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30|回复: 2

[转帖] 【杭州日报 · 城纪】三里亭(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23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里亭(上)

2018-03-23

                                         

                                         

                                         

                                         

                                         

                                         


有多少古地名,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了,有的虽说还在,却也因种种原因,变得历史内涵严重缺失或者干脆不知所云,这种现象可以说比比皆是,以今天杭州的三里亭地名为例,这三字总算简单了,谁都明白,但要问三里亭的由来,过去有什么值得一说?答不上来的本地人恐怕不是没有。历史由无数个时间碎片所组成,一个散佚于时间碎片中的古地名的还原,往往意味着一段历史的复活,把它们拼接起来、并加以细细梳理,是值得去做的工作,一个城市会因历史底蕴厚实而显得更加富有魅力。

顾国泰 文/图

1 从寂寂无闻到后者居上的三里亭

古代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这长亭短亭的计程,兴许只是个大约数,比如杭州东郊就有个“以距艮山门三里立名”的三里亭。“乾隆二年建”的这亭子三开间,上覆黛瓦,左右八根石柱,亭子一圈方方正正、可坐可卧的长石条。该亭上世纪70年代初还在,后因扩建机场路而消失。亭子附近古地名有闻王庙、下菩萨、姚店桥、官园路、月居庵等,它们的历史均可上溯到南宋乃至更为久远的朝代,而三里亭在1949年前无非一个亭名,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记载,它就像路边的一棵野草。听三里亭街原住民吴自强老人讲:抗战前,老早建在下菩萨小镇北端的亭子已歪歪斜斜,虽乞丐也不敢夜宿,抗战胜利后不久,石凉亭坍塌,后由小镇上的豆腐老板发起,重建于机场路和石桥路相交的十字路口西北侧。

而“地以亭名”的时间则更晚,从资料上看,1913年该地称下菩萨大道,1947年建下菩萨农业生产合作社;1949年艮山区政府设在下菩萨直街,老公交5路有下菩萨岔路口、下菩萨凉亭站名,农村称下菩萨乡、下菩萨村;1956年下菩萨村改称三里亭农业社;1958年为下菩萨管理区三里亭生产大队;1962年5月组建三里亭居民区,隶属笕桥公社的三里亭(村)与范家(村)合为青锋管理区;1964年改称工农大队;后公交三里亭站改称三联站;1984年10月成立三里亭行政村;1996年三里亭部分区块划归闸弄口街道。关于三里亭地名的各种记载略有不同,但不管怎么变,本地老年人还是习惯叫下菩萨,包括今天2路、111路、528路公交站名也仍称下菩萨。清乾隆二年至改革开放初这两百多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三里亭无论作为亭名还是地名,始终因缺少亮点而寂寂无闻。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三里亭发生嬗变。1984年三里亭地块筹建蔬菜交易市场,该市场后来发展成为浙江省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交易量最多的国家级蔬菜市场,杭州马大嫂们买菜都往三里亭涌,该地因蔬菜生意兴隆而名声在外,被誉为“蔬菜王国”,同时一炮打响的还有“农都”。

1999年,随杭州城市东扩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农用地被大批量征用,三里亭村成为杭州市首批“撤村建居”改革试点村,之后成立三里亭社区,最后拓展为三里亭小区。从地图上看,整个小区范围东抵机场路;北走石桥路,折西沿德胜高架到铁路止;西贴铁路到文晖大桥;南临天成路。小区内原有地名自此均处于从属地位,三里亭可谓时来运转,后者居上。

从“天城国际”大厦顶层往西北角俯瞰,整个小区内建筑鳞次栉比,恍若“参差十万人家”。短短几十年间,一个无名小亭从取代当地地名到创建“蔬菜王国”,再到撤村建居形成一个不小的民居点,三里亭完成了不可思议的华丽三部曲。

2 曾是菜篮子工程的南宋官园

三里亭地区历史上有个南宋官园。南宋官园与南宋官窑仅一字之差,官窑在杭州无人不晓,而官园至今无人关注。据方志记载,城东历史上有“均一方古迹之最”的石龛迹、郑家园、蔡官人塘、官园、吴知阁园,防风庙等景观,其中的石龛迹、官园位于三里亭,包括东郊的母亲河--蔡官人塘也流经官园,官园不仅属城东胜迹,也是当年“菜篮子工程”的产物,同时更是“东门菜”的有力物证。

古官园面积超出今三里亭小区范围,南宋《咸淳临安志》云:“猪坊桥,在城东官园里金家村;鸭舍桥,在城东官园……”清《艮山杂志》云:“宋有官园,在城东鸭舍、猪坊等桥边……杭城东产菜最美,见称宋人,此官园定是南宋掌供菜茹之所,其猪坊、鸭舍,当亦被官令畜收猪鸭,以备祭祀、交聘之采取者。”可见这个以官家名义采购“菜茹”的官园范围,要到铁路西侧的东新路打铁关一带。东新路268号那里有条岳帅路,岳帅路4号附近有座岳帅桥,该桥原名鸭舍桥,“鸭舍”与东郊土话“压杀”同音,乡人因忌讳而讹为岳帅。芝芳桥原名猪坊桥,在岳帅路15号边上,该桥也是同样原因讹为“芝芳”。2013年旧城改造,西通东新路的两座老桥消失。

当年官园内“菜茹”怎样在交易?无明文记载,但仅从鸭舍桥、猪坊桥等地名以及南宋《梦粱录》里记载的玉环菜、道人菜、甘露子、蔊菜等众多古代杭州菜名看,亦可想见当年官园内的繁忙景象。宋室南迁后,杭州逐渐成为一座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为满足市民的衣食住行需求,各行各业势必跟着运作起来,于是在城东一带,有了大片的蔬菜基地,据记载“东门绝无民居,弥望皆菜圃”。而与之相关的蔬菜交易市场,自然形成于城东一带,像崇新门外南土门菜市、北土门菜市,艮山门外坝子桥菜市,还有庆春路上菜市桥等等,渐渐就有了“东门菜”一说。那时的“杭州东门外市井最盛,其岁时瓜果菜茹新上市,并茄瓠之类,新出每对可值三五十千,诸客纷争,以贵价取之”。即便今天,三里亭红梅社区马路对面,当地人在卖的油冬儿、尖椒、红萝卜、腌缸白菜等蔬菜,吃起来味道和外地的就是不一样。

时间转切到上世纪80年代中叶,当时的机场路、石桥路与德胜中路相交处,因各蔬菜交易市场的存在而被称之为“金三角”,石桥路88号附近最为热闹,整个市场三班倒,不到半夜就人头攒动,忙得不可开交。大量的农副产品不仅满足本地需求,还源源不断运往外地,形成海南、广东、福建等20多个省市的销售圈,三里亭成了当时东郊一个闪光的“亮点”。

三里亭蔬菜批发市场后来实在忙不过来,道路拥堵到外地车辆无法进入,2008年4月底,该市场关闭,迁至勾庄。农都后也搬去他处,三里亭再度酝酿下一个巨变。

3 一头通向南宋皇宫的官园路和已被淡忘的三条枪

宋室迁杭后,艮山门外有条因官园而命名的路,叫官园路:它一头连接官园,一头通向南宋皇宫。官园路是走马塘(机场路前身)的别称,它像“城东九里松”路名那样,特指转塘头到下菩萨一段。明嘉靖《仁和县志》:“诸葛明王庙,在艮山门外官园路。”这条官道有多种称谓,又呼城东新路,是南宋君臣春天赏景的好去处,称“新路踏青”,属“东园十景”之一。千百年来,这条官路一直是城东要道,1938年之前,该路一直沿下菩萨、枸橘弄里街走。1931年该路再度扩建,改称机场路,自此,无论走马塘、城东新路还是官园路等种种旧称都渐渐被失去记忆。

转上走马塘的地方叫转塘头,清《艮山杂志》说走马塘“自艮山门外二里转塘头起,东过诸葛庙……”它西接闸弄口路,通艮山门。转塘头一地旧有真武庙,清初,庙内曾盛开美丽的优钵罗花。真武庙正对大门有三条笔直的大道,酷似三条枪(刀枪的枪),故名。其中东北向通往笕桥的那条路名,就叫三条枪。一首古诗云:“三条枪畔路,墓旁艮山东。春水粼粼碧,桃花灼灼红。……”诗中的三条枪沿途春意盎然,生机勃发。那里有清末杭州著名文人丁申丁丙祖上的两块墓地,守墓人叫“丁阿九,住三条枪路亭旁大路之右。墓道,由三条枪至姚店桥路西”。丁申丁丙常来祭扫,由于祖墓多,一圈子下来,往往“祭成而归,夕阳已照城堞矣”(见丁丙《武林扫墓记》)。“双丁”晚年在这里活动频繁,尤其是丁丙,为寻找《艮山杂志》“访之东乡,觅之故家”,可谓费尽心机,同时他自己也走到哪里写到哪里,如关于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怎样在艮山内外活动以及乱后怎样修葺杨墅庙、辨利院、五人墓(在姚店桥)等具体记载,给东郊留下不少珍贵的文史资料。

三条枪还不止一条,张伟扬《杭州地理志·杭州市全市地名一览表》说“闸弄口、闸弄西、闸弄口内、弯头儿、下三条枪、三条枪、北鱼潭……”该地名依次记来,说明下三条枪在俗称“高街沿”的三条枪之前,也即闸弄口的东端(今“里机场路”)。三条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还在,沿街有三条枪门牌号码,与后面的三里亭街连成一体。如今在原址建“天成国际”“杰立”等大厦,官园路被隔断,三条枪自此不留一丝痕迹。

4 连升两级的闻皇庙

天成路与机场路交叉口有个117空军医院和闻皇庙站,医院建在该庙遗址之上,闻皇庙社区办事处位于机场路一巷董家桥88号,清翟灏说该地旧有闻闻庵,在 “真武庙东半里,郑家坝北”,何年圮废不详。后该地有关于闻王庙的记载,闻闻庵疑系闻王庙的前身。“庙路北朝南,有大殿三楹,后殿三楹,奉土谷神。前殿神像前栗主题曰‘溥泽侯’……”说这话的朱文藻曾赴京佐校《四库全书》,系清代杭州著名文人,著述颇丰,其住处距闻王庙很近,他说当时随高宗南逃的闻姓人氏在杭州城东住下后,“追祀中原土谷之神,立庙于此”。宗教在古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进行群体迁移的移民,往往在新的定居地建立家乡原有的宗教建筑。

庙中栗主是谁?朱文藻说闻氏名人自宋代起有咸平进士闻见,明代尚书闻渊、明末杭州名人闻子将……也有人说闻王指商纣时的闻太师,朱文藻未置可否,只说闻王庙是闻见后裔为“有功于朝,封号溥泽侯者所立之祠”,溥泽侯子孙自住城东后,不忘祖宗,仍依北方旧俗,在此建闻氏家庙,后地以庙名。

近代史上,闻王庙曾驻扎兵马。清末民国初,“新学”校舍大多利用古寺院,闻王庙于1917年改建成乡立皋塘第一国民学校,校舍占了很小的一块地方,第一任校长是吴自强的父亲。《笕桥地区小学一览》标明:1937年,下菩萨初级小学在艮山门外闻王庙,校长吴宝康;1948至1949年称下菩萨国民学校;1966年为三里亭耕读小学。

“文革”初闻王庙站改称红卫兵绸厂站,“文革”结束后公交站牌上恢复原名。1984年10月,机场路改道,原机场路以南700米路段的闻王庙路改称机场路里街。近十年来,随着公交线路的增加,闻王庙的“王”字变成“皇”字了,是地名先变?还是站名先变不详,只是这一来原本就属讹传的王再次升格。这世上冒出几个草头王来没人会来较真,但人臣称皇称帝、不说“僭越”,至少是欠妥的,何况中国从无姓闻的皇上。

一座乡野小庙的兴废也许根本不值得一提,但通过庙名的演化史,粗略了解南宋迁都杭州后,种种北方习俗对杭州城东百姓的影响以及南北文化交融的过程,应说不无裨益。

5 诸葛庙为何改叫下菩萨?菩萨前面为何加个下字?

闻皇庙之西北有座“下菩萨”庙,两庙相距仅“一牛鸣之地”,下菩萨和闻皇庙一样,为该地地名。下菩萨早先叫诸葛庙,史载“诸葛明王庙在艮山门外官园路,盖自汴梁南渡建都于杭,凡汴京素奉香火悉立庙崇祀……”清乾隆间,写地方志的翟灏到此“访录”,他和我们今天一样,望着庙名感到困惑不解。

只见“庙额题曰‘诸葛’……庙庑有石龛一座,高广各五尺余,佛像三身,并香炉烛锭,通以一石刊凿,像左刻文四行:‘临安府城东,新九里松下菩萨庙焚修香火……’”共八十一字,从那刻文看,该庙在南宋嘉熙初就叫下菩萨了。明明是诸葛庙,为何“俚俗称下菩萨”?菩萨前面为何添个“下”字?翟灏感到很怪:按说诸葛亮为荆州南阳人、蜀国宰相,而钱塘旧属吴地,哪有请他到这里来做土地菩萨的道理,是不是错把孔明的哥哥(在东吴孙权手下做官)当孔明在祭祀了?翟灏边搔头皮,边往庙前那口石井走去,见有当地父老,便向他们讨教,父老说早时挖井,发现井底有石龛,于是就把它“畀奉于庙”,下菩萨之称就因为它原来是在井下的缘故。有这种可能吗?翟灏头皮搔个不停,心想还是到别处去看看再说,结果发现“张家、菩萨二桥在五里塘路口,今桥俱存菩萨,桥上旧建诸葛明王庙。”诸葛家庙到处都有,史料说诸葛家族“多半由汴京南渡而来,祖宗坟茔在北,无从设祭,遂有是事,相沿成习,为他郡所无”。庙里祭祀的栗主既然同为一人,为了有所区别,当地人于是就分上、下二庙,三里亭的叫下菩萨。以上说法孰是?翟灏没下结论,只是把它都编入《艮山杂志》,任由后人评判。

那座下菩萨庙位于街南端,庙门开在今门牌号码105号那里。清末“庙内有楹联,刻有所说,其词曰:‘此异地也,何为丞相祠堂俎豆馨香崇是处;均汉土焉,全赖邻邦玉帛干戈安定泽斯民。’其意以诸葛专主东吴,无兵戈之患,民怀其德,立祠祀之极是。”(见清张尔嘉《艮山地理书》)1958年前,庙门内三间正殿,两边是厢房,殿柱上对联曰:“善者为何不昌?祖宗必有余殃,殃尽必昌;恶者为何不灭?祖宗必有余德,德尽必灭。”前后殿之间的天井里有棵大樟树,树枝遮住半个后殿。侧殿里供奉《封神演义》中的土行孙。有人说因土行孙会钻地下,所以这庙叫下菩萨,这是后来的又一种说法。该庙在民国时驻过兵,做过警察局;1949年初建“笕桥绸厂”;1958年破除封建迷信,庙里塑像被敲光,大樟树也被砍去炼钢铁。据吴自强说树轰然倒下时,满地都是长长短短的蛇,吓得大家四散逃走。

2017年,说拆未拆多年的三里亭街终于全拆。
发表于 2018-3-23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年浩劫当中,有多少的历史古迹就这样消失了,可惜
发表于 2018-3-23 13: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公交5路有下菩萨岔路口、下菩萨凉亭站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11-17 00:48 , Processed in 0.26440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