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课《唐诗选读》的 350个名额总遭“疯抢”
攻读博士时,康震师从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家、文艺理论家、书法家、诗人霍松林先生。彼时康震二十多岁,霍先生七十多岁,老先生的严格要求,让康震倍感压力,“总是担心博士论文做不好,在老先生那儿过不了关。” 更何况,霍先生的弟子们,都喜欢在学术问题上较真儿。读博期间,康震写了一篇关于李白的论文,投到陕西师大学报上,他的一位师兄恰好担任匿名审核,提了两次修改意见。康震不得不根据这两次意见苦苦修改,后来发现是师兄“故意为难”,于是索性“打上门去”请教,谁知两人因此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因为始终在汉唐古都长安——西安,成长、生活,康震对长安文化有深厚的感情,长安又是唐诗发生演变、唐代诗人成长、成熟的重要基地,所以康震的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长安文化与隋唐诗歌》。 论文在霍先生的指导下反复修改、精心打磨,最终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之后,康震又根据专家意见对论文进行多次修改,几年后才正式出版。 著名学者肖云儒曾夸奖康震,“一员学术猛将,是霍家军里拿‘金牌’的人物。” 康震还真的拿了“金牌”。 2007年,康震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奖章,拿回去给霍先生看。老先生不服气,拿出1989年他获得的“全国教育系统教师模范”奖章,秀给康震看。 “老先生就像个小孩儿一样,就要与你比比的感觉,特逗!”康震说。 遗憾的是,霍松林先生于去年2月过世了。 著名古典文学专家、诗人、书法家霍松林先生 康震还记得那天是大年初六,上午在同门微信群里得到噩耗,立刻订了下午的机票,匆忙奔丧,整个过程都晕眩地不真实。 先生千古,精神永存。康震成为大学教师后,把霍先生的师道风范、学术精神传承了下来。 他的一位博士生透露说,某次普通的课堂作业,她改了8版,才让老师满意。 “还有次老师找我们谈论文,从下午四点谈到凌晨一点,我们都撑不住了,康老师还神采奕奕的。”这位学生感叹地说。 到北师大任教后,康震特别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把古诗词讲得妙趣横生。 有学生在网上评论说,康震的课总是爆满,他的课堂魅力大,常常让大家不想下课。他们亲切地称呼康震为“康师傅”,学生们则自称“康乃馨”。 上学期,康震面向大一新生开设公选课《唐诗选读》,开放的350个名额遭到“疯抢”,上课时甚至能挤进去400人。 他的学生助教不愿意透露上课的具体时间,“怕来的人太多抢不到座”。
“纯粹为吸引眼球的东西我不讲”
2004年,康震参加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在10分钟的时间内讲解了一首李白的诗,拿下文史组第一名。 可能正是这次经历,让央视编导注意到他,邀请康震主讲《百家讲坛》。那时,《百家讲坛》以讲历史为主,康震首开先河,讲起了诗词。 康震教授在《百家讲坛》 直到现在,北京师范大学的百度贴吧里还有一篇帖子,一个江苏的高二学生发帖说,就因为看了康震的节目,立志要成为北师大学子,只为“亲耳听他一堂课”。 课堂、电视讲座如此火爆,但康震讲课、做电视节目从不逾越做人的原则,做学者的规矩。 “纯粹为吸引眼球的东西我不讲,超出我专业领域、知识范围的内容不讲,不了解、不清晰、不确定的内容不讲,不哗众取宠,不自我炒作。总之,做人做事要讲原则,要有底线。”康震说。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更多的人开始了解康震。在即将开播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当中,康震现场作画二十幅左右,助力“看画猜诗”环节。每当康震作画时,现场便开始倒计时圈粉百人团,连其他嘉宾也会凝神关注,用网友的话来说,大家都呈“星星眼状”。
一年打磨,上百次文本修改 二十多年的诗学心得
康震酷爱绘画、书法,他喜欢沈尹默的书法,张大千的山水,于非闇的工笔花鸟,刘继卣的人物,丁聪的漫画。他爱临摹名家的画作,也会自己创作。康震的奶奶剪窗花漂亮非凡,他的父亲、三叔、五叔都会画画,三叔还擅长泥塑;他小时候爱看连环画,看得兴起,就一笔一笔临摹书中的插图。 有一阵子,他画画甚至进入“癫狂”状态:课本空白处都是速写画,四肢五官、动物、静物,应有尽有。有时在试卷上甚至也在同学的衣领、脚踝速写。 这个寒冷二月的第一天,由康震主讲的《康震品读古诗词》在喜马拉雅温情上线。这档课程也会展现康震的画画功力,节目中精选康震亲笔书法、绘画作品150余幅,一诗一画一墨宝,声音之外,给你山水、佳人、虫鱼、花鸟的古典视觉享受。 此外,进入节目大纲的古诗词均经过了国宝级的标准挑选,写满30位传奇诗人的青春史,浓缩600年家国事。 课程制作人感叹,一个节目大纲做下来,就像和每个诗人谈了场恋爱。整个节目从内容文稿到声音录制,历时一年打磨,上百次文本修改,从海量诗词中精选压箱底名作,康震倾尽了二十多年的诗学心得。 康震的微信头像是一个小人儿,一领宽袍,席地而坐,双目微闭,头发上扬,嘴巴里流淌出爱的音符,真是快乐无比! 康震觉得这很像他自己,也希望自己能这样快乐无忧。 “我们都是普通人,过着普通的生活。只要我们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善待生活和世事,生活本身就会充满诗意,普通人也能诗意地栖居。这样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