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标题下方的“光明微教育”关注我们,了解更多~
1月10日,“施一公”与“西湖大学”引发热议。为全力投入筹建西湖大学,中科院院士、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已于近日请求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他表示,在辞去副校长之后,他将继续保留在清华的教授职务。
一个月前,施一公在杭州的公开演讲中放出“豪言”:
到2019年年底,西湖大学师资规模将超过拥有2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洛克菲勒大学,教师科研水平很可能成为中国之最;
5年后,教师科研水平比肩东京大学、清华、北大等知名学府,成为亚洲一流;15年后,在各项指标上和加州理工大学媲美,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好的大学之一。
施一公。图片来自新华网
与施一公以往的低调相比,此番“豪言”和高调离职,一时引来无数关注。
有评论指出:“西湖大学如果能为中国高等教育提供一种新的可能,能够在‘小’的同时做到‘世界一流’,其意义和价值,恐怕不也于一个诺贝尔奖。”
而相比于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这样的噱头,西湖大学其实更值得关注。施一公和饶毅作为新一代归国科学家中佼佼者,一直处在舆论场前端。北大教授饶毅已经宣布不再参选院士,把精力放在科研和教学中,他甚至还参与创办了一个“知识分子”公号,致力于科学领域的报道。同样,施一公也被媒体理解为一个能提供新思维的人。
饶毅和施一公的表现表明,他们一直在尝试为中国高等教育注入一些新鲜血液。
西湖大学到底是何方神圣?
作为一所备受瞩目的民办研究性高校,西湖大学的办学起点很高。
西湖高等研究院是西湖大学的前身与筹建依托主体,由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饶毅、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等世界级科学家于2015年发起,施一公担任院长。
值得关注的是,西湖大学的四个重点领域具有知名科学家执掌:
2017年,经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与西湖高研院共同实施“跨学科联合培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项目,首批19名博士研究生已于2017年秋季入学。2017年8月,浙江省政府正式批复成立西湖大学(筹)。
据施一公介绍“西湖大学”定位为“小而精、高起点和研究型、有限学科:聚焦科学技术”。目前,位于云栖小镇的西湖大学校园建设工作已进入快车道,首期约30万平方米的校舍将于2020年底前完成。
在2018年的新年致辞中,施一公罗列了西湖大学在2017年的建设进程:
3月份 第一批教授入职西湖高研院。
5月份 完成第一批博士生的招生工作。
7月份 西湖大学云谷校区概念设计方案初选通过。
8月份 浙江省政府正式批复成立西湖大学(筹),云栖校区全面投入使用。
9月初 “西湖一期”——第一批博士生入学。9月底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组织考察评议西湖大学设立事宜。
11月 完成第五批全球学术人才面试,师资队伍持续稳定扩大。
一年中 前期入职的教授继成功申请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又获得一批浙江省和国家的人才支持计划,7人入选第十四批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
西湖畔的星火,能否在中国高等教育业态中形成燎原之势?
十年普林斯顿,十年清华。这一次,施一公选择在西湖畔描绘一张理想中的大学蓝图。
西湖畔的星火,能否在中国高等教育业态中形成燎原之势?
30年来,大陆批准设立了不少“民办高校”。但正如西湖高研院创始院长、生物学家施一公教授所言,这些学校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未曾在前沿科学研究和高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探索。这是一个空白。
今日的空白,昨日的断裂。中国不是没有出现过声誉卓著的私立大学。与欧美不同,中国的现代高等教育肇基太迟,且诞生于民族危亡的清末民初。当时,燕京大学等教会大学、北京大学等官办学堂以及南开大学等由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私立大学三足鼎立,各类都有杰出代表,在动荡时局中守护文脉。
后来,私立大学一脉中断,许多学校或消亡或转为公立。长期的公有制语境下,“私立”是一个来路可疑而不受欢迎的定语。20世纪80年代起陆续设立的私立大学不称“私立”,而称“民办”。
西湖大学的发起人拥有属于这个时代的优势。今天,中国已是第二大经济体。国内产生了世界级富豪,私立大学的筹资来源不成问题。
另一有利因素是,改革开放后留学潮形成的海外人才储备极为庞大。如何用好这笔储备是每一所中国大学的课题。西湖高研院的发起人,无一不具备海外名校背景。这批人恢复高考后升入大学,出国求学、工作,在各自领域做到一流水准后回国,接受过世界名校的熏陶并深谙其办学之道。
西湖大学当然也面临着这个时代的挑战。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它与“体制”如何互动。施一公等人归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执教。自1998年的“985工程”以来,国内顶尖大学在通往世界一流大学的路上有了许多突破。他们在这些最接近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高校位居要职,如陈十一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和北京大学原副校长,施一公系清华大学副校长,潘建伟系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饶毅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从理论上说,他们的教育理想和抱负,在他们任职的岗位上也能得到一定的施展。但值得注意的是,施一公等人在不同时期对身处的科教体制提出过相当严厉的批评。他自己就曾对国务院总理提出,国内行政对学术“控制太多”。
施一公曾表示,他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归国,理想就包括与一批志同道合者一起推动中国科教体制的改善。作为一名生物学家,他鼓励学生说,不妨与中国足球来场比赛,看是中国足球先踢进世界杯,“还是我们先去斯德哥尔摩(指领取诺贝尔奖)”。现在,他参与创办了一所雄心勃勃的私立大学,怎样像他期待的那样去改善科教体制、改良学术生态,球在他的脚下。
2012年创办的南方科技大学曾因要在短期内建成“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及其配套改革而备受瞩目。但南方科大是一所公立大学,即使它做了某些尝试,那也是公立大学系统的调试。筹建中的西湖大学对丰富中国大学多样性的作用不言而喻,而它在大学与社会、与政府互动方面的尝试,都将极为引人注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杭州西湖畔的星火,能否在中国高等教育生态中形成燎原之势,更值得期盼。
他声音:期待西湖大学打破现有的中国高等教育格局
在各界看来,西湖大学的成功运作将逐渐打破现有的中国高等教育格局。现在中国的教育模式成绩是巨大的,但教育模式较为单一。
其实在全世界范围内,民办高校有很多成功的样本。在美国,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在内的私立高校数量占高校总数的一半以上;在日本,包括早稻田大学、庆应大学等在内的私立大学占全国大学总数的近80%。
相比之下,中国的民办高校基础还较弱。“现在要么是这种有特殊背景的,或者一些中外合作的民办高校,它们能较容易地吸引知名教授,其他的民办高校对知名学者的吸引力是不大的。”1月10日,浙江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中说道。
吴华认为,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虽有一定改善,但应该更开放,有更多的学术自由、去行政化措施等,走世界一流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他们的尝试短期之内看不出太大变化,长期一定是影响巨大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真正要想把学校办得好,一定要有做教育的志向。
但他也指出,目前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还面临很多的挑战。尤其就师资而言,大量的教师在公立学校里,那里经济来源稳、且有编制,体制外则相对待遇不太稳定,身份也无法得到承认。
在他们看来,这种种因素都导致大多数民办高校无法吸引真正优秀的人才。这种尝试会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对整个民办高等教育行业来说,吸引高端人才的路还很长,目前的人才还远远不够。施一公等人尝试为中国高等教育注入一些新鲜血液,而这样的尝试可谓前路漫漫,道阻且长。能否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社会各界拭目以待。
施一公其人
施一公,1967年5月5日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曾获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之“生命科学奖”。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近日请辞清华大学副校长,将全职执掌西湖大学。
(内容综合自冰点周刊、新京报、江苏招生考试网、NEW科学、21世纪经济报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