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湖湖滨漫步,一转弯就是热闹的长生路,沿路步行百米后,一条古色古香的街巷便映入眼帘:8米宽的道路,两侧林立着白墙灰瓦的建筑,藏着老杭州的味道。
这里就是历史底蕴深厚的蕲王路了。
然而,阳光明媚之时,这条路上却常会出现尴尬一幕:内衣裤及各种衣物挂满枝头。
“以前没地方晒衣服,我们只能挂在树上。不过,现在这个难题可算是解决了。”在这里住了30多年的高阿姨开心地说。
经过前期的走访调研和一个半月的精心设计,蕲王路三款公共晾衣杆方案终于出炉。昨天上午,东坡路社区组织居民代表共同从中选定了一款。不久之后,一批民国风的“晾衣神器”就要在蕲王路上线了。
老房子没阳台没院子
晾衣只好拉绳子、搭树上
在蕲王路上,主要集中在大庆里,不少房子都是上世纪20年代的历史建筑。沿线有近60户住家,大多是老底子杭州人。
65岁的王大伯就是在蕲王路长大的,已经住了整整60年。“我们这种老房子没阳台,我们家房间小又没院子,一直都是把衣服晒到外面。”在王大伯的印象里,晒衣难题是代代传下来的,“夏天把衣服晒在弄堂里,可到了冬天,弄堂里照不到太阳,就只好挂在树上了。要晒被子,就在两棵树中间拉条绳子。”
“我们自己买了折叠小衣架,立在人行道上晒衣服,可平时上班怕刮风下雨,衣服只能等到休息日时一起拿出来晒。”49岁的俞大姐嫁到这里20年,晒衣难题也一直让她犯愁。
于是,在这个距离西湖只有一街之隔的地方,纵横交错的树枝上常常挂满了湿哒哒的衣服和被单。此前,也有不少市民对此表示反感:“杭州的国内外游客都很多,这里离西湖又近,乱晒衣物,煞风景的。”
衣物乱晒既不安全也影响市容,可晾晒衣被是各家各户的刚需,有没有两全之策解决这个难题,这是东坡路社区从后峰会时期就开始思考的。
东坡路社区书记朱江伟说,此前他们曾多次实地查看,并组织部分居民代表、湖滨行政执法中队、湖滨街道百事帮准物业召开协商会,充分收集各方意见,最终决定设计一款既符合居民生活所需,又与周边风貌协调一致,能体现杭州味道的晾衣杆。
“前期调研、沟通协商和寻找专业的设计公司都花费了很长时间。” 朱江伟告诉记者,今年1月,正值上城区开展“三联三领”大走访,在挂包单位上城区商务局的协助下,东坡路社区找到了杭州国力雕塑艺术有限公司,“蕲王路晾衣杆既要有实用性,也要有国际范的审美性。而他们是专业的城市雕塑设计企业,能做精细化的设计。”
民国风、国际范
晾衣杆也能“内外兼修”
耗时一个半月,杭州国力雕塑艺术有限公司设计师石洪岭为蕲王路设计出了三款独特的晾衣杆。
石洪岭已经做了十多年的城市雕塑,从武林广场的八少女雕塑到江和美海洋公园的海马雕塑都出自他之手,但设计晾衣杆这还是第一次,他说:“看起来是很小的项目,但它的影响很大,是艺术和生活的结合。社区也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兼具文化性、创意性、审美性、实用性,在满足生活需要的同时,提升整条街道的品质。”
如何让晾衣杆与蕲王路上历史建筑群相得益彰?如何在晾衣杆里融入民国元素?同时也要保证居民们用起来舒心。为了这个完美解答,石洪岭花费了很多精力,“前期查阅了很多资料,去了解民国时期的衣食住行,把中国晾衣架的历史也挖了个遍,也去中山中路实地感受民国建筑特色,再来蕲王路实地考察,才定好基调着手设计”。
融入民国时期建筑里的石库门造型元素,将圆柱和线形结构巧妙搭配在一起,运用具有民国韵味的酒红色,利用不锈钢材质……三款“民国印象”晾衣杆横空出世。
有伞状顶的,有圆弧顶的,也有回折型的,外观上各有各的美,功能则都很齐全:分成三层,上可晾晒两排衣物,下可晒被,而杆子上每隔10厘米就有一个凹槽,有效防止衣物被吹跑。
此外,还有不少你看不到的精致细节:“相间距从20厘米到60厘米,避免上层衣物的滴水落到下层衣物上,也把衣架的长度考虑进去了,避免分在两排的衣物碰在一起。为了安全性,每个晾衣杆的设计承重都在200公斤左右。”
看到它们的设计图时,几位居民代表都直呼满意,“原来晾衣杆也能这么好看啊。”他们最看好的还是第三个方案,“它的第二层有分隔,以后我们各家各户的衣服就可以分门别类地晒上去,不会乱了。”俞大姐笑着说。最终的票选结果,也是第三个方案中标。
朱江伟介绍说,晾衣杆将按照居民选定的第三种方案马上投入批量生产,计划在蕲王路的行道树中间安装5到6个,每个2米到5米长不等,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统计。
不久后,在与西湖仅几步之遥的蕲王路,你就能看到这些新颖而独特的晾衣杆了。
本报记者 张蓉
通讯员 沈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