入10.18亿元,农产品网络交易额增长42.3%。 “三驾马车”表现不俗 拉动经济稳中有进 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在余杭经济平稳增长中依然发挥着强劲的拉动作用。 有效投资持续扩大,2018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0%。其中,项目投资增长9.6%,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0.3%。四大结构性指标全面飘红,分别是交通投资增长20.9%;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投资增长10.9%;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7.7%;民间投资增长10.6%。据了解,全市仅我区和临安的四大结构指标全面飘红。 消费经济稳步增长,2018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15.79亿元,增长10.4%。增速位居全市首位。网上销售增势强劲,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21.29亿元,同比增长121.7%,增速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3个百分点, 占全区社零的23.5%。 回望跌宕起伏的2018年,受复杂的外部环境影响,余杭的外贸出口经历了太多的不容易。但令人惊喜的是,两位数的高增长讲述了余杭外贸军团极强的战斗力。 全年实现出口414.30亿元,增长13.3%。从出口产品看,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3.0%、14.2%。同时,招商引资也有明显成效,全区实到外资10.55亿美元;浙商回归项目到账资金189亿元。引进超山百联奥特莱斯、盒马鲜生杭州区域供应链运营中心、阿里云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等重大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