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杭州市“公述民评”面对面第二场,聚焦的是城市交通组织管理问题。
为了给杭州市民游客打造便捷舒适的城市交通体系,杭州市近年来做了大量的努力:基本成型的“四纵五横”快速路网、地铁新线陆续规划不断开通、公交线网智能化提速、公共停车泊位逐年增加、与阿里合作共建“城市大脑”之“交通小脑”……当然还有让全国游客赞叹的斑马线前的文明礼让之风。
但也必须承认,只要你在杭州开车、乘车,就一定尝过堵车的苦,停车的难。在述评现场,不少民评代表也带来了自己的感受、问题和建议。
实施了交通组织优化
路口拥堵为何没能根本缓解
治理城市拥堵,离不开科学的交通组织管理。今年杭州交警部门确定了53条严管道路,采取各种措施优化交通组织管理,那么效果究竟如何?在现场播放的调查短片中,有这么一幕:
西湖区紫金港北路与振华路口南向北方向,东侧石祥西路、西侧紫金港隧道都有车辆汇入,有的要在路口左转,有的要右转,而信号灯前留给它们变道的空间不足200米,因此很容易打结。今年8月25日起,交警部门开始对此地进行交通组织优化,禁止石祥西路来车左转,同时禁止紫金港隧道来车右转,并在两者之间设立了硬隔离。但是记者调查发现,这样的措施效果存疑。
比如,9月中旬的一天,记者看到,这里还是存在隧道来的左转车辆,挡住主路直行车通行的现象。不仅如此,由于实施了“禁左禁右”措施,不少车辆选择直行到下一个路口也就是紫金港北路和灯彩街口去掉头,掉头车辆与直行车辆完全打结,有一辆公交车甚至整整10分钟都没能挪动。虽然实施了交通组织优化,但“堵点”并未真正破解,只是被暂时转移到了附近路段。
面对主持人“还有没有更好办法”的提问,杭州市公安局交警局局长金洪亮表示,在前期优化的基础上,这个点的问题之所以还存在,有主客观的原因。客观上,这里是三条快速路的平面交汇点,从主观的交通组织策略来说,采取的是通行性交通优先、到达性第二的原则,可能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作为交警部门,我们接下来还是立足于自身的管理,比如对信号灯根据路口实际情况进行及时适时调配等等。”
说到这个“平面交汇”的问题,杭州市建委主任孔春浩也表示,当时做这个地方的方案时没有研究透,互通没有做,留下了遗憾,需要进一步深化。
市区老医院停车难
新建医院为何停车也难
行车难,停车更难。尤其在大型医院、学校、商场、超市的周边,停车难问题尤为突出。
在调查短片中,近期某工作日上午10点多,杭州市三医院住院部门口,等待停车的长龙已经排到清泰街上。
为解决市三医院及周边浙一、浙二的停车难问题,边上东河公园绿化带地下的143个车位的西子公共停车库已在2015年开放。但这里却同样排着车龙,显示屏上的剩余车位数是零。而走进车库,记者却发现车库里停了很多并非来医院就诊的车辆。管理人员说,这都是周围的单位、公司包月包年的车子。
对此上城区副区长朱黎明回答道,据统计,去除市三医院自有的车位,医院每天的车位缺口在300个左右。“针对这一问题,近五年来我们在大力推进公共停车库建设。西子停车库有143个,今年底五柳巷158个车位的立体停车库将开放,明年清泰街上还要再建100个车位左右的地下停车库。通过这些措施,来缓解市三医院的停车问题。”
针对公共泊位被包年车辆占据,朱副区长表示,区里将着手进行调查,在摸清情况后,建议取消外包公司的车位长租,将资源还给就诊的市民。
看病时难停车的问题,在述评现场也引起了不少民评代表的共鸣,大家纷纷举手要求发言。一位民评代表就说到,以前建在市中心的医院,停车资源先天不足,大家都能理解。“但问题是新建的医院为何也出现同样的情况?比如钱江新城的市妇保。那么选址、立项、审批,前瞻性又在哪里?”
杭州市卫计委主任滕建荣接下了这个带着火药味的问题。他说,杭州市妇产科医院2009年开建,2014年建成,当时规划的车位是365个。“尽管医院是新的,但工期有5年,当时给我们的标准,据我所知是2005年的标准。”滕主任表示,这365个车位,市妇保全部让给社会,医院员工的停车问题另外想办法解决。
杭州市建委主任孔春浩也表示,近年来杭州也在不断进行停车资源的挖潜,但是资源毕竟有限,停车场库的建设依然难以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另外,我们在医院周边其实也配了不少公共停车场,城管委也推出了停车引导APP,我们也在引导车主适当往周边疏散,通过政府、医院和个人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来缓解这个问题。”
杭州公交APP
为何路线与站牌上的不一致
述评现场有民评代表指出,今年1月上线的杭州公交APP,上面的公交线路和站牌标识有出入。“比如Y8线,APP上的起始站点是吴山公交站-蔡马,而站牌上却是吴山公交站-七古登。”而且这不是个别现象,在B支1等线路上同样存在类似问题。“都说智慧交通公交优先,那么这个APP到底有没有做到位?”
对此,杭州市交通运输局局长范建军表示,智慧交通这项工作的确需要不断完善,“今天公交和城投的代表也在,回去后我们会督促公交集团,一是上门请教,二是各方面多听取意见,让这一公交都市项目持续完善。”
现场评论员、浙江大学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国权在对本场“公述民评”进行总结点评时说道,20年前,恐怕很少有人能想到私家车会成为日常用品,而汽车数量的迅速增长与城市建设产生矛盾与失衡。“个人认为,交通是社会的系统工作,我们没有形成好的体制来面对问题。今天的问政结束后,各位负责人能不能好好研究一下,如何把各部门很好地协调起来,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建立更好的机制,把工作做得更精细,来化解百姓面对的突出的生活难题。”
本报记者 何晟 通讯员 郑晓婷 文/摄