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6 15:12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张留
2017年7月26日,俯瞰经过改造后的原二线关——深圳梅林关。
平地一声雷。
1月1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的请示》的批复,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在中国改革开放迎来40周年之时,作为改革开放重要见证的深圳“二线”,退出了历史舞台。
其实早在2010年,国务院已经批复深圳经济特区扩大至全市,不再分为特区内外。等待七年,“二线关”得以正式撤销,这是一个十分圆满的结果。千里之外,杭州人同样被这个大事件刷屏。深圳这个“大动作”,能给同为创新型城市的杭州带来思考吗?
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
打通体制和心里的“关”
不太熟悉深圳的人,或许并不了解“二线关”是什么。
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这时的“特区”只占深圳全市一小部分。为了更好地管理特区,1982年6月,在特区和非特区之间用铁丝网修筑了一道管理线。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后,长达100多公里的铁丝网给城市发展带来很大阻碍。
深圳很明白自己的短板在哪里。自2010年起,先后实施了三轮特区一体化建设三年实施计划,不断加大政策、资源、人才向原特区外倾斜力度。而在特区管理线正式撤销前的2015年6月,深圳更是陆续拆除串联成线的16个“二线关”查验设施。此次国务院的批复,被认为更多是一种象征意义,打通的是原特区内外人心里的“关”。
杭州与深圳一样,面临着一体化的机遇和难题。
萧山、余杭等地先后撤市设区,为杭州注入巨大的经济活力,但在公共服务领域,曾存在政策执行不统一的情况。杭州很多政策后面,常常会出现一个括弧——萧山、余杭除外。这种体制机制上的割裂,成为杭州市域内资源优化整合的障碍。
经过充分酝酿,2014年12月31日,《关于进一步加快萧山区余杭区与主城区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标志着杭州一体化进程掀开了新的发展篇章。此次“一体化”,几乎涵盖了所有公共服务的层面。今年起,萧山、余杭、富阳区的市民办理社保业务一体化,就是杭州逐步加快一体化建设的最新成果。
同时,在杭州版图上,一场场史无前例的城市发展空间优化行动发生。2017年8月,临安市撤市设区,杭州迎来“第十区”,市区面积一跃而至8000多平方公里,超过上海、南京。
杭州这些年来努力推进一体化发展,成就巨大,但短板仍然存在。深圳撤销“二线关”带来启示,继续扩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清除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均衡发展,打通人们心里的“关”,正是城市实现再发展的关键。
在大湾区中主动作为
作为一个时代和特定条件下的产物,深圳特区“二线关”的使命随时代而变。
曾发挥积极作用的“二线关”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被认为有利于粤港澳加强融合、有利于深圳辐射内地,“主要是释放国家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尽快构建统一市场的信号”。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肩负的使命任务,就是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而从395.8平方公里的原特区面积,扩容到1951.8平方公里。五倍地理空间的扩容,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五倍的城市影响力。激发深圳创新势能,融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无疑是撤销“二线关”的目的所在。
大湾区建设,浙江也蓄势待发,杭州更有所作为。
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作出了加快建设环杭州湾城市群、重点建设杭州湾经济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推动杭州都市圈发展实现新飞跃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017年的夏天,钱塘江畔,风起云涌。一场以钱塘江为主轴的建设大会战拉开序幕。从“跨江发展”到“拥江发展”,恰是杭州落实全省“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举措。
作为重要的滨海经济形态,浙江坐拥杭州湾,发展腹地并不比粤港澳地区逊色。省会杭州,经过多年跨越发展,初步具备了湾区经济的多数特征:开放、创新、宜居和国际化。此时提出“拥江发展”战略,既是全省建设“大湾区”的要求,也有利于发挥杭州在全省的龙头示范作用,提升杭州乃至浙江在整个长三角城市群中的能级。
在中国改革开放迎来40周年之际,深圳撤销“二线关”,这个深化改革开放、加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成果启示杭州,可以有更大魄力,在更大区域、更多资源上,实现全杭州的整体提升,加快城市国际化步伐,以一流状态建设一流城市,不断提升杭州都市圈的综合能级和国际化水平,支撑起建设世界名城梦想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