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石塔和经幢位于西湖区灵隐寺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杭州灵隐寺作为禅宗十大名刹之一,坐落于飞来峰与北高峰之间的灵隐山麓中。相传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来杭,见此处山峰奇秀,以为“仙灵所隐”,在此建寺,取名“灵隐”。灵隐寺至五代吴越时达到鼎盛。但经千年世事巨变,灵隐寺现存建筑均为清代以来陆续重建。五代吴越时期的旧迹仅剩两座石塔和两座经幢而已。
其中石塔位于大雄宝殿前两侧,始建于北宋建隆年间(960),为钱弘俶重建灵隐寺时所立。当初立塔四座,今仅存大雄宝殿前东西两侧之双塔。双塔皆为石质,高约12米,八面九层,仿木构楼阁式。塔基皆为磐石与须弥座,上雕五代吴越宝塔中盛行的“九山八海”。须弥座之上雕仰莲,束腰八面满刻《陀罗尼经》。塔上每层刻壶门及佛像等。幢顶部是多层宝盖及鼓形石等,刹部已残缺。
经幢则位于天王殿前两侧,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经幢为湖石雕凿,平面八边形,层次丰富,体态挺拔秀美。东幢幢身镌《大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经》,西幢幢身刻《大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和《建幢记》及附记,字体行楷,遒劲有力。
据《建幢记》所载,经幢原在奉先寺。该寺原为钱氏家庙,后吴越国纳土归宋,奉先寺废。北宋景佑二年(1035),灵隐寺住持延珊迁建于今址。 灵隐寺石塔和经幢雕刻精美细致,形象生动逼真,是五代吴越佛教艺术中的珍品。它们屹立千年而不倒,见证了寺院的毁弃与重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