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20|回复: 14

[转帖] 【钱报·全民阅读】寻找冬腌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26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茅家埠、青芝坞,到采荷农贸市场,土缸和压菜的石头越来越少了
100斤菜放盐三斤还是两斤
农家乐的徐老板一直在掂量
通讯员 陈栋 见习记者 姜周 本报记者 李蔚
趁着阳光好,赶紧来晒菜。

  老底子的杭州人家,家家少不了两只“缸”,一只浸年糕,一只腌冬菜。

  这些看似普普通通的食材,早就缠绕在成长记忆里,演绎出新的象征。

  作家汪曾祺说过:“咸菜可以算是一种中国文化……”除了汪曾祺写《咸菜与文化》,很多文人都曾谈及腌菜味道。周作人写《腌菜》,就说:金黄的盛宴才细切拌麻油,或加姜丝,大段放汤,加上几片笋与金钩,这样便可以很爽口的吃下一顿饭了。

  小雪节气刚过,又有干净利落的阳光,这几天正是老底子杭州人腌冬菜的最好时间。

  茅家埠、青芝坞、采荷农贸市场……这两天,我们走访了杭城可能有冬腌菜味道的角落——那一棵腌菜,虽然已不常见于过去那只家家户户都不可或缺的土缸,但它留下的滋味,却是忘不掉的。

从茅家埠、青芝坞,到采荷农贸市场,土缸和压菜的石头越来越少了

100斤菜放盐三斤还是两斤

农家乐的徐老板一直在掂量

  冬来腌菜,不是为省钱,实在为得味。

  在青芝坞开农家乐的徐老板,跟冬腌菜打交道多了,总结出它对谁都是一视同仁:粗制粗烹,哪怕只是凉拌,也是一道下饭的“鲜菜”;更不要说精切细烹下,它就是一道大菜,上得了大堂。

  对杭州人来说,冬日的时鲜货,不是鸡鸭鱼肉,不是水果蔬菜,就是一棵鲜到掉眉毛的冬腌菜啊。在过去,每家每户的厨下,几乎都有一只大缸是用来腌菜的。半人高的腌菜土缸,再配上一块腌菜石头儿。

  而到了每年白菜大量上市的时候,杭城大街小巷都会很热闹。尤其是老墙门里的一些大家庭,老祖宗坐阵,指挥儿女去买菜,孙辈去踏菜,当做一件家门里的大事来办。

  孩子眼中,冬腌菜也是特别的存在。在汤女士的记忆里,冬日放学后,和同学一起去爬紫阳山,后山住了不少人家,腌缸就放在山路两边,挪开木盖,抬起竹片,撕两片腌菜叶子下来,边吃边跑向下一家。就算被这户人家发现,最多也是笑着喊你:用水冲一冲再吃,当心咸。

  再如程女士,也记得特别清楚,“自修课老师一走开,就好比腌菜石头儿没了,课堂里大家都开始讲话的”。

  腌菜石头儿在杭州话里,有“镇得住”的意思。同样那口腌缸,也是落在当家人心头,是安心的所在。

  等到天寒地冻,或是冬雨连绵的日子,捞出一棵冬腌菜,洗净,切成小块,盖上几片冬笋,再挖上一勺猪油,丢进饭锅里蒸上片刻,饭都带着香。

  就如《诗经》而言,有一种“我有旨蓄,可以彻冬”的古意——嚼得菜根滋味长。

  青芝坞的“开踩”

  已退出冬腌菜江湖

  徐老板的农家乐,在茅家埠已经开了十多年。光是每年做冬腌菜,就不知道上了多少次电视。

  “还不是城里头自己做冬腌菜的人越来越少,平时菜场买点,想吃本塘冬腌菜了,就来我这里。连开踩冬腌菜都可以当新闻了。”

  冬腌菜还真是新闻常客。如果把时间往前推,上世纪90年代,看到的是“长梗白菜供应点前排起了30余人的长队,少则二三十公斤,多则上百公斤的购买”,“一年一度的长梗白菜腌制时间即将来临,将统一安排产销事宜”等等。

  但现在,就连一直把开踩作为保留节目的青芝坞,也退出冬腌菜舞台了。

  11月22日的中午,记者在青芝坞里转了两圈,问了七八家餐馆,回复都是:“冬腌菜?我们不做的。炒二冬?没这个菜。”

  青芝坞的农家乐餐馆,大多以时令菜为主。有一家老板操一口本塘杭州话,也笑笑说:“哎唷,要吃冬腌菜,直接去菜场么,自家弄,太麻烦的嘞。”

  这倒也是大实话。即使囤好长梗白菜的人家,也是早早就跟相熟的余杭菜农订好,直接送到了家里,不然光是买菜、运菜,就不知道有多折腾。

  用来腌冬菜的长梗白菜,每年初冬,在茅家埠都是抢手货,但供应量实在不多,想自己腌菜的都要去碰运气,有多少就买多少。

  “做冬腌菜的人家真是不多了。就算买得到菜,也没地方晒,而且半人高的缸,一年就用一季,其他时放哪里?”徐老板说。

  程女士是徐老板的回头客之一,平时会带一家人来吃顿农家菜,然后挖几棵冬腌菜走。“我妈以前做冬腌菜很好吃的,现在没那个精力了,搬家了也没地方弄。菜场里买的味道一般。”

  菜场里,长梗白菜越来越少见,卖冬腌菜的摊位倒是越来越多。

  下午5点多的采荷农贸市场,几乎每个蔬菜摊上,都能看到脸盆大小的瓦缸,里面整齐码着腌好的菜。

  只要稍微问一句或者眼睛往那口瓦缸瞟一眼,摊主就会娴熟地剪下一小块菜梗,递过来:好吃吗,自家腌的,正宗。

  这个时候,口味讲究一点的老杭州,就会思量着是不是还是自己弄一只可以落一只脚的小缸,也不腌多,就自家吃吃;不讲究的,胡乱买棵回去,对付一两顿算了。

  盐放得越来越少

  老底子的味道在改

  徐老板家的第一缸冬腌菜,距立冬那天开腌,刚好过了半个月。“最好是过二三十天再吃,味道最好,不过15天算是腌得初步到位,也可以下锅了。”

  打开徐家后厨,90后记者第一次看到没加工成熟的冬腌菜:原来腌到位的话,叶子是咸菜绿的,梗是带点金黄色的半透明冻状,肉嘟嘟的,这是冬天最丰满的韵味。

  “以前放盐,我们都是按老底子的份量做,后来我改到两斤半,现在我只放一斤六两左右,最多两斤。”徐老板说,因为南来北往的游客多了,为适应大部分人的口味,以及越来越注重的健康,这几年做冬腌菜放的盐越来越少。

  当然,放多少,他都是试过的。小缸100斤(大缸200斤)左右的长梗白菜,盐太少,会发酸,不好吃。他自己最喜欢放两斤盐的量,刚刚好,咸味足够,菜也不会酸。很多老客人也说,这也还是老底子的味道。

  临安人顾师傅,在杭州已经卖了十几年蔬菜,这几年才开始在采荷卖自家做的冬腌菜,得到不少马大嫂的认同。“我会在缸里放些辣椒梗和老姜。用我的冬腌菜炒二冬,会觉得特别爽口。”

  说到底,冬腌菜,无论是世袭绝活,还是独家配方,全在制作者的严谨和钻研。

  腌制之法,运用之妙,仍在于一心。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6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晒菜、装缸、开踩……冬至开缸,老杭州的这些讲究仍被坚持着
为什么属鸡的人踩菜更鲜
茅家埠戴大伯给出老底子的说法
通讯员 陈栋 见习记者 姜周 本报记者 李蔚
装缸等待“开踩”的腌菜。

  11月22日,小雪,晴。

  对老杭州而言,这是个信号:“小雪腌菜,大雪腌肉”。

  要找到这样的腌菜熟手,在城市变化日新月异的杭州并不易,而要腌出正宗的本塘冬腌菜,更不易:轻则酸了,重则烂缸。

  这一天,茅家埠的戴大伯正在做今年第一拨冬腌菜。

  从植物园到茅家埠,秋叶纷落,手机随便一拍,就是美景一张。再走进去,就是一派生活气息。不少人家的小院里,晾衣杆上挂满了鲜绿油亮的白菜。

  这种白菜,菜梗特别长,杭州人管它叫长梗白菜。

  冬腌菜,只用它,因为腌好后,前端菜叶都瘪皱成一缕,整棵菜的精华都浓缩在了金黄油亮的长菜梗上(随便逮一个杭州人,都会说菜梗最好吃,当然也有异类,比如我这种只追着冬腌菜叶嚼的。)

  每年一入深秋,戴大伯就会先囤一两百斤的长梗白菜。等西北风一刮,冷空气一来,挑个连出两三天太阳的日子,就要晾晒了。有一种说法是,如果把菜晒得黄一点,菜梗晒得瘪一点,腌出来的菜会格外鲜一点。

  但有时候,老天爷没那么合作。

  戴大伯的经验是,略照一照太阳,就可以挑个自然通风的地方,把它们两两堆在一起。三五天后,这堆菜失却水分,叶边开始泛黄,可最里面的菜心开始还原,行家们称之为“活过来”。

  这个时候,就可以下缸开腌了。

  菜和盐的比例多少才合适

  叠菜又要讲怎么样的方向

  杭州人家的腌菜缸,以前是比水缸小不了多少,底小肚大开口阔,一般放在阴凉通风的角落。现在么,大缸太占地方,很少看见了。

  戴大伯家的缸,是陶土烧出来的小缸,大概大缸一半的容量。先洗净拭干,但不能碰生水,自来水、井水都不行——不然腌制时,会起白花。

  下缸前,要挑出破损的菜叶归拢,切掉多余的菜头。

  杭州本塘口味的冬腌菜,有个固定配比,100斤大白菜,放3斤左右的盐。 盐,一定要是粗盐。

  “现在年纪大了,吃太咸也不好。孩子也劝我少放点盐,所以我就少放半斤,吃得健康点。”

  菜,要一层一层地叠,排布也有讲究。

  戴大伯讲,老手放菜,第一层菜头朝顺时针方向摆,菜头压菜尾,撒上盐。到了第二层,就要逆时针方向摆,同样的工序过一遍。

  这样子摆,在日后取菜时更方便,不会让缸里看着乱。

  属鸡的人踩菜为什么鲜

  为什么进缸就不能说话

  一般放菜到缸的三分之一,就要洗脚下缸了。

  现在的人觉得赤脚不干净,会套上一双胶鞋。可戴大伯觉得,鞋底硬,会把菜叶都踩坏,得不偿失。而且从腌好再到烧成菜,会经过多遍的清洗。“我们都吃了这么多年,用脚踩,哪有什么问题?”

  据说,踩菜是要男人来的,还有种讲法,有点腻心:最好是汗脚男人来踩。

  我们一番“走近科学”讨论后,觉得可能是这些原因:一是男人比女人重,力气比女人大,踩菜效率高;二是出脚汗的男人,一般年轻气盛身体好,脚上劲道足。

  不过,老话也说“属鸡的人踩菜更鲜”,这就百般想不通了。戴大伯说,那是因为鸡是十二生肖里唯一不会坐下来的,腿脚最勤快。

  一入缸,戴大伯的威风就出来了,每一记下去,都好像大力金刚脚。

  但之前话头不停的他,这时不吭声了,只有脚下“嚓嚓”有声。

  默默踩了数百下,戴大伯时不时观察缸里的情况,调整下脚的位置,脑门上也冒出一层汗,手一伸,一块毛巾递过来,很有仪式感。

  这也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踩时不能抽烟,怕灰落入;不能和他人闲话,怕口沫洒入。

  第一次下缸,像戴大伯这样的老师傅一般会踩20分钟左右,把菜都踩实了,踩出卤水来,才会放进去第二个三分之一。

  第二道第三道差不多踩上15分钟,整一缸菜就算完成了大半。这时候,放上晾晒时挑出来的破损菜叶,讲究一点可以用干荷叶,把下面的冬腌菜全部盖住,撒上盐。

  压腌菜的石头有什么讲究

  腌菜一般要放多少天

  最后,用来压缸的石头也很有讲究。

  这种“毛子石头”,最好是一整块原石,没被加工过。

  砌墙用的红砖、铺地用的大理石,甚至放炮开山滚下来的石,都不能用。老一辈人觉得,没有人为加工过的石头,才接地气,腌菜的味道也就更纯了。

  这下,大功告成了吧?并没有。

  戴大伯说,两三天后,这一缸冬腌菜要进行“复脚”。也就是最后一次踩菜,要把卤水再踩出来一些,然后覆上竹条。

  他还有自己的秘方,“最后复脚的时候,我会放进一点辣椒和萝卜。冬天的萝卜闻起来有股清香,味道带一丝甜甜;红辣椒也有提味的效果,杭州人吃不了辣,但是稍稍放一点,喜欢的人还蛮多的。”

  这一缸,最后覆上六片竹片,再压上石头,卤水会漫上来盖住菜叶,隔绝空气,长梗白菜就会在缸里进行无氧发酵。

  这缸菜要腌多久?

  杭州有句老话,“小雪大白菜入缸,大雪大白菜出缸”,刚好相隔15天。

  不过,多数人都会像戴大伯一样,选择腌得更久一点,最佳时间是30天,冬至那天开缸,能确保入味。

  到时候挖棵菜看成色——

  如果黄中发黑,口味就要欠缺很多,问题很可能出在腌菜缸的密封没做好;如果色泽金黄、饱满光亮、清香扑鼻,就是腌成功了。

  往年,有孩子在旁边的话,戴大伯还会挖开层层菜梗,从里面摘最嫩的出来,用凉开水泡一下,给孩子当零食吃。

  这缸冬腌菜,就可以拿来做最地道的杭州菜。炒二冬、二冬放汤,还可以与黄豆芽、 百腐干丝、笋丝一起炒了吃,名曰“八宝菜”。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6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ason 于 2017-11-26 15:46 编辑

腌菜的起源,汪曾祺这么写

  咸菜起于何时,我一直没有弄清楚。

  有一个字,则确乎是咸菜了。这是切碎了腌的。这东西的颜色是发黄的故称“黄”。腌制得法,“色如金钗股”云。我无端地觉得,这恐怕就是酸雪里蕻。似乎不是很古的东西。这个字的大量出现好像是在宋人的笔记和元人的戏曲里。

  中国咸菜之多,制作之精,我以为跟佛教有一点关系。佛教徒不茹荤,又不一定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蔬菜,于是就在咸菜上打主意。我的家乡腌咸菜腌得最好的是尼姑庵。尼姑到相熟的施主家去拜年,都要备几色咸菜。关于咸菜的起源,我在看杂书时还要随时留心,并希望博学而好古的馋人有以教我。

  选编自汪曾祺《咸菜与文化》


发表于 2017-11-26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标题。。还以为是寻找坛里某人。。
发表于 2017-11-26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次脑补 菜场里大妈 穿着套鞋/或者不穿鞋 nao缸里的菜 就。。。
发表于 2017-11-26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方是不是只有酸菜?
发表于 2017-11-26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烂脚盐菜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6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鸟类协会 发表于 2017-11-26 16:55
这标题。。还以为是寻找坛里某人。。

哈哈哈
发表于 2017-11-26 22: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鸟类协会 发表于 2017-11-26 16:55
这标题。。还以为是寻找坛里某人。。

因立面整治 停办冬腌菜业务
发表于 2017-11-26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茅家埠青芝坞找?那是很容易找到了
发表于 2017-11-27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冬腌菜不是那个小胡子嘛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7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冬腌菜 发表于 2017-11-26 22:56
因立面整治 停办冬腌菜业务

O(∩_∩)O哈哈哈~
发表于 2017-11-27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标题,以为是找某人
发表于 2017-11-27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冬腌菜 发表于 2017-11-26 22:56
因立面整治 停办冬腌菜业务

哈哈,很快就找到了嘛!
发表于 2017-11-27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小时候,家里做腌菜就是自己踩的,具体记不清了,应该差不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11-18 00:36 , Processed in 0.23643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