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87|回复: 12

[新闻] 【城市建设】20岁的高新区(滨江)想要打造的是“此心安处是吾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15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钱江晚报】
拥江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不是楼够高车够多,而是城市品质够好幸福感够强
20岁的高新区(滨江)
想要打造的是“此心安处是吾乡”
杨茜 余小平 宋桔丽 钱冰冰


最美跑道。
徐青青 摄


  杭州正从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转变,杭州高新区(滨江)作为桥头堡、先行军,正迎来重要的发展窗口期,再次站在了历史的潮头。

  高新区(滨江)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整体腾笼换鸟、区域凤凰涅槃”,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示范区、样板区,这个品牌,滨江应当打响擦亮、成为金字招牌。

  这可不是大话。20岁的高新区(滨江)不仅仅有“创新创业”这个硬实力,还有很多深藏不露的软实力,交织在一起,显得风情万种、赏心悦目,也许只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才能体会到细水长流般的幸福感。

  首推地长制

  让江边城变成“留白之地”

  随着浦沿街道联庄社区整村拆迁工作的开始,高新区(滨江)最后一个城中村将挥手告别历史。

  随着三改一拆的推进,近年来,高新区(滨江)已完成22141户农户、267家企业的拆迁和收购,交地20507亩,这项在当地被称为“向城而生”的行动,可谓是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改造。

  拆出来的土地怎么办?

  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新房,成就了村民们的城市梦;一处处新建的公共停车场,解决了城市停车难问题;一个个新增的公园,满足了市民休憩游玩的空间意愿。没有规划的呢?那就先空着吧。

  高新区(滨江)在全省全市首推“地长制”,采取责任包干,力保辖区内无“四乱现象”。暂时还没有规划的土地,将成为滨江“变身”江边城的“留白之地”,“滨江城市规划,要趁着还有土地空间调整的最后契机,抓紧优化规划。”

  以天际线为例,将探究城市天际线和城市高度,处理好容积率与城市高度辩证关系,把每一个地块的建筑高度固化下来,把天际线研究的成果真正落地。

  正如高新区(滨江)党委书记詹敏所说,一座城市就是一个生命体,而城市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可以说,好的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决定了一座城市的价值和未来。每一个区块都要重视城市设计,要按照“拆迁交地到哪里、城市设计就优化到哪里”的要求,用具有前瞻性、美学价值的设计提升城市形态和城市价值,打造钱塘江南岸科技新城的独特韵味。

  标杆性建筑拔地而起

  提升城市文化格局和魅力

  眨眼之间,高新区(滨江)脱胎换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城市地标。

  钱塘江边的“最美跑道”,一下子霸屏了杭州人的朋友圈,江对岸的人会特意开车过去,就为了拍照点赞,顺便跑上一段。这条塑胶跑道全长15.5公里,蓝色跑步道、红色自行车道,人车分离。上半年,樱花盛开的西段沿江跑道成为市民热议的“网红”,伴着春日里钱塘江畔的微风细雨,最美跑道分分钟变成樱花大道。今年4月,“最美跑道”以樱花漫天的城市品牌形象,登上了图享(Instagram)、推特(Twitter)、优兔(YouTube)、脸书(Facebook)等社交网站,让世界各地网友为之点赞。下半年,紫薇花绽放的东段沿江跑道又成为了焦点。从钱江三桥上望下去,跑道两侧紫薇花盛开,随风摇曳,在阳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生机勃勃、绚丽烂漫。

  “最美跑道”不远处,一只“莲花碗”(杭州奥体中心主体育场)优雅出现惊艳众人。这只由28片大花瓣和27片小花瓣组成的“莲花”,设计建筑面积22.9万平方米,地上6层,共有80800个座位;地下2层,不仅有一个2578个车位的车库,总投资25亿元。它也成为了继国家体育馆“鸟巢”和广东奥体中心体育场之后,全国第三大体育场馆。2022年第19届亚运会将在这里举行。

  与“莲花碗”遥相呼应的“大白碗”——滨江区体育馆也已经投入使用,滨江人又多一个休闲锻炼的好去处了。今年10月,一场CBA在这里上演,也是它的处女秀……

  这些在钱塘江畔的滩涂之地拔地而起的一个个城市符号,也折射了滨江不断向上的成长轨迹——此前,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院长李贵才表示,“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根脉。‘拥江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发挥好城市文化。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城市,城市也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现在的滨江,正在钱塘江边塑造着一个个全新的文化符号。

  “此心安处是吾乡”

快乐创业幸福生活

  不仅要有国的情怀,还要有家的情怀,这就是高新区(滨江)始终坚持的“此心安处是吾乡”——努力建成快乐创业、幸福生活的科技新城典范。

  在高新区(滨江),不仅有创新创业的生态,有更好的就业和收入,还必须要有更好的教育、医疗、养老,有更好的休闲活动、商业服务、健康文化、文明礼仪等等。

  滨江教育振兴五年行动计划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年9月,钱塘实验小学、滨和中小学投用;高端民办幼儿园硅谷蒙学园、欧文幼儿园、彩虹幼儿园相继开园。

  依托优质教育资源托管,滨江还与浙大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开办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附属学校;近日又与杭州国际学校签约,在白马湖畔新建杭州国际学校,学校建成后将优先满足居住或工作在滨江的外籍人员子女就学需求,并在学费上给予优惠。

  另外,滨江还率先推行免费课后服务,目前已在闻涛小学、丹枫实验小学、滨和小学、东冠小学1-3年级中试点推行。预计2018学年起在全区小学实行,中学适当时也将推行。

  医疗方面的好消息更是让很多家长欣喜——12月1日,长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浙大儿院儿科医联体正式实施。浙大儿院将长期派驻高年资儿科医师在长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长河辖区患儿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与省级三甲医院同质化的儿科医疗服务。

  滨江养老进一步发展。目前杭州市最大的集“养老、医疗、康复、护理、助残”为一体的公建民营养老机构——阳光家园,总床位达2000张,包括1800张养老床位和200张康复医疗住院床位,每个楼层配有棋牌室、小餐厅和会客室。园区内还设有老年大学、老年门球场、美发中心、网吧、卡拉OK、电影厅等。另外,除了原住民中的老年人外,高新区(滨江)还将在当地的创业者家庭老人列入基本养老服务对象,破解新滨江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高新区(滨江)民政局副局长鲍滨喜介绍,滨江是典型的人口流入型城区,未来输入性老龄人口也将出现高速增长期。“这里的高新技术产业吸引了许多新滨江人,他们用自己的技术和智慧服务滨江,我们也要解决这些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他们的家人实现幸福养老,真正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5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给钱塘江一个完美的拥抱
高新区(滨江)底气就是这么足
杨茜 余小平 宋桔丽 钱冰冰


正因为政府这个强大的后盾,马海邦心中的蓝图更加宽阔。“六和桥,我要让它成为中国第一面创新创业的旗帜,更要把它打造成中国的硅谷。”
徐青青/摄


  2017年,对杭州高新区(滨江)来说,注定不平凡。

  因为,它20岁了。

  在这个意气风发、血气方刚的年纪,它保持着最初的热情,矫健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收获满满。连续五年在杭州市年度工作综合考评中名列第一;在科技部最新公布的全国147家国家级高新区(含苏州工业园)中综合排名第三;连续12年成功创建平安区,成为全省首批获得平安金鼎的县(市、区)。

  今年年中,杭州市委城市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拥江发展战略——以钱塘江为主轴,围绕“三江两岸”打造城市带、产业带、交通带、景观带、生态带和文化带,完善“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生态型”城市框架,实现“跨江发展”向“拥江发展”的大跨越。

  杭州高新区(滨江)党委书记詹敏掷地有声地说:“滨江要有大情怀、大格局,要以全球视野、国家战略,站在全省全市发展大局来谋划和推动创新发展,彰显科技新城首位度,当好拥江发展示范区,在杭州建设世界名城中进一步体现高新区(滨江)的担当作为,加快建成快乐创业、幸福生活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

  政府当好“店小二”

  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

  如果问,20年间的成长,从荒凉滩涂到创新高地,高新区(滨江)靠的是什么?

  答案毋庸置疑。

  高新区(滨江)提出两个“鞋论”和“三个到”。一个“鞋论”就是:政府好比是鞋,企业好比是脚,脚长了,就要换合脚的鞋;鞋好不好,脚最知道;脚好不好,鞋很重要。第二个“鞋论”就是:企业是鞋,人才是脚,政府是路,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关键在企业,但政府必须铺好路为企业和人才服务。“三个到”就是: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领导干部始终牢记:一个地方只有企业好,产业才好,城市才好,政府才好。无论“鞋论”还是“三个到”,核心就是政府要当好“店小二”,要通过政府“有形之手”的积极作为,把政府、企业和人才打造成一个共同体,协同创新,共同成长。

  对于这种提法,马海邦深有体会,“正因为人才的汇聚,才让创新创业的因子在滨江播种、发芽、长大。”

  他是杭州枫惠科技、“5050计划”加速器、六和桥、独角兽、不死鸟等众创平台和孵化器的创始人,是“浙江省十大天使投资人”。他创办的“六和桥”是国内最著名的众创空间之一,他掌管着两家基金,在他孵化投资的公司中,估值1亿元以上的公司超过20家。

  近期,他多年的梦想终于圆了——“六和桥创新创业生态示范区”落成,这个平台将利用上市公司产业链上下游需求孵化器的共建模式,完成专业孵化机构与上市公司优势资源的结合;以及利用国内外两个空间主体,为两国创业团队互为提供一系列服务的科技服务平台,让更多项目走向更大的国际市场。

  要联合东方通信、中控集团以及浙江股权交易中心等多家单位,打造生态示范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乐此不疲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关爱”。“依靠我一个人的力量,实在太小。高新区(滨江)党委、管委会、政府真的做了很多工作,给了很多帮助和支持。”

  科技发展不可逆

  创业者遇上好时代

  时过境迁。如今,马海邦坐在东方科技园六和桥的办公室里,看着六和路上的一座座写字楼,无论是名扬四海的大企业,还是刚起步的年轻公司,超过一半都和他有着关系。

  他总是感叹:“现在的创业者太幸运了,遇上了一个好时代。”

  2003年,他创办了枫惠咨询,这是杭州最早从事科技服务的企业之一。在那个实业发达的年代,这就是一次冒险。“当年我们做科技服务,真的是没有市场,很多人做做鞋子袜子就能赚很多钱,根本不会触碰科技。”

  不可逆的时代浪潮,让马海邦和枫惠咨询存活了下来,高新区(滨江)40家上市企业,枫惠咨询服务过的就有31家。“眼看着一家家企业成长壮大,成为行业龙头老大,而我们作为服务方,原地踏步,我知道,我应该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了。”

  2014年,在高新区(滨江)的支持下,马海邦在滨江海创园里一处3000平方米的超大办公室里重新出发,创办了“5050计划”加速器。面对海归创客,通过企业发展的基本要素“人才、技术,市场、资金”为初创企业提供方方面面的帮助。“很多创业者是海归,创业初期,对于国内环境、政府政策等等都不了解。我们利用自己的优势,可以帮助这些创业公司解决很多头疼的问题。”加速器孵化出米趣网络、协能科技、万辰机电、维灵信息、pingpong等近20家估值超过亿元的高新企业。

  2015年,他顺势创办了“六和桥创业投资沙龙”,给创业项目和风投架构“联姻”桥梁,在每周四下午举办的六和桥投融路演,如今,已经服务了700多个项目和数百家投资机构,为70多家初创科技企业对接12.8亿元的风险投资。

  政府多重政策助力创业

  拥江发展关键靠人才

  至今,马海邦都很庆幸,自己当年的创业选择在高新区(滨江)。

  多年的沉淀和积累,马海邦始终认为,高新区(滨江)是真正在为创新创业“摇旗呐喊”,“很踏实,不激进。”

  做科技服务和孵化器这么久,政府关于创新创业的政策、人才政策,马海邦是最了然于心的。“政府已经敞开了怀抱迎接大家,年轻人还在犹豫什么呢?”

  2009年,高新区(滨江)在全省率先实施首个外海引才“5050计划”,即“5年内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50名,年收入超千万元的留学人员企业达到50家”。入选的人才,经项目评审后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三年办公场所最高30万租金补贴,两年内最高500万元银行贷款的全额贴息。2016年,第二轮“5050计划”开始实施,相关政策开始向国内人才开放,入选的人才可享受三年内办公场所的全额租金补贴,最高1500万元的项目扶持,符合条件的,还可申请最高60万元的购房补贴。新政实施以来,已引进254个优秀项目落地。

  担纲浙江商事登记改革重任的高新区(滨江),把改革触角延伸至办事窗口之外——两天之内,依申请把办理完毕的《营业执照》,通过快递寄送到申请人手中。微信预约取号服务、在线名称自主申报、全程电子化登记、五证合一、住所申报制等多项试点改革,做到真正的“最多跑一次”,给创业提供了很大的助力。

  此外,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高新区(滨江)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27.6亿元,增长20.8%,全区专利申请量6698件,列全省第一。今年以来引进各类人才25448人,新增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200余人,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3人(累计80人),浙江省千人计划专家18人(累计141人)。

  在马海邦看来,这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在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的背景下,高新区(滨江)已经在最大范围内给产业支持,给创业鼓励。“最终目的,还是把最高精尖的人才留在这里,创新创业的高地,才能历久弥新。这是高新区(滨江)的金名片,这也是‘拥江发展’的关键。”

  在滨江区委五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詹敏书记说:“过去,滨江发展靠的是人才、创新、改革、开放,今后,这些依然是我们制胜的法宝。”未来的发展潜力,不在于“盖了多少房子”,而在于“集聚了多少脑子”。

  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的支撑,继续让高新区(滨江)保持快速稳定的发展,今年前三季度,全区实现生产总值808.3亿元,同比增长13.5%,增幅继续居全省首位。

发表于 2017-12-15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滨江区产业还是过于集中 住宅区和产业区泾渭分明 要营造家的氛围还有点难
发表于 2017-12-15 12: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江小区是散落在产业区中的住宅区,每天175、362早高峰,长江小区前后几站都是下客客流,唯独长江小区是凶猛的上客客流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5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枯井底污泥处 发表于 2017-12-15 12:07
滨江区产业还是过于集中 住宅区和产业区泾渭分明 要营造家的氛围还有点难

不懂你的意思。
发表于 2017-12-15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jason 发表于 2017-12-15 13:32
不懂你的意思。

就是滨康路沿线没有熙熙攘攘的家的感觉啊
产住结合的基本在滨盛路这里
发表于 2017-12-15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一直最喜欢的是城西,不过现在感觉要慢慢往滨江转了。。
发表于 2017-12-15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陌上花正开 于 2017-12-16 00:22 编辑

“此心安处是吴乡”,这句话非常不错。 不过滨江区我觉得城市建设太新了,都是宽广大街加独立高楼,生硬机械,少了点人情和人气。我觉得配得上这句话的城区,首先是西湖周边,其次是运河附近和西溪湿地附近,都是历史人文与自然风景天然融合、居住味非常浓厚的地方。
如果滨江区的西兴镇还保留着水乡古镇风貌,甚至老萧绍运河还保留着古纤道风貌,那倒是非常不错的人文感觉。
发表于 2017-12-16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避免走上海浦东聚不拢人气的老路
发表于 2017-12-16 20: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陌上花正开 发表于 2017-12-15 23:00
“此心安处是吴乡”,这句话非常不错。 不过滨江区我觉得城市建设太新了,都是宽广大街加独立高楼,生硬机 ...

不同意你的意见。

杭州缺的不是历史文化和自然风景结合,这种区域,杭州多的是,别说西湖边,就是运河两岸,半山地区,老城南复兴路一带,转塘一带,萧山湘湖地区,老余杭仓前地区,老余杭南湖地区也要抓一大把。

杭州缺的就是滨江区和钱江新城这样“太新”的现代化城区,杭州缺的是大批大批全国各地年轻人为这个城市带来活力,带来动力,缺的是大片大片“太新”的,革新掉人对杭州旧印象老印象的城区部分!杭州不缺把杭州当养老等死后花园的思维老年人,杭州也不需要这样的思维老年人。

杭州是个918万人口的现代化特大城市,城区建成区超过了500多平方公里,不是你几十年前眼里那个旅游小城市,上海后花园,杭州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部都变成你期盼的那种全城都变历史人文风景结合的城市,这种缺乏现代化全新旅游小城市,叫桂林,叫阳朔,您可以去那里定居,杭州是不可能了。

杭州的自然风景比上海漂亮,可全国的人才因为这个弃上海奔杭州来了吗?不,全国人才首选的都是到处全新高楼大厦和城区的上海和深圳,没有多少人为了所谓的宜居,所谓的历史风景结合而来杭州,现在被杭州吸引而来的人才都是因为杭州的经济产业,不是西湖,西湖风景,杭州的历史人文风景结合,那只是锦上添花的因素而已。

如果你根本对杭州城市发展,经济活力,人才引进完全没有什么兴趣,你只是想让杭州变成桂林这种全域旅游宜居,养老等死的小地方,那不如直接迁居桂林,桂林人民欢迎你,大伯。
发表于 2017-12-16 21: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上海人说,杭州是上海的后花园。这种说法你受得了,我受不了。

为什么人家以前敢这么说?因为以前的杭州除了风景漂亮,人文历史深厚,没有现代化大都市的模样。

你愿意做一个风景美丽,历史人文深厚的乡下人?不好意思,我一个33010的老杭州人,不认为我们杭州应该是农村乡下,自己贬低自己,自己做贱自己。如果杭州保留自然风景,历史人文的前提下,城区是个深圳模样,哪个上海人敢这么说杭州?

再说深圳作为一线超大城市,它环境差吗?它环境一点都不差,城区里的绿化甚至比杭州更漂亮,人家是一线的花!园!城!市!
发表于 2017-12-16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临安府邸 发表于 2017-12-16 20:58
不同意你的意见。

杭州缺的不是历史文化和自然风景结合,这种区域,杭州多的是,别说西湖边,就是运河 ...

说的不是一件事 一下子扯到桂林去 楼偏到哪里都不知道了
人家说的是西兴等滨江部分地区保留原貌 你直接偷换概念成希望杭州就是座旅游小城市 全城都是历史风景。根本两码事 而且滨江南没有家的氛围又不是说说的
发表于 2017-12-16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11-17 20:49 , Processed in 0.19991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