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jason 于 2018-10-29 15:24 编辑
【来源:都市快报】
文一路隧道开通11天 持续实地观察后总结出8个大小堵点这条路城西人民千盼万盼 杭州一直在花大力气改善城西交通 现在如何缓解堵点拥堵?大家一起来出谋划策
2018-10-29
文一路隧道开通已有11天了。 从规划、建设到开通,这条路一直是杭州最受关注的“网红路”。由于城西向来是杭州城里的拥堵重灾区,加上人口众多,大家都期盼着文一路隧道开通后,能让大家上下班途中更快一点。 但开通11天来,接连几个早晚高峰,却暴露出了文一路隧道开通后形成的几个新堵点。有人反映:走文一路隧道,不但不快,反而慢了。 对此,快报也进行了多篇报道。 前天,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杭州市决策咨询委委员、杭州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吴伟强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分析文一路隧道形成新堵点的原因,再次把文一路隧道-德胜高架这条东西向快速路推上风口浪尖。 最大堵点—— 文一路隧道由西往东方向的教工路出口 文一路隧道由西往东,如果要去保俶北路、莫干山路,就得走教工路出口。但这个出口目前来看,可能已是文一路隧道开通以来的最大堵点,吴伟强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这个出口有几路车流交叉,形成一个“剪刀叉”导致—— 1.地面有冲突交通流。 导致交通拥堵的根源之一是交通流混乱引发冲突,从实际情况看,这里在德胜高架和文一路隧道交界处,有多重交叉车流。 一股车流,是从隧道内出来的;而另一股车流,则要从文一路地面道路由西往东过来上高架,而这个上高架口,距离隧道出口仅仅五六十米。 也就是说,50-60米的距离内,有两股车流相汇冲撞,形成“剪刀叉”。 这样的“剪刀叉”,在隧道对面也有——主要从隧道由东往西下来的车流,要去教工路、学院路方向,试图从教工路口子出去,和文一路上由东往西欲进隧道的地面车流,相互冲撞。 2.德胜高架车流不畅。 3.吸引了超量外围道路交通流。 4.周边道路交通流未做区域性调整。 目前除了保俶北路车流上德胜高架的位置,改到湖墅南路匝道之外,其他道路的交通组织方式并没有改变。这也导致这一点位的拥堵迅速蔓延到周边的教工路、莫干山路、湖墅南路,乃至更远的区域。 吴伟强表示,从下沙进市区的德胜高架,按照最早的规划是直接以高架方式连接绕城西线。但最后因为各种原因选择在保俶北路落地,在德胜高架和文一路隧道之间形成了一个断层。在这个断层里更是加入了其他交通流的干扰,导致严重冲突。 同时,高架平行匝道,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高架快速大流量的车流,和地面车流交汇堆积,无法顺利通过地面十字交叉路口,使得滞缓的车流逆向回溯到高架车道,堵塞高架。 如何缓解新堵点? 能否区域性调整周边道路的交通组织方式 吴伟强提出,文一路隧道-德胜高架是连接东西向交通的重要快速通道,对于新的堵点必须设法缓解。 他提出了几点建议: 1.留石高架和紫金港立交全面立体化对接,平行分流文一路车流。 2.在教工路口规划分流隧道。 3.区域性调整周边道路的交通组织方式。 撤除上下匝道以及交叉点的隔离设施;合理设置周边地面道路的信号灯,地面道路交通便捷后,可以减轻对高架和隧道的压力。 相比较1、2两点,这第3点应该是最容易实施也可以最快取得效果的措施。
文一路隧道开通后,文一路-德胜高架的东向西车辆,要想进入学院路、教工路的地面道路,只有在下匝道50米左右的出口进入地面道路,而且只有一个车道能够并入地面道路。出隧道的车流和地面道路准备进隧道的车流形成“剪刀叉”。 以前,城西有不少车主都会选择文二路、文三路、天目山路往市中心走。 看到文一路隧道开通后,不少人都抱着去走走看的心态,希望选择一条更快的道路,于是,文一路隧道丰潭路入口“打结”了。 文一路地面道路(东向西)并入文一路隧道入口。没有提前变道的话,四车道容易汇流“打架”,引起短时拥堵。 文一路隧道(西向东),车辆进入地面道路的出口。隧道内两个车道,临时变道会引起车辆缓行。 隧道西向东车流,并入路面,路面西向东车流想前往德胜高架,在此处形成“剪刀叉”。 文一路地面道路(西向东),进入德胜高架的车辆,要在这里变道。还有一些不熟悉路况的车辆,在这个点会匆忙变道转向地面道路,也容易引起混乱。 文一路隧道加上地面道路,共有4个车道。上匝道时只有两个车道,也就是常说的瓶颈汇流。再加上许多原本走地面道路的城西车主,现在改走德胜快速路,导致德胜高架西向东,以及石德立交西向南车流量增加。 保俶北路不能直接南向北转入德胜高架,周边大量居民选择德胜高架湖墅南路西向东的上匝道。这个匝道周边车况复杂。不熟悉路况的车主需要不停变道,导致该上桥口周边的拥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